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7篇
  3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75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替米考星是新型的动物专用的抗生素,已在澳大利亚、巴西、法国、马来西亚、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国家被批准用于兽医临床。现已通过了我国农业部兽药评审委员会的严格审核,获得国家三类新兽药证书和批准文号。  相似文献   
32.
针对涉及动物卫生案件执行难的问题,本刊特邀请长期从事动物卫生法学研究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马志强老师和初颖老师撰文,分别介绍人民法院对动物卫生案件的行政执行、人民法院对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对动物卫生管理相对人的强制执行及申请强制执行的条件等方面的法律知识,以期能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者和动物生物经营者有所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33.
初颖  马志强 《兽医导刊》2008,(12):17-19
针对涉及动物卫生案件执行难的问题,本刊特邀请长期从事动物卫生法学研究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马志强老师和初颖老师撰文,分别介绍人民法院对动物卫生案件的行政执行、人民法院对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对动物卫生管理相对人的强制执行及申请强制执行的条件等方面的法律知识,以期能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者和动物生物经营者有所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34.
 为明确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抗性时空动态及这两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采用叶盘漂浮法检测了2011~2016年采自河北省和山东省黄瓜主产区的霜霉病菌1 821个菌株对烯酰吗啉及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并采用茎叶喷雾法对这两种药剂的田间防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瓜霜霉病菌1 821个菌株对烯酰吗啉和双炔酰菌胺抗性频率分别为88.5%和34.3%,供试菌株中对烯酰吗啉的低抗菌株及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菌株占优势,平均抗性倍数分别为8.92和2.44,抗性指数分别为0.42和0.27。黄瓜霜霉病菌对这两种药剂的抗性频率、抗性倍数及抗性指数随着监测年限及地域的不同而波动。在河北定兴和山东寿光日光温室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药剂田间推荐剂量喷施4次,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250 g·L-1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效(85%以上),与两地黄瓜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产生低抗、对双炔酰菌胺敏感的监测结果一致。由此推断,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250 g·L-1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可在对甲霜灵(或精甲霜灵)、噁霜灵及嘧菌酯普遍产生抗性的地区,作为58%甲霜灵·代森锰锌WP、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WG、64%噁霜灵·代森锰锌WP 和250 g·L-1嘧菌酯SC的替代药剂单独使用或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混用,防治黄瓜霜霉病。  相似文献   
35.
 利用室内与室外传统生物测定方法,结合诱导抗病性生理测定方法进行试验。明确寡雄腐霉用药时期;研发生化互作组合,明确增效作用机制;制定生化互作减量用药防控技术规程。结果表明寡雄腐霉预防葡萄霜霉病最佳时期为发病前1个月,连续喷雾用药3~4次,间隔期10~15 d。明确寡雄腐霉对叶片β-1,3葡聚糖酶产生具有诱导作用;研发出协同增效的生防菌剂与化学杀菌剂组合烯酰吗啉+寡雄腐霉(或者再加上100%硅氧烷化合物,此时同样防效下喷雾使用药液量仅为组合的40%)。寡雄腐霉与化学杀菌剂烯酰吗啉互作后,植株诱导抗病作用增强。制定以生防菌替代和高效合理化学用药为关键技术的减量用药防控葡萄霜霉病的综合体系,确定用药规程中药剂的使用类别、次序、排列和组合。  相似文献   
36.
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混配对灰葡萄孢毒力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毒力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不同配比混合物对灰葡萄孢菌株DZ3(对多菌灵、乙霉威和嘧霉胺高抗)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评价了其协同作用。选取最佳增效组合,采用黄瓜子叶喷雾法测定了其对其他5个菌株的毒力及田间防效。通过测定菌株DZ3分生孢子悬浮液中的溶氧量、电导率和菌丝中丙二醛的含量,研究最佳增效组合的增效机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不同质量比(9∶1、7∶1、5∶1、3∶1、1∶1、1∶3、1∶5、1∶7和1∶9)的混合物均对菌株DZ3表现为毒力增效作用,其中质量比为1∶3的组合增效最明显,增效系数达4.76,且对另外5个供试菌株的联合毒力也表现出增效;在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200~300 g/hm2时,质量比为1∶3的组合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8.05%~93.96%,同时其对菌株DZ3的呼吸抑制作用与单剂啶酰菌胺相当,但对细胞膜通透性和菌丝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均显著高于各单剂。本研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以质量比1∶3进行混配,可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7.
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增效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增效作用,用平板倒扣法和固体平板扩散法—打孔法测定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抗真菌蛋白对禾谷镰孢霉的抑菌活性,观察抗真菌蛋白对禾谷镰孢霉菌丝形态的影响,并用刚果红染色法测定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纤维素酶活性。结果表明:菌药联用对禾谷镰孢霉的最高抑菌活性可达74.44%,表现增效和持效作用;枯草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和抗真菌蛋白分别与氟环唑联用均可增强禾谷镰孢霉抑菌活性;菌药联用后枯草芽胞杆菌纤维素酶活性提高。研究表明枯草芽胞杆菌与氟环唑联用的增效机制是增强枯草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对禾谷镰孢霉的抑菌活性,抗真菌蛋白活性的提高加强了禾谷镰孢霉菌丝溶解的程度,纤维素酶活性的增强提高了禾谷镰孢霉空间竞争作用和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38.
5种种衣剂防治小麦主要土传病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5种种衣剂对小麦土传病害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30g/L吡虫啉·苯醚·咯悬浮种衣剂综合防治效果优于其他药剂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为73.51%~95.05%,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为73.01%~87.41%,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为65.51%~92. 09%。按药效其次依次是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5%多·福悬浮种衣剂。随着小麦的生长,各处理的防效逐渐降低,但直到枯白穗期还有一定防治效果。同时230g/L吡虫啉·苯醚·咯悬浮种衣剂对小麦增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9.
 为了明确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田间抗药性水平发展态势,于轮换用药前后,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河北、山西、河南3省葡萄主要种植区11个葡萄园试验地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敏感性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田间采集的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抗药的菌株其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不同地区轮换用药后,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水平变化态势因用药流程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或混合用药进行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治理时,需制定合理的施药流程,并根据抗药性治理的效果不断完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0.
花粉是玉米基因飘逸的重要载体。研究了花粉活力的持续时间和有效控制基因飘逸的隔离距离。在花药刚开裂时采集花粉,置于薄膜层上,放在室外自然条件下保存,每隔一定时间对采集的花粉进行目测和授粉.通过对花粉的目测评判和计算结实率评估花粉活力。试验花粉源区域4000m^2,在其周围不同距离的地方种植若干玉米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12.8m^2,以测定隔离距离的有效性。作为花粉源的玉米材料包含可用于测定花粉飘逸的叶色标记或种子标记。由于大气压不同,花粉可在花药开裂后1~2小时内保持活力。假定花粉以当地下午平均最大风速直线传播,并可在2小时内保持花粉活力,且忽略花粉沉降率因素,理论上讲,具有活力的花粉可以传播的最大距离为32km。试验结果是在离花粉源100m发生了一定数量的异花授粉,离花粉源200m处有个别异花授粉发生。离花粉源300m处没有异花授粉发生。试验结果与玉米花粉不耐干燥并具高沉降速率的结论一致。试验结果表明距离隔离是控制玉米因授粉而发生基因飘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