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19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我国目前主养的对虾品种之一,根据各地的养殖环境,水产科技工作者创立了多种形式的对虾养殖模式[1-5],但是在目前的各种养殖模式中,主要以单养对虾为主。近年来对虾养殖过程中各种疾病频发,这对对虾的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对虾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6]。养殖对虾疾病频发的原因之一,在于对虾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直接排放到养殖海域,养殖废水的排放量超出了海水的自净能  相似文献   
12.
珠母贝浮游幼虫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湛江等鞭金藻、等鞭金藻OA-3011、亚心形扁藻、小球藻、绿色巴夫藻、面包酵母、光合细菌单独及多种混合投喂对珠母贝浮游幼虫生长、存活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投喂时湛江等鞭金藻、等鞭金藻OA-3011效果最好,幼虫壳长93 μm时可投喂亚心形扁藻,小球藻、绿色巴夫藻、面包酵母、光合细菌不宜单独投喂;直线铰合期、壳顶幼虫的最适日投饵量扁藻为2 400cell/mL和5 000 cell/mL,湛江等鞭金藻为3 000 cell/mL和5 500 cell/mL,光合细菌为10 000 cell/mL和15 000cell/mL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光合细菌和绿色巴夫藻混合投喂对浮游幼虫生长、存活和变态有显著提高,出现壳初、眼点、附着和变态时间显著缩短.  相似文献   
13.
在室内人工控制条件下,探讨了盐度对全长为(23.47±0.66)mm,体重为(91.71±7.96)mg多鳞鱚(Sillago sihama)幼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以确定多鳞鱚幼鱼适宜、最适宜存活和生长的盐度。研究结果表明:在18个实验盐度水平下,多鳞鱚幼鱼在0盐度下的存活时间为34 h,在盐度为2时存活率为86.7%,全长日均增长率为207.67μm.d-1,体重日均增长率为2.63 mg.d-1;在盐度为49时,存活率仍达到66.3%,全长日均增长率为64.68μm.d-1,体重日均增长率为1.13 mg.d-1。多鳞鱚幼鱼的适宜存活盐度范围为1.4~45.1,最适宜存活盐度范围为2~43;适宜生长盐度为1.6~40.2,最适生长盐度为2.0~7.0。多鳞鱚作为广盐性鱼类,对盐度有较强的适应性,低盐度更适于多鳞鱚幼鱼的生长。研究多鳞鱚人工育苗和养殖的生态条件,可为多鳞鱚全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广东南珠产业的历史和现状,概括了广东南珠产业标准化的近期工作,提出了今后广东南殊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对策:加强科学研究,完善南珠标准体系;加强南珠标准化的实施推广,建立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南珠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南珠标准化;组建珍珠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发挥南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南珠产业的标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多鳞鱚属小型鱼类,成品鱼规格小(50~100克),养殖管理过程简单,养殖成活率高,经济效益较好,具有十分广阔的养殖前景。因此进行多鳞鱚的养殖技术研究,符合市场的需求,对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增加渔民的收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有关多鳞鱚的研究主要在采捕、生理、生态、食性、生长、生物学等方面,未见有多鳞鱚人工养殖方面的研究。本课题组自2012年突破了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子的方法,研究了生态因子温度、光照、盐度及pH对简单双眉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单双眉藻生长的最适温度28~31℃,最适光照度4200~5200 lx,最适盐度15~20,最适pH 8~9。简单双眉藻是一种广温、广盐和对光照变化适应较强的底栖硅藻。  相似文献   
17.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是现今凡纳滨对虾养殖面临的问题,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养殖环境中浮游植物过量生长,深层次的原因是对虾养殖中过量的投饵及高密度的养殖模式等导致水体中氮、磷等元素含量增高,产生一些对对虾有害的水质因子.贝类可以以水中的浮游植物作为饵料,多鳞作为底层鱼可以摄食水体的残饵及有机物,在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搭配一定密...  相似文献   
18.
珠母贝人工苗中间培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年6-9月,分别采用不同养殖方法、光照度和水层对珠母贝人工苗进行中间培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方法的成活率和壳高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拱形笼吊养法、柱形笼吊养法、网箱法、开放式吊养法成活率分别为9.4%、27.3%、24.5%、0,壳高分别为26.5、31.4、29.8 mm、-,拄形笼吊养法和网箱法生长快且成活率较高;不同光照度对稚贝的壳高和成活率的影响显著(P<0.05),自然光组、800~1000 lx、300~500 lx成活率分别为24.7%、29.6%、36.5%,壳高分别为29.8、28.3、33.6 mm;2~3 m、4~5 m、6~7 m、8~9 m水层成活率分别为27.3%、29.1%、33.6%、38.9%,随着水层的加深而提高(P<0.05),壳高分别为31.4、30.6、29.5、30.2 mm,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白云石珠核"平板珍珠"生成过程中马氏珠母贝外套膜表皮细胞的显微与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在"平板珍珠"生成过程中,白云石珠核与贝壳珠核结果一致。外套膜受到异缘物的刺激,发生一系列的表皮细胞形态和细胞器的变化。(1)细胞形态变化:外表皮细胞高度发生变化,先增高再变矮,其中插片后6、12d变化较明显,而12d最高,且胞质中的空泡化最明显。(2)黏液细胞量变化:插片后Ⅱ型黏液细胞数量增多,而插片后6、12、19d外表皮中则很少黏液细胞分布。(3)细胞器变化:插片后22h,柱状细胞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消失,高尔基体减少,线粒体也多转变为分泌泡;39h,原来具成群线粒体和分泌泡的细胞内的线粒体很少,分泌泡则非常多;6d,粗面内质网增多;12、19d,有较多含有成群的线粒体的细胞,分泌泡则很少。  相似文献   
20.
珠母贝人工培育黑珍珠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不同术前处理方法、不同贝龄和不同珠核规格的实验条件,探讨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育珠效果的影响因素.术前处理方法包括温差促排和阴干促排,贝龄设为1.5龄、2.0龄、2.5龄和3.0龄,珠核直径设为5.5 mm、6.0mm、6.5 mm和7.0mm.经1个月的休养和21个月的育珠,结果显示,休养与育珠期间,温差促排、阴干促排和未处理组间的成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留核率、收珠率和优珠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温差促排组和未处理组分别具有最高和最低的留核率、收珠率和优珠率;4个贝龄组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1.5龄组具有最高的成活率,2龄组具有最高的留核率和收珠率,3龄组具有最低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4个珠核规格组间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6.0 mm组和 7.0 mm组分别具有最高和最低的留核率和收珠率.研究结果说明,术前处理具有明显提高珠母贝植核贝的成活率、留核率和收珠率;珠母贝第一次植核的最适贝龄应是1.5~2龄:珠母贝第一次植核的珠核适宜规格为6.0 mm.本研究旨在为优质珍珠的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