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综合类   30篇
水产渔业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虾类免疫系统组成及免疫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对虾免疫系统和免疫机理,有效提高对虾自身抗病力,被认为是解决虾病暴发的根本途径之一。本文就虾类免疫系统及免疫机理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展虾类免疫防病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从免疫进化角度,虾类的免疫系统仅由遗传控制的组织相容性反应和中胚层起源的效应细胞组成,不具  相似文献   
42.
不同C/N对绿球藻生长和细胞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不同C/N (0∶1、3∶1、6∶1、9∶1、12∶1和15∶1)对绿球藻(Chlorococcum sp.)生长和细胞组分的影响,初始接种密度为300×10~4个/mL,实验进行7 d。结果表明:兼养培养能够显著提高绿球藻细胞密度、特定生长率和生物量(P0.05),当C/N为9∶1时,生物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0.36 g/L;兼养条件下,随着C/N的增加,绿球藻蛋白质和总脂质量分数有所降低,C/N为12∶1时,蛋白质质量分数达到最小值33.76%;C/N为15∶1时,总脂质量分数达到最小值6.67%,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C/N为9∶1时达到最大值30.57%,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C/N对绿球藻脂肪酸组成和质量分数影响不同,随着C/N的增加,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质量分数提高,在C/N为15∶1时,分别达到最大值20.72%和14.6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质量分数降低,在C/N为15∶1时,达到最小值64.67%。由此可知,C/N为9∶1可以提高绿球藻生物量,随着C/N的增大有利于SFA和MUFA的合成,但不利于PUFA的合成。  相似文献   
43.
虾类免疫系统组成及免疫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对虾免疫系统和免疫机理,有效提高对虾自身抗病力,被认为是解决虾病暴发的根本途径之一。本文就虾类免疫系统及免疫机理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展虾类免疫防病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从免疫进化角度,虾类的免疫系统仅由遗传控制的组织相容性反应和中胚层起源的效应细胞组成,不具  相似文献   
44.
以螺旋藻粉、酵母、酵母+β-胡萝卜素为饵料,分别在不同盐度(10、30、50、70和90)和不同温度(20℃、25℃和30℃)下,探究饵料对卤虫(Artemia sp.)生长及体内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温度盐度条件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卤虫存活率和体长优于其它饵料组;养殖第10d,在温度25℃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和酵母组卤虫均在盐度30时有最大平均体长(7.5mm,5.9mm),而投喂酵母+β-胡萝卜素卤虫在盐度10时平均体长最大(4.0mm);在盐度50下各饵料组卤虫平均体长在温度30℃组均显著大于其它温度组(P < 0.05)。养殖第15d,在温度25℃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卤虫在盐度30时存活率(93.7%)最高;在盐度50下投喂螺旋藻粉组卤虫存活率在温度20℃(94.0%)和25℃(92.0%)均显著大于30℃组(P < 0.05)。投喂螺旋藻粉各组卤虫抱卵率显著大于其它饵料(P < 0.05),且随盐度或温度升高而逐步增大。对养殖15d卤虫体内类胡萝卜素检测表明,各饵料组卤虫均只检测到海胆酮和角黄素,未检测出β-胡萝卜素、β-隐黄质、玉米黄质和虾青素。投喂螺旋藻粉卤虫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P < 0.05),且随盐度升高呈下降趋势,盐度10组最高(46.25μg/g);随温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温度25℃组最高(46.28μg/g)。综上所述,投喂螺旋藻粉的卤虫生长最好,卤虫可以将β-胡萝卜素转化成海胆酮和角黄素,温度升高会降低卤虫存活率,加快卤虫生长、性成熟及类胡萝卜素代谢;盐度过高或过低会降低卤虫存活率和生长速度,但是高盐可以促进卤虫性成熟,且消耗体内类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45.
对虾Toll受体及其在虾类营养免疫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Toll受体是一类跨膜蛋白,其胞外区能够识别仅表达在病原微生物上的高度保守的结构基序(motifs)——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并将病原入侵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诱导产生一系列的免疫效应因子和免疫反应。Toll受体是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产生免疫效应的关键分子。多种对虾中存在Toll受体,但对虾Toll受体在虾类营养免疫研究中的应用尚未得到发掘。本文综述了Toll信号途径及对虾Toll受体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Toll受体在虾类营养免疫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认为对虾Toll受体表达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对入侵病原识别的灵敏性,在今后的营养免疫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并提出了今后对虾Toll受体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6.
闽东海域银鲳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和脂肪酸是海水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重要结构物质和能量来源。亲鱼的脂肪和脂肪酸储备影响其繁殖性能和早期仔鱼的发育。为了获知银鲳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本研究采用氯仿甲醇法及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了繁殖季节闽东海域野生银鲳亲鱼不同组织的总脂肪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亲鱼卵巢、精巢、肝脏和肌肉的总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卵巢、精巢、肝脏和肌肉的总脂含量分别为:35.76%,15.11%,22.07%和22.14%(占组织干重)。极性脂肪占总脂肪的比例在精巢中最高,其次为肝脏和卵巢,在肌肉中最低。性腺从Ⅳ期发育到Ⅴ期,雌鱼卵巢总脂肪和中性脂肪含量显著增加,雄鱼肌肉极性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中性脂肪中卵巢的20∶5n-3(EPA,2.25~3.87 mg/g)、22∶6n-3(DHA,6.71~13.03mg/g)和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17.20~29.64 mg/g)含量最高,极性脂肪中精巢的EPA(0.38~0.27 mg/g)和DHA(3.12~3.59 mg/g)含量最高。性腺中n-3/n-6比值显著高于肝脏和肌肉中。随着卵巢发育,DHA等必需脂肪酸在雌鱼不同组织及同一组织不同脂肪类别之间存在转移现象。研究表明,银鲳亲鱼各组织的总脂肪含量、总脂肪组成及脂肪酸绝对含量(mg/g干物质)具有组织特异性,随着性腺发育,必需脂肪酸总体上表现为由肌肉和肝脏向性腺中转移,且性腺中脂肪酸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性脂肪中。  相似文献   
47.
分别以酵母、80%酵母与20%光合细菌混合物为基本饵料,研究褶皱臂尾轮虫(Branchionus plicatilis)半连续培养过程中持续添加5 mg/(L·d)的鱼油型HUFA强化剂对轮虫生产及其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80%酵母与20%光合细菌混合物的轮虫组,其最高密度、平均抱卵率、种群维持高密度的时间、总产量等指标在4个处理中最低;而持续添加5mg/(L·d)的鱼油型HUFA强化剂的轮虫组,其平均抱卵率、总产量与酵母组无显著差异,但高密度情况下种群的稳定性显著增加.饵料对所培养的轮虫的营养价值也有影响.日饵中添加HUFA强化剂,增加了轮虫的总脂含量,降低了轮虫的粗蛋白及氨基酸含量.添加HUFA强化剂培养的轮虫的脂肪酸组成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8.
基础饲料中添加七种β-葡聚糖产品(以下简称B1-B7),B1-B6的添加量分别为0.075%,B7的添加量为0.200%,饲养凡纳滨对虾虾苗(体重0.062±0.007 g)33 d,测定其生长及免疫功能。结果表明,七种β-葡聚糖产品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其中以B5组存活率最高,为72.0%(P<0.05),对照组成活率最低,为22%。不同β-葡聚糖产品对增重率影响显著,以B4和B5组(P<0.05)的增重最快,分别为691.4%和802.4%。其次为B3组,为544.1%。其余各组增重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溶菌酶活力、抗菌活力以及SOD活力有显著影响,其中以含有较多1,6支链β-葡聚糖B5组的效果最佳。B5组肌肉、肝胰脏的溶菌酶活力分别为0.09 U和0.1 U,对照组则分别为0.03 U和0.04 U。B5组肌肉和肝胰脏的抗菌活力为0.45 U和0.34 U,对照组为0.21 U和0.18 U;B5组头部SOD活力为44.7 NU/mg pro.,对照组为12.8 NU/mg pro.。因此,B5组β-葡聚糖产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9.
50.
分别用鸡蛋黄(对照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强化剂1和强化剂2对糠虾Neomysis sp.进行脂肪酸营养强化,测定了糠虾在强化前和强化4、8、12 h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同强化剂对糠虾的脂肪酸强化效果差异明显.强化前,糠虾的主要脂肪酸为16: 0、18: 1n-9、22: 6n-3(DHA)和20: 5n-3(EPA).对照组糠虾的EPA、DH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均在0 h最高,分别为15.727%、17.072%、45.850%;微藻组糠虾的花生四烯酸20: 4n-6(AA)和PUFA含量在强化4 h达到最高,分别为0.615%和49.421%,EPA和DHA在强化12 h最高,分别为18.138%、17.896%;强化剂1组AA、EPA、DHA和 PUFA均在强化8 h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695%、16.868%、19.771%和50.603%;强化剂2组糠虾的AA含量和PUFA含量在4 h达到最高,分别为0.693%和49.938%,EPA和DHA在8 h最高,分别为16.500%和18.664%,各组在强化过程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均无显著性变化.对强化后的糠虾进行饥饿处理,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糠虾体内SFA的含量逐渐下降,而PUFA的含量逐渐上升,表明在饥饿过程中糠虾优先动用体内的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