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6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51篇
林业   69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102篇
  72篇
综合类   364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121篇
畜牧兽医   180篇
园艺   55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建立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应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多工况优化设计,得出一组优化方案,使得该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各性能指标在多个工况下都有显著改善,并满足极限工况工作要求,论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2.
比较海南与我国栽培月季较广、水平较高和月季品质较好的上海地区气候上的差异,分析海南夏季栽培月季的不利因素,指出影响海南月季夏季开花的主要因子是气候、病虫害和栽培管理等,进而提出搞好海南夏季月季栽培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23.
水杨酸诱导花生对叶斑病抗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试验对3至4叶期花生幼苗分别用 1、3、和 5mmol浓度的水杨酸叶面喷雾处理.在 成株发病盛期进行病情调查.结果表明,各处理揭斑病病情指数分别比对照下降42.4%。 30.0%、 36. 3%.由此认为,水杨酸诱导花生对报斑病抗性具有较好的作用.此外,对各处理组进 行了酯酶,细胞色素氧化酶以及SDS蛋白电泳分析.发现它们的图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其 分子变化是否与抗病性的提高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4.
人工育苗中对受精卵进行消毒,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各种病原对受精卵的危害,防止病原体的垂直传播。但是,用化学药物消毒,总会对鱼的受精卵产生一定程度的毒害作用。因此,人工育苗中进行受精卵消毒处理时必须控制药物种类、药物浓度及消毒时间。本研究在(27.0±0.5)℃条件下,使用药物浸泡的方法,研究了4种常用水产消毒药物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受精卵[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孵化效果的影响。聚维酮碘、甲醛和二氧化氯的处理时间均为10 min,臭氧处理分1 min、2 min和3 min共3个梯度。使用SPSS 17.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受精卵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药物的浓度、处理时间呈负相关。甲醛和二氧化氯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孵化率、畸形率差异显著;聚维酮碘处理组中25 mg/L、50 mg/L与75 mg/L各处理与对照组无差异,100 mg/L处理出现显著差异;臭氧处理组,0.3 mg/L处理中的各时间梯度间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0.5 mg/L、0.7 mg/L及1.0 mg/L处理中各时间梯度间差异极显著,0.5 mg/L处理2 min时,孵化率已极低,仅为4.14%,畸形率为50.00%。试验结果证明,在珍珠龙胆石斑鱼苗种生产中,其受精卵的适宜消毒药物、浓度范围及处理时间分别为:聚维酮碘20–70 mg/L处理10 min,臭氧0.3–0.5 mg/L处理1 min;二氧化氯、甲醛对受精卵刺激显著,而且对环境及人体有毒副作用,建议在生产中尽量不要使用。  相似文献   
125.
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对自然成熟的条纹锯精子、卵子及精子入卵过程进行观察。观察结果显示,其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主要由细胞核构成,无顶体结构;中段由线粒体、中心粒复合体(近端中心粒和基体)、袖套组成;尾部主要由轴丝组成,外部包裹质膜,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卵子表面分布纵横交错的网纹,均匀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微小孔,在卵壳的动物极精孔区的中央有一个受精孔。在授精后10 s即可见到精子通过受精孔进入卵子,刺激卵子发生形态变化封闭受精孔,阻止其他精子入卵,60 s可见受精孔完全封闭。  相似文献   
126.
温度变化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及开口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比较了9个温度梯度(13、15、17、19、21、23、25、27、29℃)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受精卵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用在(21±0.5)℃条件下孵出的健康仔鱼进行耐饥饿和摄食实验,实验温度处理设两种方式:一、处理温度始终保持不变;二、将温度在处理48 h后统一调节至21℃。实验期间,每天统计仔鱼死亡数,测定不投饵条件下的存活指数(SAI),并观察仔鱼投饵后的开口摄食情况及其形态发育状况。结果表明:1)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7~23℃,当温度低于13℃或高于27℃时,受精卵不能孵化。21℃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93.67±1.52)%;而畸形率最低,为(1.06±1.06)%。当温度低于或高于21℃时其孵化率降低,而畸形率升高;2)在13~28℃范围内,初孵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上升先升高后逐渐降低,21℃时的SAI值最高,为(20.26±0.44)%。各组温度保持不变时,13℃和27℃的SAI值分别为(2.18±0.01)%、(8.47±0.28)%;调整一致后分别为(6.90±0.44)%、(13.30±0.31)%。温度调节组与不调节组相比,其SAI值明显提高。温度调节后,每个梯度组的畸形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3)不同温度处理的仔鱼开口摄食存在差异。21℃时,仔鱼的初始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可达80.0%和40.0%。随着温度偏离21℃,摄食率和饱食率均逐渐降低。温度调节恢复组的仔鱼摄食情况改善明显,其中17℃不变和恢复组对比变化最为明显:当保持17℃不变时仔鱼的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为20.0%、13.3%,而处理48 h后恢复到21℃后,两者分别提高到66.7%和33.3%,分别提高了2.3和1.5倍。  相似文献   
127.
本研究阐述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特征及其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以期为今后苗种的规模化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个发育期连续取样,系统观察并记录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温27-28℃条件下,历时25 h 25 min孵化出膜,整个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2)在水温(27.0±0.5)℃、盐度30、p H 8的培育条件下,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伸缩及鳞片、体色的变化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初孵至孵化后4 d为前期仔鱼;孵化后5 d,仔鱼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 d,50%的仔鱼进入稚鱼期;孵化后46 d,50%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初孵仔鱼的全长平均为(1.65±0.11)mm,发育至70 d时,幼鱼平均全长已达(75.47±0.19)mm。跟踪观察的结果发现,珍珠龙胆石斑鱼作为杂交子代,从受精到发育的各阶段均能健康正常地生长发育,且生长快速、抗病力强,具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128.
观察研究了10个盐度梯度(7、12、17、22、27、32、37、42、47和52)对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仔鱼的活力、开口和摄食情况的影响,记录分析其在不同盐度条件下不投饵存活系数、开口率、摄食率及摄食强度等指标.结果显示,盐度对条纹锯鮨仔鱼的活力、摄食及存活有明显影响,其存活和摄食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2-37,最适盐度范围为27-32.盐度低于12时,仔鱼存活率、开口率和摄食强度随盐度的降低而降低,盐度高于37时,仔鱼存活率、开口率及摄食强度则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盐度条件下,条纹锯鮨仔鱼SAI值的波动范围为0.034-6.401,盐度为12-37的实验组与7、42、47、52实验组的SAI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为32时,仔鱼的SAI 值最大,为6.041,SAI值与盐度之间符合三次曲线函数关系,其表达式为y=-5.894+1.155x-0.034x2+0.000x3,R2 =0.895,其中,y代表SAI,x代表盐度.盐度为7、42、47和52时,仔鱼的存活率均低于50%,盐度为52、47时,仔鱼在第3、4天存活率分别降为0.盐度为22、27、32时,培育至第5天,仔鱼的存活率均在80%以上.盐度在17-37范围内,仔鱼开口率为60%-85%,且仔鱼均能较好摄食,盐度为32时,仔鱼开口率达到最大值,为85%,仔鱼摄食亦达到最佳状态,摄食率为85%,8日龄仔鱼摄食强度为5.45个轮虫/尾.  相似文献   
129.
通过形态学与连续组织切片的方法,对美洲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 1-34 d仔鱼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进行系统观察,分析描述鱼体消化道(食道、胃与肠道)以及消化腺(肝脏与胰腺)的发育过程.对1-15 d仔鱼连续取样,每次取样30尾,15 d后隔天取样,每次取样15尾.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4±1)℃、盐度为30-32的条件下,初孵仔鱼卵黄囊体积很大,消化管为封闭的管状结构.美洲黑石斑鱼孵出3d后,口裂形成、开始摄食,肛门与外界连通,消化道逐渐分化形成食道、胃及肠道,肝脏、胆囊和胰腺也逐渐形成.7d后,卵黄囊与油球基本消失,食道、胃部以及肠道黏膜褶皱开始形成,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逐渐分化,肝脏出现脂肪颗粒,仔鱼具备了基本的摄食能力.11d时,仔鱼食道可见黏液细胞,随日龄的增加上皮组织中黏液细胞数量迅速增多,褶皱日益丰富;胃部分化形成贲门部、胃本体与幽门部,胃壁褶皱不断增多、伸长;肝脏血窦与中央静脉明显.20d时,鱼体胃腺形成,说明胃部消化、吸收蛋白质的能力增强;肠道次级黏膜褶皱出现,肠圈与褶皱更加复杂化;胰脏分布有大量酶原颗粒.32 d时,仔鱼消化道组织结构分明,自腔面向内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与浆膜层,消化道与消化腺结构和功能逐步完善.仔鱼3-7 d为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期,应及时提供充足适口的生物饵料,仔鱼20 d后可以逐渐驯化投喂微型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30.
为研究豹纹鳃棘鲈色素变化过程以及添加剂对其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对豹纹鳃棘鲈的早期色素积累、转变过程进行描述,并采用螺旋藻粉和虾青素两种添加剂对其仔、稚、幼鱼的生长及体色变化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从2 d仔鱼开始,眼点色素增多,并由透明转为黑色,摄食明显;3 d仔鱼其背部鳍褶上的树枝状黑色素扩大,脊椎下方出现1列黑色素细胞丛;22 d的鱼体脊椎上方出现1排黑色素斑点,下方黑色素斑点数量减少,此时口、各鳍基部及沿脊椎两侧黄色素增加;28 d的稚鱼体表黄色素与红色素进一步增多,各鳍沿鳍条均有红色素斑点分布,鱼体呈橘红色,颜色鲜艳;30–33 d的幼鱼体表两侧布满黑色与橘红色斑点,脊椎下方斑点消失,仅在尾椎下方存有1块黑色素斑点。增色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15 d时,螺旋藻粉组与虾青素组全长、体重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内梯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0 d时,3%和6%螺旋藻粉组较对照组的体重值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9%螺旋藻粉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虾青素组均高于对照组,除与0.6%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组均差异显著(P0.05)。0.1%实验组体重高于对照组和螺旋藻粉组,并高于组内其他梯度组。经过15 d添加虾青素的幼鱼体色红色素有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显著;30 d时,螺旋藻组没有达到增色效果。结果表明,螺旋藻粉对幼鱼生长初期有促进作用,随着添加浓度与养殖时间的增加其效果不明显,出现负效应;添加浓度为0.1%的虾青素可使全长、体重增长率最高并具有明显增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