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33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区分抗病和易感组,通过PCR扩增及测序在MHCⅡα基因上筛选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对SNP进行分型,分析其多态性及与抗病性状之间的关系。在MHCⅡa基因上共筛选出35个候选SNP位点,占MHCⅡa基因总碱基的1.45%,包含30个转换位点、5个颠换位点。其中外显子部分有16个,内含子部分7个,5′非编码区有1个,3′非编码区有11个。有13个SNP位点位于编码区,占总氨基酸位点的5.56%,位于839bp的T/A颠换和1 663bp的A/G转换是无义突变,其余11个SNP位点为有义突变。α1结构域的SNP位点分别占总碱基和总氨基酸位点的4.88%和10.98%,明显高于α2结构域的1.08%和3.22%。MHCⅡα基因的21个抗原结合位点(peptide binding region,PBR)中,有4个位点变异,变异率为19.05%;而non-PBR的变异率仅为8.20%(5/61)。用SPSS软件对分型成功的5个SNP位点在易感和抗病组各100尾中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了统计。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发现位于1 395bp(T/A)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易感和抗病组中差异极显著,位于221bp(G/T)和1 859bp(G/T)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易感组和抗病组中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团头鲂MHCⅡα基因的多态性和抗细菌性败血症性状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32.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唐鱼(Tanichth ys albonubes)热休克蛋白60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TaHSP60(GenBank登录号:HM234132).研究表明:该基因序列全长为2 486 bp,5′端非翻译区(URT)102 bp,3'URT 656 bp,开放阅读框(ORF)...  相似文献   
33.
池塘主养草鱼三种养殖模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10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少潭河水库坝下陆基鱼池对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三种混养模式(模式Ⅰ,草鱼、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鲫(Carassius auratus)分别放养250、35、40和15尾;模式Ⅱ,草鱼、鲢、鳙、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和鲫分别为250、35、20、20和15尾;模式Ⅲ,草鱼、鲢和鲫分别为250、35和15尾)浮游植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18属279种,其中,蓝藻门20属29种、绿藻门63属137种、硅藻门20属59种、裸藻门7属45种、金藻门3属3种、隐藻门2属3种、黄藻门2属2种以及甲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分别为7.66×107、6.95×107、6.74×107ind./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0.71、62.12、85.52 mg/L;模式Ⅱ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养殖时间均呈上升趋势,并在9月时处于三个模式中的最高水平,说明模式Ⅱ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越来越稳定,处于一种更好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34.
在鲤科鱼类中雅罗鱼亚科鱼类起源较早,形态差异显著。迄今为止,有关雅罗鱼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以新疆分布的雅罗鱼亚科鱼类为对象,采用线粒体DNA中的cyt b基因序列,用贝叶斯联合模型分析数据,重建了雅罗鱼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合鲤亚科和裂腹鱼亚科,用松散分子钟估算了雅罗鱼亚科属间的分歧时间。结果显示:丁鱥属(Tinca)处于系统发育树的基部,新疆雅罗鱼亚科鱼类中丁鱥属(36Ma)和鱥属(Phoxinus)(29Ma)的起源于渐新世,而欧鳊属(Abramis)(20Ma)、拟鲤属(Rutilus)(18Ma)、雅罗鱼属(Leuciscus)(13Ma)起源于中新世。  相似文献   
35.
为探讨雅鲁藏布江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群体形态学差异,基于12个常规性状和20个框架性状的比例数据,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异齿裂腹鱼10个群体的形态差异进行研究。主成分分析提取了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4.23%,其中第一主成分主要受全长/体长、吻长/体长、眼径/体长、D1-2/体长、D1-3/体长等14个鱼体水平轴向性状的影响,第二主成分主要受体高/体长、尾柄高/体长、体宽/体长、胸鳍起点间距/体长、腹鳍起点间距/体长等10个鱼体垂直轴向性状的影响。主成分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雅鲁藏布大峡谷下游支流帕隆藏布江通麦和卡达桥2个群体、大峡谷上游8个群体之间形态分化明显,分别聚为一支,而大峡谷上游8个群体聚为2个组群。建立了10个群体的判别函数,总判别准确率为88.60%,其中日喀则、拉孜、墨竹工卡和通麦群体的判别准确率为95.92%~100.00%。大峡谷上游、下游异齿裂腹鱼群体间的形态分化可能与地理隔离及适应特定栖息环境等有关。  相似文献   
36.
对新疆乌伦古湖湖拟鲤4种钙化组织(鳞片、鳃盖骨、匙骨和耳石)的形态和年轮标志进行了描述,并对这4种钙化组织鉴定湖拟鲤年龄的一致性进行了探讨.在各钙化组织中,鳞片、鳃盖骨和微耳石磨片上检出的最大年龄均为6+ 龄,而星耳石、完整微耳石和匙骨上检出的最大年龄为5+ 龄.微耳石磨片上的年轮特征最为清晰,判别能力最高(94.0 %),同一鉴定者两次年龄读数之间的吻合率也最高(95.1 %),是湖拟鲤年龄鉴定的最佳材料.鳞片和鳃盖骨的判别能力和同一鉴定者两次年龄读数间的吻合率次之,分别为92.0 %、90.8 % 和87.5 %、86.1 %;4+ 龄及以下个体鳞片上的年龄读数与微耳石磨片吻合较好,而4+ 龄以上个体鳃盖骨上的年龄读数与微耳石磨片吻合较好,两者配合使用可取得较好的鉴定效果.匙骨除个别年龄标志非常清楚外,其他大多因干扰轮纹过多或没有明显的年龄标志,判别能力最差,只有78.2 %,同一鉴定者两次年龄读数之间,以及与微耳石磨片年龄读数之间的吻合率也较差,仅为55.7 %和43.5 %,不适于湖拟鲤的年龄鉴定.3+ 龄及以下个体完整微耳石和星耳石的年龄读数与微耳石磨片吻合较好,但4+ 龄及以上个体用完整微耳石难以准确确定其年龄,星耳石则效果更差.  相似文献   
37.
于2006年11月-2007年8月对乌伦古湖(包括吉力湖和布伦托海)水质进行调查,分析了透明度、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等水质指标年内的变化规律,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对其营养水平现状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乌伦古湖透明度年平均值为(2.53±1.07)m,叶绿素a年平均值为(3.59±18.34)mg/m^3,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值为(5.423±1.369)mg/L,总氮年平均值为(0.856±0.205)mg/L,总磷年平均值为(O.028±0.033)mg/L。布伦托海全年处于中营养水平,年平均TLI为38.51;吉力湖夏季已达到中度富营养水平,TLI为60.90,其余季节处于中营养水平。两湖TLI值均呈现夏高冬低的变化趋势。海滨浴场、小海子和中海子全年均处于中营养水平。中海子营养水平(TLI年平均值为44.02)略高于全湖平均值。后泡子夏季TLI为72.96,已达到重度富营养水平,其它季节处于中营养水平。此次调查还表明,养殖生产会加大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总体上来看,乌伦古湖处于中营养水平,其中布伦托海水质好于吉力湖。  相似文献   
38.
39.
为评价纳米二氧化钛(TiO2-NPs)对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的毒性效应,采用5、50、100 mg/L浓度锐钛型TiO2-NPs对河蚬暴露处理24 h、48 h、96 h和192 h,测定其鳃、消化腺和斧足肌肉组织中钛含量以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1)在相同暴露时间下,河蚬3种组织的平均钛含量均显著上升并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随暴露时间延长,消化腺和斧足肌肉中平均钛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消化腺中钛含量高于斧足组织,而低、中浓度组鳃组织平均钛含量处于较稳定水平;暴露24~192 h,鳃、消化腺和斧足肌肉中平均钛含量分别为0.73~3.50、2.88~32.37、1.15~3.11 μg/g;(2)在暴露初期,河蚬3种组织的GST活性不同程度上升;随暴露时间延长,鳃和消化腺中GST活性先显著下降、后上升,斧足肌肉中GST活性呈现逐步下降趋势;暴露24~192 h,鳃、消化腺和斧足肌肉中GST活性分别为97.39~371.44、164.92~837.22、63.39~247.75 U/mg;(3)暴露24 h后,3个浓度组河蚬鳃和斧足肌肉中SOD活性均明显上升,低浓度组消化腺SOD活性也显著上升;随暴露时间延长,3种组织中SOD活性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且SOD活性下降幅度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暴露24~192 h,鳃、消化腺和斧足肌肉中SOD活性分别为7.68~27.05、3.63~16.92、4.25~43.08 U/mg。研究表明,3种浓度TiO2-NPs暴露导致钛在河蚬体内显著富集并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其对河蚬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40.
为研究鱼菜共生模式下不同鱼类肠道微生物的菌落结构,采用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鲫(Carassiu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4种鲤科鱼类的肠道内含物等12个样品的16S rDNA测序克隆文库,分析了这4种鲤科鱼类肠道微生物的菌落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鱼菜共生模式下不同鲤科鱼类肠道内含物微生物优势菌落的组成十分相似(P0.05,Kruskal-Wallis),优势微生物菌群均是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其中鲸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含量最丰富,且主要在非优势菌属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Kruskal-Wallis),研究结果还表明食性不是造成不同食性鲤科鱼类肠道微生物菌落差异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