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7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20篇
  14篇
综合类   124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1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北京市大兴区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该文旨在揭示北京市大兴区土壤肥力指标及肥力质量空间变化规律,为土壤培肥管理提供指导。通过实测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五个肥力指标的含量,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Fuzzy综合评判法对其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区5种土壤肥力指标中,有机质、全氮、速效钾、pH值的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C0/(C+C0)分别为0.38、0.25、0.29和0.50,说明它们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速效磷的C0/(C+C0)达到0.88,说明其具有弱的空间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主要由北向南逐渐降低,速效磷主要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速效钾主要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降低,pH值主要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大兴区土壤肥力质量呈现出明显的北高南低的趋势,5个等级地块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0.21%、6.35%、20.95%、29.45%和43.04%,Ⅲ类、Ⅳ类、Ⅴ类等地占整个区域面积的93.44%。大兴区土壤肥力总体水平偏低,除了与该地区土壤质地偏砂有关,同时也受到人为管理措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本实验以液体深层发酵法培养金顶侧耳,研究在不同浓度(0.250、0.125、0.083、0.063、0.05 mg/mL)壳聚糖的条件下对金顶侧耳菌丝体可溶性糖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对金顶侧耳菌丝体的多糖产量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添加壳聚糖浓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以0.063 mg/mL的壳聚糖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发酵液中多糖含量增加最多.  相似文献   
93.
北方高纬度地区日光温室冬季夜间需采用加温措施才能满足喜温作物生长需要,不但增加生产成本和工人劳动强度,也由于温室的易燃性使得生产安全无法保证.目前绝大部分日光温室生产因此都不进行夜间加温,导致夜间温度过低、湿度过大,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从而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4.
根据国外已发表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APP) Apx 的基因序列设计了 1对引物 ,从我国 APP武汉株扩增出约3.5 kb的 apx C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 ,该基因的大小与国外已报道的 1型和 9型 APP的 apx CA基因大小一致 ,同源性达 99%。将该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 p ET- 17b,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 p ET- apx CA,并在大肠杆菌 BL 2 1(DE3)中表达出了大小约 10 5 0 0 0的 Apx 蛋白。提取包涵体蛋白作为抗原包被 EL ISA酶标板 ,对已知阳性、阴性血清和临床送检血清样品进行了 EL ISA检测 ,从而为最终建立 Apx - EL ISA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
斜纹夜蛾 (Spodopterlitura)原属间歇性害虫 ,2 0世纪 90年代该虫发生频繁 ,已发展成常发性害虫。该虫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突然暴发性、夏秋高温干旱的多发性及食性杂而又有偏嗜性等特点[1] 。中华卵索线虫 (Ovomermissinensis)寄生前期幼虫能主动寻找宿主。为了明确斜纹夜蛾被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后的食量和病理变化 ,以便于更进一步保护和利用该线虫控制害虫对蔬菜等的危害 ,我们在室内测定了斜纹夜蛾幼虫被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前期幼虫人工感染后的食量变化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供试虫 中华卵索线虫采自河南上蔡县麦田 ,室…  相似文献   
96.
为构建TK、gE和gI基因缺失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采用CRISPR/Cas9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对从湖北某猪场送检的病料中分离到的PRV HB2017株进行基因编辑,并利用蚀斑纯化等方法获取基因缺失株。随后,采用PCR、基因测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生长曲线测定及安全性和效力试验对基因缺失株的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PRV HB2017株的TK、gE和gI基因已缺失,缺失毒株PRV HB2017ΔTKΔgE/gI与亲本毒株PRV HB2017株在PK-15细胞中的生长曲线差异不明显且具有较高的病毒滴度;PRV HB2017ΔTKΔgE/gI株传代至30代,TK和gE/gI基因缺失部分序列稳定,不能恢复;PRV HB2017ΔTKΔgE/gI株对仔猪是安全的;将该基因缺失株以10~(6.0) TCID_(50)和10~(7.0) TCID_(50)的病毒剂量接种仔猪,可保护仔猪免受10~(8.0) TCID_(50)病毒剂量强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97.
于2021-2022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东江三角洲河网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及粒径结构(小型Micro,微型Nano,微微型Pico)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夏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粒径组成结果显示,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占比较高,二者浓度占比之和的年平均值为97.25%。粒径结构的季节特征显示,Micro浓度占比季节差异显著,Nano和Pico浓度占比季节差异不显著。空间特征显示,靠近珠江口的站位一般呈现出Nano浓度占比大于Micro浓度占比的规律。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显示,Micro浓度占比与水温、pH和河宽呈正相关关系,Nano浓度占比与透明度呈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调查站位被明显分成了上游和下游两大类群,两大类群间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差异显著,其中两类群中Micro、Nano叶绿素a浓度占比差异显著,Pico叶绿素a浓度占比差异极显著。另外,研究发现,两类群间差异显著的物理因子主要为盐度,差异显著的化学因子主要为pH和TP。结合RDA分析结果,推测盐度和pH是影响东江三角洲浮游植物粒径组成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8.
2006年8月对珠江8大入海口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平面分布进行了调查。经鉴定有浮游动物57种,其中桡足类占优势,有20种;其次为轮虫和枝角类,分别为18和8种;此外,被囊动物2种,原生动物、多毛类、异足类、水母类、糠虾类各1种;还有阶段性各种幼虫以及未知种类2种。调查期间各站位均出现的种类有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镰状臂尾轮虫(B.falcatus)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浮游动物的种数变化范围为19~29种,密度的变化范围为2288~300000ind·m^-3,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10.03~111.94mg·m^-3。  相似文献   
99.
为了解养殖池塘水体化学耗氧量的变化特征,于2012 年在佛山市顺德区内4 种不同养殖品种(云斑尖 塘鳢、草鱼、大口黑鲈、乌鳢)池塘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院不同时期4 个品种养殖池塘CODMn含量在3.71~ 50.76 mg/L 之间,其中大口黑鲈、乌鳢两个品种养殖池塘季节的变化有显著差异;云斑尖塘鳢、草鱼池塘的CODMn 含 量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品种养殖池塘CODMn含量从低到高依次为云斑尖塘鳢、大口黑鲈、草鱼、乌鳢。养殖 池塘水体CODMn污染指数(Pi)范围在0.67~8.46 之间,超标率为92.9%。图谱分析结果显示,5~8 月间不同养殖池塘 水体中云斑尖塘鳢、大口黑鲈养殖池塘CODMn有比较相近特征,而草鱼、乌鳢养殖池塘与其他池塘特征相差较大。9~ 12 月间不同养殖池塘水体中CODMn 云斑尖塘鳢、草鱼、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有比较相近特征,而乌鳢养殖池塘与其他 池塘特征相差较大。对CODMn 与14 个水质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CODMn 与透明度、pH 值及硅酸盐存在负相关关 系,与盐度、电导率、叶绿素、磷酸盐、硝酸盐、氨氮等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溶解氧及非离子铵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0.
珠江三角洲河网桡足类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典型河网水域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于2012年3月、5月、8月和12月对该水域进行4个季度的采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及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桡足类9科24属31种,以及桡足幼体和无节幼体。结果显示,该水域桡足类优势种的季节演替及空间变化明显,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和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等种类为常见种。桡足类及无节幼体的现存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水期现存量大于枯水期;桡足类现存量的平面分布较为均匀,无节幼体的现存量基本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降低的趋势。总体看来,丰水期桡足类的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高于枯水期,空间分布格局基本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降低的趋势。PCA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桡足类群落结构与水温、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以及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和p H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