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41.
在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稻麦轮作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稻季施氮量为20 kg/hm~2时,相较于施氮量17 kg/hm~2处理,土壤全磷、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 60%、6. 25%、45. 54%、50. 00%,水稻产量提高3. 89%。麦季施氮量为17 kg/hm~2时,相较于施氮量14 kg/hm~2处理,土壤全钾、速效氮磷分别显著提高4. 38%、33. 43%、30. 03%,返青期、拔节期和成熟期株高均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增加2. 13%。随着基肥比例的增加,土壤养分、株高和产量均有显著增加。氮肥基追比例为7∶3和8∶2时,相较于常规5∶5处理,水稻和小麦产量的增幅分别为12. 95%—13. 08%和20. 97%—21. 77%。综上,稻季和麦季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0 kg/hm~2和17 kg/hm~2,最佳氮肥基追比例为7∶3和8∶2。 相似文献
42.
为深入了解稻鳝种养模式对土壤氮循环关键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系统,分析了稻鳝种养模式下氨氧化微生物[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和完全氨氧化微生物(Comammox)]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明确该模式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试验设置两个处理(常规稻田处理和稻鳝种养处理),分别在处理小区的中心区域和沟渠边缘区域取样,即:常规稻田中心区域(CCS)、常规稻田沟渠边缘区域(CMS)、稻鳝种养处理中心区域(ICS)和稻鳝种养处理沟渠边缘区域(IMS)。结果表明:与常规稻田处理相比,稻鳝种养模式显著降低了土壤pH,减少了稻田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间有机质和总氮的含量差异,增加了土壤硝化势;相较于常规稻田处理,稻鳝种养模式显著提高了 AOA、Comammox Clade-A和Comammox Clade-B的丰富度,显著降低了 AOB的丰富度;同时,IMS显著提高了 AOA的群落多样性,但降低了 AOB的群落多样性;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氮是影响氨氧化微生物的关键环境因子(P<0.05);AOA和Comammox促进了土壤硝化速率,而AOB反之;稻鳝种养模式改变了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并增强了氨氧化微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其内部连接更加紧密。研究表明,稻鳝种养模式通过改变土壤环境因子,特别是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氮,显著影响了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增强了氨氧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土壤氮循环关键微生物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3.
44.
45.
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翻耕+化肥(T1)、翻耕+秸秆还田+化肥(T2)、旋耕+化肥(T3)、旋耕+秸秆还田+化肥(T4)、免耕+化肥(T5)、免耕+秸秆还田+化肥(T6)。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0—20cm土层免耕处理大团聚体(2mm)含量增加35.79%,中粒度团聚体(2~0.25mm)含量增加30.81%,微团聚体(0.25~0.106mm)含量增加25.80%。免耕+秸秆还田的T6处理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大团聚体(A1)、中粒度团聚体(A2)和微团聚体(M1)中分别比翻耕+化肥的T1处理高25.04%,28.55%,18.12%。传统耕作作物产量高于保护性耕作,翻耕+化肥的T1处理在2013,2014,2015年的水稻当量产量分别比免耕+化肥的T5处理高12.30%,13.22%,15.20%。免耕和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方式提高了土壤团聚体含量,增加了土壤固碳,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和小麦幼苗生长,降低了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46.
苯并[a]芘(Bap)是一种由5个苯环组成的分布广泛、广受关注、“三致”毒性极强的多环芳烃,也是主要的环境污染物监测对象。Bap在土壤等环境中长期积累,可通过食物链的累积和放大效应威胁人体健康。Bap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迫在眉睫,本文综述了Bap的产生、污染现状与毒性效应、不同修复技术的优缺点。物理/化学方法具有修复周期短、范围广,但成本高且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生物修复成本低、操作简单、环境效益好,但修复周期长、效果受多因素影响。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成本和效果,重点关注微生物修复及相关联合修复技术的应用,将为今后开展Bap类有机污染土壤的绿色修复提供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47.
对比研究γ-聚谷氨酸(纯品)和发酵液作为微生物肥料,对蔬菜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化肥减施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以小白菜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筛选的γ-聚谷氨酸高产菌A-5及其发酵产物,开展盆栽试验。测定了γ-聚谷氨酸和γ-聚谷氨酸发酵液对小白菜品质、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计算肥料表观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显示,Bacillus subtilis sp. A-5所生产的γ-聚谷氨酸和γ-聚谷氨酸发酵液均具有较好的促生增效效果;与减30%氮肥处理相比,γ-聚谷氨酸和γ-聚谷氨酸发酵液处理分别使小白菜产量增加20.19%和37.63%,后者促生效果更佳。在含有大量活性生产菌株的γ-聚谷氨酸发酵液处理下,N/P当季肥料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γ-聚谷氨酸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Bacillus subtilis sp. A-5所产γ-聚谷氨酸发酵液对促进小白菜生长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有显著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为其在农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