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速度快、营养需求低、适应盐度广、抗病能力强、肉质鲜美、口感好等优点,深受广大老百姓欢迎,市场认可度高,逐渐成为我国内陆地区调整和优化养殖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优良虾类品种。笔者在实施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发现,南美白对虾苗种淡化培育技术仍然是内陆地区的渔农民开展南美白对虾养殖所面对的技术难题,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仍存在"最后一千米"的问题:南美白对虾苗种淡化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2016年,根据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工作部署,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全省河蟹养殖重点县组织开展了河蟹渔情信息采集工作,全省共有采集县16个、采集点54个,采集面积 4.66万亩,在河蟹渔情采集系统采集的数据基础上(含其他省份河蟹渔情采集数据),结合全[]省水产病害测报和实地走访调研等情况,对江苏河蟹养殖渔情进行汇总、审核、分析,形成如下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13.
开展了土池温室大棚淡化培育南美白对虾苗种试验,在0.045hm2的温棚内放养50万尾规格为0.8-1.0cm的南美白对虾虾苗,经过近50d的强化培育,分6批次用地笼捕获41.76万余尾规格为2.8-4.0cm的白对虾苗种,虾苗淡化培育成活率达84%以上,苗种强化培育成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正>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隶属于甲壳动物亚门,沼虾属,俗名青虾,是我国主要淡水名特优养殖品种之一,在发展青虾养殖业的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对青虾优良品种的选育研究,出现了养殖青虾个体小型化、性早熟、生长减慢、抗逆性减弱等种质退化现象~([1]),因而新品种的补充显得尤为重要。"太湖1号"青虾新品种,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科研攻关,于2009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在温室内使用深井水作为水源开展史氏鲟养殖试验,通过合理使用深井水、加盖遮阳网、加强通风、加盖塑料薄膜等技术措施,使室内的养殖水温终年控制在15~25℃,保证了史氏鲟的正常生长,较好地解决了史氏鲟在江苏的度夏难和适宜生长时期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池塘主养克氏鳌虾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氏鳌虾俗称小龙虾,隶属于甲壳纲、软甲壳亚纲、十足目、鳌虾派、原鳌虾属,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优质水产品之一。随着克氏鳌虾天然  相似文献   
19.
不同条件对克氏原螯虾幼虾摄食生物絮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絮凝技术可以通过在养殖水体中调节碳氮比而维持良好水质,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产生的生物蛋白可实现蛋白的多级利用,节约经济成本。实验从摄食环境(曝气、无曝气、水草)、摄食时间以及生物絮凝质量浓度等角度,探讨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摄食絮凝的适宜条件。结果显示,絮凝质量浓度为500~600 mg·L~(–1)可满足幼虾的摄食需求,并在摄食4 h之后幼虾肠道达饱和状态。相同摄食时间,絮凝曝气组幼虾摄食量最大,显著高于水草组(P0.05),但与无曝气组差异不显著(P0.05),比较幼虾肠道的充塞度,可见曝气组在摄食4 h后肠道食糜较多,肠道更为饱满,优于其他各组。综合生物絮凝培养条件、水化指标以及幼虾的摄食情况,认为生物絮凝技术应用到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80:20生态水产养殖技术已经在我国开展了较为广泛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80:20技术适用于我国广大地区多种鱼类的养殖。应用80:20生态养殖技术,与我国的常规养殖模式相比,鱼类生长状况较好,饲料转化系数较低,可以取得更佳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应用80:20技术的养殖水体更加有利于鱼类的健康,基本可避免鱼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