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08篇
  免费   599篇
  国内免费   1024篇
林业   887篇
农学   500篇
基础科学   532篇
  1188篇
综合类   5323篇
农作物   850篇
水产渔业   595篇
畜牧兽医   1460篇
园艺   854篇
植物保护   442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30篇
  2022年   498篇
  2021年   466篇
  2020年   437篇
  2019年   456篇
  2018年   280篇
  2017年   506篇
  2016年   343篇
  2015年   458篇
  2014年   522篇
  2013年   668篇
  2012年   929篇
  2011年   963篇
  2010年   945篇
  2009年   835篇
  2008年   846篇
  2007年   794篇
  2006年   613篇
  2005年   541篇
  2004年   336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8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副溶血弧菌基因分型和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baemolyticus,V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杆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可导致患者腹泻、肠痉挛、恶心、呕吐、发烧等典型胃肠炎反应。1998年以来的资料显示,副溶血弧菌引发的食物中毒的发生规模及人群暴露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均已超过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跃居首位。为了便于进行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食品中微生物检测及医院感染监控,微生物的分型与诊断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分型与诊断方法以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分型率和分辨率佳的优点,逐渐取代传统的表型分型技术,在微生物的分型与诊断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在副溶血弧菌的基因分型与检测方法上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2.
【目的】保护性耕作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的重要措施。论文旨在揭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表层(0-10 cm)有机碳含量及储量的影响,探讨不同级别团聚体的固碳特征,为阐明土壤固碳机理和筛选黄土坡耕地区农田土壤增碳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试验位于黄土高原坡耕地区,开始于1999年,共设4个处理:少耕(RT)、免耕覆盖(NT)、深松覆盖(SM)和传统翻耕(CT)。利用15年长期试验的作物产量和0-1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数据分析农田碳投入和土壤固碳量;通过湿筛法筛分>2、1-2、0.25-1、0.053-0.25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分析不同团聚体的固碳特征。【结果】15年长期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0-10 cm表层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同传统翻耕处理相比,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2.9%和21.8%,有机碳储量分别提高了21.8%和16.7%,固碳速率分别为0.09和0.06 t C?hm-2?a-1。微团聚体(<0.25 mm)存储了大部分的有机碳,占总团聚体有机碳储量的65%,但其有机碳含量较低。大团聚体(>0.25 mm)有机碳含量较高,约为微团聚体的3-8倍,且对不同耕作措施反应敏感,可作为评价长期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指标。土壤固碳量随着累积碳投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要维持土壤有机碳储量稳定,每年最低需投入外源碳2.4 t C?hm-2。【结论】长期保护性耕作(包括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提高了黄土坡耕地区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是有利于该地区土壤增碳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3.
为了利用生防菌有效防控花生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本研究采用稀释培养法从花生根际土中分离木霉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盆栽试验筛选对花生白绢病具有高效生防效果的菌株并测定其生防机制,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环境因子对发育的影响确定生防菌株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分离的132株木霉菌中筛选出1株对齐整小核菌S.rolfsii具有高效抑菌效果的菌株GH-20,抑菌率达89.93%,将其鉴定为棘孢木霉菌Trichodermaasperellum。对峙培养时,菌株GH-20对齐整小核菌的拮抗指数达Ⅰ级,当其菌落覆盖病原菌菌落后,其菌丝缠绕和侵入病原菌菌丝,并使病原菌菌丝体逐渐消解、减少,导致病原菌不能产生菌核;菌株GH-20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volatile gas,VOG)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non-VOG)对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9.95%和79.49%。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同时接种菌株GH-20和齐整小核菌对花生白绢病生防效果最好,为79.64%。另外,该菌株具有在以果糖为碳源,以酵母膏为氮源和pH7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较好,光照有利于生长而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  相似文献   
124.
为了探讨鱼蛋白水解物对黄颡鱼生产性能的影响,以日本鳀粉为对照,以实用型黄颡鱼饲料配方模式为基础开展实验:1以30.5%鱼粉为对照(FM),在相同配方模式下,以6%鱼蛋白水解物(MPH6)替代20%的鱼粉;2以30.5%鱼粉为对照(FM),在无鱼粉日粮中分别添加3%(FPH3)、6%(FPH6)、12%(FPH12)鱼蛋白水解物;共设计5组等氮等能实验日粮,在池塘网箱中养殖黄颡鱼[初始体质量(30.08±0.35)g]60 d。结果显示:与FM相比,FPH12在SGR、FCR、PRR和FRR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而MPH6、FPH3、FPH6组SGR降低了15.45%~24.39%,FCR升高了32.14%~42.86%,MPH6、FPH6差异显著,在PRR和FRR方面,MPH6、FPH3、FPH6组PRR降低了21.11%~27.78%,MPH6组FRR降低了41.51%;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FPH3、FPH6、FPH12肌肉多种游离氨基酸水平显著高于FM,其中Thr、Val、His与其在日粮中的水平显著相关;FPH6组HSI显著低于FM,鱼蛋白水解物对CP、VSI、肠体比的影响不显著;血清AST、ALT、HDL、LDL、TP、CHOL、TG无显著差异,FPH3组ALB显著低于FM。研究表明:黄颡鱼日粮中,12%鱼蛋白水解物(干物质)与30.5%鱼粉在生长速度、饲料效率、血清生理指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等效性;过高的植物蛋白日粮影响了黄颡鱼的生产性能;饲喂鱼蛋白水解物日粮使黄颡鱼肌肉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升高,特别是呈味氨基酸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5.
于2002~2003年间.发现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柳杉绿化林带有严重病害发生,经过病原鉴定为柳杉赤枯病(Cercospora secoiae)。同时,从柳杉病区林木根系及根际土壤分离到大量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马丁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martini)、肾形肾脏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微小针线虫(Paratylenchus minuts)、垫刃线虫(Tylenchus platycephalus)及一定量的盘旋线虫(Rotylenchus ctmdnphasmidius)、美洲剑线虫(Xiphinema americanum)、长针线虫未定种(Longidorus sp.)、尾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composticola)、环线虫未定种(Macroposthonia sp)、昏暗毛刺线虫(Trichdorus obscurus)、燕麦真滑线虫(Aphelenchus avemae)。根据相关性分析和有关报道,认为柳杉根际线虫某些类群的群体数量与柳杉赤枯病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6.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实验研究方法概述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章家恩  蔡燕飞  高爱霞  朱丽霞 《土壤》2004,36(4):346-350
对有关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包括微生物类群多样性、群落结构多样性、功能多样性以及基因多样性等的描述与表征方法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当前国内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一些实验研究方法,包括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Biolog 微平板方法、FAME 分析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并指出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如果可能的话,需要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方可得到有关土壤生物多样性的较为全面的信息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7.
【目的】研究玉铃花Styrax obassia的开花动态,揭示其繁育系统的基本特征,认识其生物学特性,为玉铃花杂交育种、生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城市园林绿化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田间观测玉铃花开花动态特征、花部结构、昆虫访花特性,采用TTC染色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分别测定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运用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等方法确定其繁育系统类型。【结果】(1)玉铃花的花期为4月中旬至5月初,始花期为4月15—18日,盛花期为4月19—26日,末花期为4月27日—5月2日,单花花期约3~5 d。(2)总状花序下垂,开花顺序由花梗基部向先端分2~3区段开放, 30个总状花序的小花数量平均为(25.3±1.8)个。(3)开花1 d后的花粉活力最强,雌雄蕊成熟时间部分重合,P/O为(646.30±64.35),OCI为4。(4)访花昆虫主要有中华蜜蜂Apis cerana、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等。【结论】玉铃花开花始于4月中旬,结束于5月初,盛花期持续1周时间,其繁育系统属于兼性异交、需要传粉者的类型,部分为自交亲和。图3表1参25  相似文献   
128.
为完善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的渔业生态评估及体系养护,2016年11月在博尔塔拉河流域展开资源调查,于干流设置4个监测断面,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本调查共采集鱼类1515尾,隶属于3目5科14属,共计15种,均为硬骨鱼类;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指数)获得的博尔塔拉河干流的鱼类优势种共计3种,分别为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和新疆高原鳅(Triplophysastrauchii)。基于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的二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60%相似水平上空间聚类,可将博尔塔拉河分为上游及下游2组,物种聚类在50%相似水平上可分为Ⅰ~Ⅳ共计4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冬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温度和溶氧。对照历史资料结果表明,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土著鱼类种类减少;外来鱼类种类逐年增加;经济鱼种减少;鱼类群落小型化明显。本研究可为该流域生态环境评估、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渔业资源养护提供基础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9.
热应激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和bax-α基因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流式细胞记录仪检测分析奶牛在夏季 (日平均气温为 37 5℃)、夏末 (日平均气温 26 5℃) 和冬季 (日平均气温 5 5℃) 时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含量, 统计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及淋巴细胞的凋亡率, 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上述时期外周血淋巴细胞bax α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 (1) G2 /M期细胞和淋巴细胞增殖指数随温度降低而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5 5℃时比例最低, 相对于其他两个温度条件差异显著 (P<0 05); (2) 淋巴细胞凋亡率于 26 5℃达到最高峰 (10 60% ), 5 5℃下降至最低 (2 7% ), 差异显著 (P<0 05); (3) 在 26 5℃, bax α基因mRNA表达量最高, 与其他两个温度条件相比该基因的丰度差异显著 (P<0 05); (4) bax α基因mRNA表达量与淋巴细胞凋亡率呈明显的平行关系。提示bax基因可能参与热应激引起的淋巴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