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3篇
农学   4篇
  2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浙南地区甜菜夜蛾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4年研究,明确了甜菜夜蛾在浙南地区大田一年发生5~6代,第6代为不完全代,越冬蛹在设施栽培蔬菜地越冬。4月下旬~5月初陆续羽化,6月上旬~7月上旬为大田第1代,7月上旬~8月上旬为大田第2代,8月上旬~8月底为大田第3代,9月初~9月下旬为大田第4代,10月初~10月下旬为大田第5代,11月上旬~翌年4月下旬为大田第6代,为不完全代。一年中在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中旬、9月中旬有明显发蛾高峰。研究还明确了甜菜夜蛾不同世代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并利用历期法对甜菜夜蛾发生期进行预测,利用黑光灯发蛾量对甜菜夜蛾的发生程度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42.
二化螟在浙北地区茭白上1年发生3代,其中第3代为不完全世代。越冬代成虫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羽化,蛾峰次数多,且成虫盛发期持续时间长达30d左右;而第1、2代成虫的发生期分别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初,蛾峰较整齐,盛发期约1 0 d左右;第3代在1 0月,以老熟幼虫在茭白的残株中越冬。第1代二化螟主要来源于茭白越冬残株,约占89.4%,第2代主要来源于水稻,第3代则因第2代的防治情况,在不同年份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二化螟成虫都趋向于在茭白上产卵,茭白田的卵块密度也明显高于水稻田。二化螟主要在茭白的茎秆内化蛹,占60.15%~82.1%,不同年份与代次之间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3.
采用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以及Taylor的幂法则与Iwao的M*-M直线回归方程分析,烟粉虱成虫在大棚非洲菊上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分析,当M<2.0995时,其聚集是由于某些环境如气候、土壤湿度、植株生长状况等所致;当M≥2.0995时,其聚集是由于害虫本身的群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适理论抽样数模型[N=t2/D2(1.1716/M 0.1377)]与最佳序贯抽样模型[T0(N)=3N±4.2728N]。  相似文献   
44.
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以及Taylor的幂法则与Iwao的m*—m直线回归方程测定和分析了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在秋大豆田上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内在结构,测定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卵块呈均匀分布,而低龄幼虫(1 ̄2龄)呈聚集分布,高龄幼虫(3 ̄6龄)呈聚集分布或均匀分布,并利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分析了其的聚集原因。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了最适理论抽样数[N=t2/D2(5.6415/m 15.3063)]与最佳序贯抽样模型[T_0(n)=2.5n±10.4770n~(1/2)]。  相似文献   
45.
辣椒疫病产量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疫病对辣椒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有效株的影响,病情严重时单株结果数量与平均果重也受到一定影响。辣椒受疫病危害后的反应类型属于超补偿型。在较低的危害水平内(病株率≤4.16%),辣椒受害后,由于病株旁的健康植株增加了结果枝数,产生边际优势,从而单位面积的产量反而有所增加。只有当超过经济危害水平时,单位面积的产量随着株发病率的增加而迅速下降,超补偿作用难以发挥而造成减产。经相关分析,辣椒疫病的株发病率(x)与产量损失率(y)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回归方程为Y=-5.6321+1.3531X(r=0.9913^**),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辣椒疫病的防治指标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46.
按照甘蓝作物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要求,在秋花菜上进行综防和常规防治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根据防治阈值进行防治决策,适时施用以生物农药为主的药剂,增强天敌的控害作用,可以有效控制秋花菜害虫为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降低防治成本。  相似文献   
47.
为探明芹菜茎基腐病科学防控技术,于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系统观测了芹菜茎基腐病田间病情自然消长动态;采取组织分离、形态和系统发育分析、菌丝悬浮液接种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9种常用杀菌剂对芹菜茎基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并开展了相关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芹菜茎基腐病在芹菜上普遍发生,6—9月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引起芹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甲基硫菌灵和戊唑醇及其复配制剂对芹菜茎基腐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佳,75%肟菌·戊唑醇WDG或70%甲基硫菌灵WP对芹菜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48.
为明确3种不同诱捕器及2种不同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对茭白二化螟的诱蛾灵敏度、诱集量的最佳组合,进行了不同诱芯及诱捕器对二化螟的田间诱集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盆式诱捕器与粒状诱芯的组合,在诱蛾灵敏度、诱蛾总量上均较优异,与其它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9.
甜菜夜蛾性诱剂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提高甜菜夜蛾性诱剂的田间诱捕效率,完善其田间应用技术,开展了不同甜菜夜蛾诱芯、诱捕器悬挂高度以及风向对甜菜夜蛾诱集效果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诱芯以美国MSTR Technologies Inc. 生产的硅橡胶塞型诱芯(两种组份、二枚合用)为最佳,诱捕器的悬挂高度以离地50cm为宜;设置在上风口位置的诱捕器诱集量最大,其拟合程度可达81.08%。  相似文献   
50.
芹菜根结线虫病对产量的影响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由于病原线虫危害使芹菜根系受损,单株地上部分鲜重明显减少从而造成减产,其单位面积的产量随着病情指数的上升而下降。经一元非线性数学模型回归模拟分析,芹菜定植后45d的根结线虫病病情指数㈤与产量损失率(Y)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其数学回归模型方程为Y=0.026IX^1.6429(RR=0.9905^**)。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芹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指标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