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7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从天然产物库中筛选具有颉颃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活性的天然产物并研究其颉颃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荧光素酶重组塞内卡病毒(rSVA-NLuc)与BHK-21细胞,结合荧光素酶高通量筛选技术,建立抗SVA药物体外筛选平台。从天然产物库中筛选浓度为10μmol/L时具有抑制荧光素酶活性效应的天然产物,并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其抑制活性,通过细胞毒性试验确定其最大无毒浓度。选择病毒感染周期的吸附、入胞、复制、组装释放4个主要过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50%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测定等进行天然产物分子颉颃机制研究。【结果】从包含560种天然产物的分子库中筛选出16种候选抗SVA活性分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细胞毒性检测,鉴定出4种安全、有效的天然产物,分别为20S-原人参三醇((20S)-protopanaxatriol)、蕈青霉素(paxilline)、方胆碱(fangchinoline)、竹红菌乙素(hypocrellin B)。作用机制研究显示,20S-原人参三醇能抑制SVA感染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42.
【目的】对云南某动物园袋鼠粪样中分离到的1株隐孢子虫分离株进行种/基因型的分子鉴定,为云南动物园的袋鼠隐孢子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针对隐孢子虫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使用DNAMAN和MEGA7.0等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以确定该袋鼠源分离株与其他源隐孢子虫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成功扩增出隐孢子虫阳性片段。BLAST结果表明:获得的袋鼠源隐孢子虫分离株与鼠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uris)一致,同源性可达100%。种系发育进化树表明:该分离株与鼠隐孢子虫处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属于胃寄生隐孢子虫的鼠隐孢子虫。【结论】该园袋鼠存在隐孢子虫感染,鉴定为具有人兽共患潜能的鼠隐孢子虫。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国袋鼠感染鼠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43.
44.
45.
为了解红河州奶牛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对该州四个奶牛养殖场进行现场调研,随机采集新鲜粪样64份,通过漂浮法和沉淀法检查寄生虫,结果表明,A奶牛合作社的线虫卵感染率为28.6%,B奶牛合作社为40%,C、D奶牛场均没有检查到线虫虫卵,平均感染率为15.6%;A奶牛合作社的吸虫虫卵感染率高达71.4%,B奶牛合作社为60.0%,C奶牛场为46.7%,D奶牛场为30.0%,平均感染率为50.0%。结果说明,红河州四个养殖场吸虫卵阳性率较高,线虫卵阳性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6.
为了解猪弓形虫病在玉溪市的流行情况,2008年8月份-2009年3月份共采集猪血液样品450份(其中从屠宰场采集猪血液样品329份,从万牧养猪场采集妊娠母猪血液样品35份,从大营街种猪场采集猪血液样品86份)、猫血液样本15份,在实验室分离血清,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血清中弓形虫抗体效价,被检血清抗体效价大于或...  相似文献   
47.
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最早在1928年由Schlling和Dingen从啮齿动物血液中发现,目前因该病原引起的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已广泛的流行于许多国家和地区,它可感染猪、牛、羊、马、骆驼、驴、兔、猫、鼠、犬、狐、鸡等多种动物,而且它还是人畜共患病。在家畜中,以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最为普遍,其最早在1950年就有相关的报道。近年,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报道。另外,猪附红细胞体呈现的病症与猪瘟、猪丹毒、蓝耳病、仔猪副伤寒和弓形虫病等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无疑给确诊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兽医临床工作中,对该病病原的检测已从简单的血液涂片镜检,发展到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特异PCR、DNA杂交、基因芯片等技术进行准确高效的诊断和病原定位。因此,深入全面了解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体、致病机理、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将为制定完善综合的防制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8.
本实验用PCR扩增了来自世界各地的P.decipiens复合种共6个姊妹种的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单位Ⅳ基因(nad4),并进行了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dOe与Pd为同一种,nad4基因序列种内的变异为0.7%,种间差异为2.4~13.2%。种间差异远大于种内变异,能提供准确的遗传标记。可用于P.decipiens复合种姊妹种的鉴定。这些结果有助于P.decipiens复合种的生活史、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种群遗传学的研究和其所引起的相关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9.
50.
金丝猴鞭形毛首线虫(鞭虫)(T.trichurus)病是一种全球分布,能感染多种动物的寄生虫病,全年均可发生.金丝猴对鞭形毛首线虫极为易感,发病后对动物的健康影响极大,而且虫体在动物盲肠中很难驱净.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减少,稀便,腹泻,排血色水样粪便,并附有黏液,贫血消瘦,严重的可致死[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