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4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313篇
林业   189篇
农学   173篇
基础科学   115篇
  281篇
综合类   1208篇
农作物   149篇
水产渔业   95篇
畜牧兽医   606篇
园艺   207篇
植物保护   17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达到农药减施增效的目的,将6种喷雾助剂(强力源、柔水通、有机硅、阿普顿、怀农特、倍创)与3种药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阿维菌素乳油、1.3%苦参碱水剂)混配,测定混配后药液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变化,分析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6种喷雾助剂均能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其中,有机硅、强力源、怀农特降低3种药剂表面张力的效果最好,柔水通、阿普顿次之,倍创效果最差。有机硅、柔水通、强力源、怀农特降低3种药剂接触角的效果最好,阿普顿次之,倍创效果最差。分析了3种药剂在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6种喷雾助剂后药液的表面张力与接触角余弦值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呈显著(P<0.05)负相关关系。综上,合理选用喷雾助剂有助于提高农药的利用率。研究结果可为田间施药和进一步研发喷雾助剂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2.
为探究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有效成分质量分数:5%乙霉威,5%腐霉利)在设施黄瓜上施用后的沉积分布特性及残留消解动态,采用PC-3A(S)型激光粉尘仪及粉尘取样片,分别研究了不同设施类型、不同温湿度及不同施药角度下,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设施黄瓜上的沉积分布情况;并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北京市进行了该药剂在设施黄瓜叶片和果实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设施类型、不同温度条件下,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的沉积分布特性无明显差异,且其有效成分分解率不受温度影响;不同湿度条件下,该微粉剂在黄瓜叶片上的沉积量不同,湿度越大沉积量越多。乙霉威和腐霉利在黄瓜叶片和果实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或一级动力学方程,2种药剂在叶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2 d和3.0~3.2 d,在果实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0~4.3 d和3.1~3.8 d。采用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分别按100 g/hm2和150 g/hm2(1.5倍)剂量于黄瓜幼果期施药,最多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为7 d,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7、10和14 d分别采样,乙霉威在黄瓜果实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88 mg/kg,低于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其最大残留限量(MRL)值(5 mg/kg),腐霉利在黄瓜果实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49 mg/kg,也低于其MRL值(2 mg/kg)。该研究结果可为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设施黄瓜上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3.
在草莓品种京藏香栽培基质(草炭、蛭石、珍珠岩体积比为3∶1∶1)中分别添加基质质量的20%、15%、10%、5%凹凸棒石,以不添加凹凸棒石为对照(CK),观测凹凸棒石添加量对草莓栽培基质营养、草莓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随凹凸棒石的添加显著高于CK,pH随着凹凸棒石的添加而升高,EC值减小;添加量为20%时,草莓Vc含量、单果重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差异不显著。随着凹凸棒石添加量的增加,草莓产量在添加量15%~20%时呈增大趋势,20%处理较CK增产11.97%,15%处理较CK增产5.33%。凹凸棒石添加量为基质质量的20%时,基质理化性状较好,草莓品质及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84.
美洲南瓜枯萎病生防药剂和生防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对美洲南瓜枯萎病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生防药剂及生防菌株,选择4种植物源生防农药和4种生防菌株对美洲南瓜枯萎病进行药剂筛选和室内防效测定。结果表明:生防木霉T6菌株发酵液以及0.3%丁子香酚对该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稀释5倍的生防木霉T6菌株发酵液制成含药培养基培养7 d时,对病原菌的抑制率为85.7%;稀释250倍的0.3%丁子香酚可溶性液剂制成含药培养基培养7 d时,对病原菌的抑制率为82.6%。长枝木霉T6菌株发酵液室内防效测定结果显示有一定防效。  相似文献   
85.
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黑果枸杞、沙冬青、沙蒿、霸王4种荒漠植物的种子生理特征以及沙埋深度(0、1、2、3、4、5 cm)对4种荒漠植物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积较大的沙冬青和霸王种子萌发率与其重量、含水量、形状及活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体积较小的黑果枸杞、沙蒿萌发率与种子重量、含水量、形状之间为正相关关系,与种子活性负相关。随着沙埋深度增加,4种植物种子出苗率下降、首次出苗时间延迟,茎高、绝对株高和根长及根冠比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幼苗生长方面,黑果枸杞和沙蒿分别适宜于1~2、0~1 cm的浅层沙埋,均在沙埋深度5 cm时种子几乎不萌发;沙冬青、霸王则适宜于3~4 cm较深层沙埋,在沙埋0 cm时均不萌发。此外,在荒漠区采用这4种植物进行植被恢复时,除考虑种子自身性状外,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沙埋、降雨等条件,以提高出苗率、增大幼苗定植率。  相似文献   
86.
利用AFLP技术研究紫薇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AFLP技术,采用MseⅠ-PstⅠ酶切组合和7对M+3 和P+3引物组合对30个紫薇品种以及2个近缘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共得到329条可统计的带,其中多态性带有160条,多态性带占总带数的48.7%.聚类结果表明:矮生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他们中`粉润’和`矮生垂枝粉’的关系最近;具有优异性状的品种‘白蝶飞舞’和‘层云积雪’的关系较近,`红蝶飞舞’和`蓝色妖姬’的关系也较近,而与`白密香’的关系较远;2个普通的白花品种‘紫爪银薇’ 和‘白云映霞’的关系较近.研究表明AFLP技术可用于紫薇亲缘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87.
磺胺间甲氧嘧啶全抗原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重氮化法,将半抗原磺胺间甲氧嘧啶(SMM)与载体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制得磺胺间甲氧嘧啶全抗原SMM—BSA和SMM—OVA。通过其紫外扫描光谱、SDS—PAGE凝胶电泳试验,表明半抗原和载体成功偶联,免疫动物以后可以产生满意效价。这另进一步制备抗SMM抗体提供了良好的免疫原。  相似文献   
88.
将牛IgG Fc受体γRⅡ的跨膜区序列嵌合入鸡Igγ轻链基因中,并将鸡Igγ轻链信号肽与Pegfp—C1载体的绿色荧光蛋白N端融合产生带有信号肽的中间载体Pegfp—C1-SP。鸡Igγ轻链基因嵌合分子定向克隆入载体的多克隆位点,构建了带有信号肽的鸡Igγ轻链/GFP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转染COS7细胞后,荧光显微镜观察,重组鸡Igγ轻链/GFP蛋白在COS7细胞膜及膜周围有明显表达,而载体pEGFP—C1转染的COS7细胞GFP则分布在细胞及细胞核。结果表明,牛IgG Fc受体γRⅡ的跨膜区能介导融合蛋白在细胞膜上的表达。  相似文献   
89.
3种灌木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土壤自然干旱胁迫过程中柽柳、梭梭和四翅滨藜3种灌木叶片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研究了3种植物对水分胁迫逆境环境的生理适应机理.结果表明:随土壤水分胁迫的加重,3种灌木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水分饱和亏增加,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积累,保护酶系统酶活性上升,但在变化趋势和幅度上有显著差异.3种灌木幼苗均有较强的耐旱性,但耐旱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90.
报道了以Cu(Ⅱ)配合物为中性载体的PVC膜电极对水杨酸根(Sal^-)具有优良的电位响应性能和选择性并呈现出反Hofmeister选择性行为,其选择性从大到小次序为Sal^-,ClO^- 4,SCN^-,I^-,NO^- 2,Cl^-,F^-,Br^-,H2PO^- 4.在pH=4.0的磷酸盐缓冲体系中,电极电位呈现近能斯特响应,线性响应范围为3.0×10^-6~1.0×10^-1mol/L Sal^-,斜率为-58.7mY/dec(20℃),检测下限为1.5×10^-6mol/L.采用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电极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心金属原子的结构以及载体本身的结构与电极的响应行为之间有非常密切的构效关系.电极可用于药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