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3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旱地绿豆高效栽培及节水补灌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耕作措施及不同补灌量对旱地绿豆高产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可显著提高地温 ,使绿豆出苗期、花期提前 ,生物量增加 ,补灌和地膜覆盖都可延长花期 ,使产量增加。其中“地膜 起垄 膜上播种 补灌”试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2.
从湖北某地山羊肺脏中分离支原体,经多次克隆纯化后进行生化试验、显微镜观察、PCR及酶切分析、基因特征鉴定以及用动物致病性试验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命名为GH2,进一步通过免疫印迹对GH2株外膜蛋白及GH2株全菌蛋白免疫原性进行分析,并用抗Y98血清和抗PG3血清进行比较,筛选GH2株特异性的外膜蛋白,结果表明GH2株为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存在于GH2外膜蛋白中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60和49.7 ku的蛋白可能是其主要的免疫原性蛋白,也是GH2株区别于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标准株PG3和绵羊肺炎支原体标准株的主要特异性抗原.这一结果为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的诊断和疫苗研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3.
北方区域尺度地下水-包气带硝酸盐分布与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农业生产过程造成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备受关注,作为硝态氮累积和存储的重要场所和硝酸盐淋失进入地下水的主要通道,包气带土壤中硝酸盐存储分布特征与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密切相关。本文以北方典型黑土、潮土和褐土区农田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北方地下水硝酸盐监测网(东北、华北、西北),通过对不同区域地下水的采样和测定,比较了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区域差异,结合历史数据对地下水硝酸盐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选择华北平原作为厚包气带的代表区域,实地取样分析了包气带硝态氮累积存储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黑土区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最高,达39.6%;其次为华北潮土区,超标率为19.3%;西北褐土区的地下水硝态氮超标率最低,为14.9%。随时间推移,华北平原区域尺度浅层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有增长趋势,2016—2018年403个采样点地下水超标率为18.9%,高于1998年的11.8%。华北平原区域厚包气带硝酸盐存贮总量可达1854万t,粮食种植对区域包气带硝酸盐累积存储的平均贡献率为78.3%;包气带0~6 m是华北平原区硝酸盐存储的主要土层,这部分存储的硝态氮对地下水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64.
黄土峁状丘陵区树木引种及小流域治理树种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乔、灌树种34科67属114种276个品种在黄土峁状丘陵区进行筛选、驯化,通过20多年的观察研究,在兼顾经济和水保效益的情况下,鉴选出适宜当地发展的树种16科32属47种106个品种,并提出黄土峁状丘陵区防护林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65.
多年对米脂县城5口井井水取样调查,发现该区井水硝态氮含量严重超标,远远高于国际卫生标准。井水中的硝态氮主要是由于氮肥厂污水,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水合理排放和农田氮肥施用过量引起的,氮肥厂污水对净水硝态氮含量影响最大,井水中的硝态氮含量与季节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66.
为了了解宁夏部分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感染情况,采用副猪嗜血杆菌间接血凝对宁夏4个不同地区猪场的403份血清样品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为该菌阳性检出102份,阳性检出率25.31%,该病的发生与季节,猪的日龄和地区有关,本研究表明宁夏部分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统计结果为该地区防治本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盐碱池塘优势微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温度(20℃,25℃,30℃)和光照强度(2000 lx,4000 lx,6000 lx)组合条件下两种微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结果显示,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均能使水环境pH上升。在本实验范围内,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组合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能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至9.50以上,在温度25℃、光照强度2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1.1×10~7 cells/m 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10.83;小球藻生长亦能使水环境pH的上升,并随温度升高、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大,在温度30℃、光照强度6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8.1×10~6 cells/m 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7.73。通过ANCOVA分析,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呈正相线性相关,铜绿微囊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4,小球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3。与小球藻相比,同等藻密度的铜绿微囊藻更易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P0.01),是池塘养殖水体pH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控制藻相方式进行水环境调控,从而防止池塘pH偏高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8.
为探索盐碱地水产养殖产生固体废物的利用途径,实现盐碱地田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用热解与水热炭化方法对盐碱水养殖固体废物进行处置,得到热解生物炭(BFM)和水热生物炭(HFM),以未经处理的养殖固体废物原料(FM)为对照,组成3种改良剂,每种改良剂设置3种剂量(2%、5%、8%)施加到硫酸盐型盐碱土中进行改良效果评价。结果表明:BFM和HFM氮磷钾含量丰富,表面羟基等官能团得到了保留。随着BFM、HFM、FM施加剂量从2%提升到8%,盐碱土速效氮含量分别提升了9.00%、10.21%~78.58%和27.64%~67.39%,总磷含量分别提升了14.98%~42.90%、16.62%~39.68%和4.70%~42.25%。施加改良剂后盐碱土pH未见明显改变,盐分随施加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HFM组盐碱指标保持在较低水平。施加改良剂可改善耐盐碱水稻的出苗率,5%BFM和5%HFM剂量组、2%FM剂量组3 d出苗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41.65%、66.65%和41.65%;而当改良剂施加量达到8%时,水稻出苗率显著降低(P<0.05)。综上,盐碱水养殖固体废物水热炭作为改良剂效果优于热解炭...  相似文献   
69.
在水温(16±1)℃、盐度27.6±0.5、pH值7.5~8.3条件下,将体重为(28.47±2.02)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分别饥饿0(空白对照)、5、10、15和20d(分别记为T0、T5、T10、T15和T20)后再饱食投喂至40d。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刺参的耗氧率呈急速下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规律;排氨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氧氮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规律。饥饿结束时刺参的体重,除T5组外,其余各组均显著小于T0组(P0.05),且各自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耗氧率和排氨率与T0组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饥饿对刺参O/N比值的影响显著(P0.05),饥饿初期刺参O/N比值平均为10左右,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刺参O/N比值降为小于7。实验结束时,各饥饿组刺参的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小于T0组(P0.05),除T5组外,各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未能恢复至T0组水平(P0.05)。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刺参不具有补偿生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70.
为了解陕西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冬小麦季N2O排放规律,探索旱地N2O减排方法,采用密闭式静态箱法,以不同施氮处理[CK:对照,不施氮;CON:当地农民习惯施氮,施氮量220 kg·hm-2;OPT:优化施氮加秸秆还田,施氮量150 kg·hm-2;OPT+DCD:优化施氮加秸秆还田,同时施用施氮量5%的硝化抑制剂DCD;OPT(SR):优化施氮(所用肥料为包膜型缓控释肥)加秸秆还田]为基础,研究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冬小麦农田N2O季节排放特征和减排措施。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冬小麦季N2O排放具有首月持续、大量排放,末月雨后瞬间排放,中期低排放的特点。各处理中,OPT+DCD和OPT(SR)在播种—返青期能显著减少N2O排放水平,而返青—成熟期,各优化处理差异不显著。从整个小麦季N2O排放总量来看,各优化处理能够减少N2O排放量,提高作物产量,降低单位产量N2O排放量。具体表现为:1与CON处理的N2O排放量相比,OPT、OPT+DCD和OPT(SR)处理分别减排29.2%(P0.01)、38.7%(P0.01)和39.3%(P0.01),但3个优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与CON处理的产量相比,OPT、OPT+DCD和OPT(SR)处理分别增产3.8%(P0.05)、15.2%(P0.05)和9.5%(P0.05);3与CON处理的单位产量N2O排放量相比,OPT处理单位产量N2O排放量减少31.7%(P0.05);而相对于OPT处理,OPT+DCD处理和OPT(SR)处理分别减少了单位产量排放量的22.1%(P0.05)和18.9%(P0.05)。本研究表明,减少施氮量至150 kg·hm-2,并施用秸秆是减少N2O排放的重要手段,而施用缓控释肥或一定量的DCD可提升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