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探究水稻在土壤淹水还原性条件下坐蔸成因以及防治措施,通过盆栽试验添加不同还原物料,对比分析两个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在土壤还原性条件下生长反应。采用盆栽试验,模拟冬水田长期渍水状况,研究了3种还原物料(稻草粉、硫酸亚铁和白糖)不同用量和4种潜在改良剂对两个水稻品种(川香优9838和川谷优7329)生长的影响。试验设12个处理,每个处理5次重复。结果表明,稻草粉20 g·kg-1和白糖5 g·kg-1处理对两个水稻品种的分蘖动态影响最大,这两个处理对川香优9838有效穗分别比对照下降40%和25%,对川谷优7329均下降45. 8%。低量的稻草对水稻生长有一定促进和增产作用,随着稻草用量增加,水稻生长受到抑制,产量降低; 20 g·kg-1稻草粉处理降低了川香优9838和川谷优7329产量,降幅分别达19. 7%和46. 1%。与对照相比,硫酸亚铁比过量施用稻草处理显著增加了川香优9838的产量;所有其他处理均较稻草粉20 g·kg-1处理增加或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稻草粉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Fe2+和Mn2+含量,降低了Eh值,并与稻草粉用量呈正相关;而白糖、硫酸亚铁处理对土壤Fe2+、Mn2+和Eh影响不显著。在稻草粉20 g·kg-1处理基础上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石灰和硼砂对水稻苗期毒害有缓解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四川省冬水田前季水稻收获时局部残留稻草堆积是翌年水稻坐蔸发生的主要原因,稻草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还原性有毒物质抑制了水稻生长,从而造成水稻减产;在冬水田稻区,少量稻草还田能促进水稻生长,比其他大多数处理显著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2.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本文就鸭肝炎免疫血清对雏鸭的保护力和维持期等加以报道。  相似文献   
43.
采用Potter喷雾塔喷雾法测定丙溴磷与高效氯氰菊酯不同配比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评价了2种药剂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丙溴磷与高效氯氰菊酯制成的含量为42%丙溴磷·2%高氯(混配1)与40%丙溴磷·4%高氯(混配2)混剂在处理后24h和48h,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4.
长期不同施肥紫色水稻土磷的盈亏及有效性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全磷、有效磷 (Olsen-P) 对磷素盈亏的响应,为西南紫色水稻土区科学施用磷肥提供依据。 【方法】 以四川遂宁34年 (1982—2015年)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试验设8个处理,即不施肥 (CK)、氮肥 (N)、氮磷肥 (NP)、氮磷钾肥 (NPK)、有机肥 (M)、有机肥 + 氮肥 (MN)、有机肥 + 氮磷肥 (MNP) 和有机肥 + 氮磷钾肥 (MNPK),分析了土壤磷素盈亏与全磷、Olsen-P的变化特征。 【结果】 不施磷肥 (CK和N) 作物每年从土壤中带走磷约13.22 kg/hm2,且维持在较低的变化水平;单施有机磷肥处理 (M与MN) 作物携出磷量比不施磷肥提高了约1.73倍,磷素携出量呈增加趋势;施用磷肥 (NP、NPK、MNP和MNPK) 作物携出磷量在41.71~45.62 kg/hm2之间,吸磷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不施磷肥土壤磷素常年处于亏缺状态,施磷土壤磷素年均盈余量为8.76~88.79 kg/hm2,有机无机磷肥配施磷盈余量大于单施有机肥和单施无机磷肥,随施肥年限的延续磷盈余量呈上升趋势。土壤中磷含量随磷盈亏而变化,施用无机磷肥或有机无机磷肥配施土壤全磷和Olsen-P增量与磷盈亏呈显著正相关,而不施磷或单施有机磷这种响应关系不明显;土壤每盈余磷100 kg/hm2,NP、NPK、MNP和MNPK处理土壤中全磷分别增加0.14、0.16、0.015和0.018 g/kg,Olsen-P分别提高15.76、17.19、1.96和1.85 mg/kg。 【结论】 土壤磷素有效性随土壤磷素盈亏而变化,与加入磷素形态密切相关,西南紫色水稻土单施无机磷肥提升土壤磷含量的速率大于施用有机肥。   相似文献   
45.
利用鸭胚肝细胞成功地培养了鸭肝炎病毒.并呈现典型CPE,向其细胞维持液中加入1%的鸭胚尿囊液,CPE的维持时间可延长至60小时.将该病毒的细胞培养物回归鸭胚和雏鸭,其致病力不见明显减弱.鸭胚中和试验证明,鸭肝炎病毒在鸭胚肝细胞上形成CPE的能力能被特异抗血清所中和.  相似文献   
46.
针对四川省稻田生态系统中镉(Cd)污染突出的问题,以轻度Cd超标稻田治理为目标,开展阻控稻米积累Cd的施肥技术研究。通过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铁肥种类及施用方法对水稻籽粒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铁肥处理均增加了四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其中硫酸亚铁追肥喷施显著增加了Y两优的产量(6.67%,P0.05),EDDHA-Fe底肥土施及追肥喷施显著增加了德粳1号的产量(13.33%~14.32%,P0.05)。不同铁肥施用方式中,EDDHA-Fe喷施处理对四个水稻品种的稻米Cd含量降低幅度最大(20.87%,P0.05)。不同时期喷施铁肥结果来看,以孕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各喷施一次EDDHA-Fe处理的稻米Cd含量最低。四个水稻品种的秸秆Fe含量与稻米Cd含量呈直线性负相关。扬花期喷施铁肥稻米中Fe含量增加最多,稻米/秸秆Fe含量比值远高于稻米/秸秆Cd含量比值,这表明水稻中Fe由植株向稻米转移的速率远高于Cd。水稻稻米Fe含量与稻米Cd含量呈二元函数关系(P0.05),在较低含量时,水稻籽粒中Cd的含量随着Fe含量的上升而上升,当到达一定程度时,水稻籽粒中Cd的含量随着Fe含量的上升而下降。研究表明,水稻籽粒中的Cd受秸秆中Cd和铁肥施用方式和类型的影响,通过合理施用铁肥可以降低镉轻度污染土壤中稻米Cd含量。  相似文献   
47.
珠海市某鸡场于1989年11月底从香港船运进口1日龄石歧杂鸡苗6000只,抵达口岸时,经登船检查,没有发现可疑疫病的临床症状,即运至隔离场隔离饲养。鸡苗在隔离检疫期陆续发病死亡。经临床检查和病原分离鉴定,确诊为鸡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48.
水稻籽粒中镉的来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深入探讨水稻籽粒中镉(Cd)的来源及其与生长环境中Cd供应强度的关系,为稻米Cd污染防控选用恰当的农艺措施和实施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水稻齐穗期,从Cd污染稻田选取长势一致的水稻植株,分别移入含不同Cd浓度(0、0.2、0.5 mg·L-1)的营养液盆钵中培养,成熟期分别收获各器官测定生物产量和Cd含量;在大田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分别在齐穗期、灌浆期、腊熟期和成熟期采集长势均匀一致的植株样本测定生物产量和Cd含量。【结果】在营养液中不含Cd(Cd 0处理)的条件下,籽粒中累积的Cd主要来自于根系和茎秆在齐穗前累积的Cd。在齐穗后的生长环境中存在较低有效镉的情况下(即Cd污染稻田自然生长的植株),籽粒中的Cd则同时来自水稻齐穗前各器官累积的Cd和根系从土壤吸收与直接运输的Cd;水稻叶片和谷壳是水稻齐穗后向籽粒净转移Cd的器官,茎秆和根系既是籽粒Cd的源,也是Cd的净累积器官。而在生长介质有效镉含量丰富的情况下(即Cd培养试验处理中的Cd 0.2和Cd 0.5处理),籽粒中的Cd则主要来自生长介质,少部分来自水稻各器官的转移。【结论】籽粒中的Cd来自齐穗前各器官储存Cd的转移和土壤/介质中Cd的吸收和直接运输,土壤/介质中的可利用Cd含量越高,籽粒含Cd量也越高;只有当土壤/介质中不存在可利用Cd时,水稻各器官中储存的Cd才是籽粒中Cd的唯一来源;水稻各器官中,茎秆和根系是体内Cd的主要储存和输出场所。结合水稻生长早期降Cd措施的基础上,在水稻抽穗-成熟期采取恰当的农艺措施降低土壤中Cd的有效性以及根系吸收和向籽粒的直接运输量,就能有效降低稻米中的Cd含量。  相似文献   
49.
对引进的12个非洲菊品种在冷棚中栽培观察的结果表明,除水粉、法莱伦斯外,其余10个品种都适宜在辽南地区冷棚中栽培,其中以大臣花梗最长、花径最大,单株分蘖数云南红最多,香槟最少;主要病害为叶斑病和根颈腐烂病、灰霉病,主要害虫为白粉虱、潜叶蝇。  相似文献   
50.
为探究高产氮高效玉米品种在减肥增效措施中的增产潜力,本研究通过对川中丘陵区近十年11个主推玉米品种在2个环境(简阳和中江)和3个氮水平[0(LN)、150(MN)和300 kg·hm-2(HN)]下的田间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进行方差和相关性分析,依据产量的基因型×氮互作效应对玉米品种进行氮效率分类,研究不同类型玉米的增产潜力以及与增产潜力有关的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基因型、氮、环境及其互作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基因型×氮互作显著影响穗粗和百粒重;11个试验玉米品种存在氮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包括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耐低氮型和双低效型4种类型,其中双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占总数的45.5%,其在HN和LN的增产潜力分别为6.74%~7.54%和9.88%~13.45%;高产氮高效品种(双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在2个试验点的节氮潜力差异较大,HN的节氮潜力可达19.18%以上;增产潜力与穗粗、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显著正相关;正红311、川单189和绵单1256在2个环境下均表现出高产氮高效品种特征。在川中丘陵区不同肥力的土壤上选择种植高产氮高效或耐低氮的玉米品种,通过合理施肥,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