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条纹斑竹鲨的驯养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6~9月,进行了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Bennett)的人工驯养试验,试验获得初步成功,结论如下:(1)条纹斑竹鲨对温度、盐度、溶氧等养殖条件总体要求不高,耐饥饿能力强,但对水质要求较高;(2)条纹斑竹鲨的食谱较广,可摄食小型鱼虾、软体动物等天然饵料及人工配合饲料等。  相似文献   
12.
对黄姑鱼正常二倍体(N)、雌核发育二倍体(G)和单倍体(H)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并对其早期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受精率N>H>G,孵化率N>G>H,畸形率H>G>N,72 h成活率N>G>H;(2)正常二倍体胚胎经21 h 10 min孵化出膜,雌核发育二倍体和单倍体孵化出膜分别用时23 h 10 min和23 h 30 min;雌核发育二倍体发育滞后主要出现于原肠早期和孵出期,单倍体滞后出现于原肠晚期。从形态上看,单倍体胚胎呈现典型的单倍体综合症,雌核发育二倍体和正常二倍体胚胎发育形态正常且两者无明显差异。各组死亡高峰均出现在原肠晚期,单倍体组开口前全部死亡;(3)60日龄之前雌核发育二倍体生长速度明显慢于正常二倍体且个体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延迟投饵对浅色黄姑鱼仔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延迟投饵0~7d的浅色黄姑鱼Nibea chui仔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盐度为24.0~24.8、温度20.5~23.0℃时,仔鱼2日龄开口,于开口当天投饵及延迟投饵1、2、3、4d,投饵后2h内仔鱼的摄食率分别为30%、50%、30%、20%、10%,平均每尾鱼的摄食量分别为0.8、1.4、0.5、0.2、0.1个轮虫,延迟投饵5、6d,摄食率均为0;2)延迟投饵0、1d的8日龄仔鱼全长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其它组仔鱼的全长则有极显著差异(P〈0.01);3)延迟投饵0、1、2d仔鱼的存活率相差不大,但延迟3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急剧下降;4)浅色黄姑鱼仔鱼的不可逆点(PNR)出现在仔鱼开口后第3天,开始投喂的最佳时间在仔鱼开口后的2d之内。  相似文献   
14.
厦门海域渔业资源现存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夏季(2006年8月)、冬季(2007年1月)、春季(2007年4月)和秋季(2007年10月)在厦门海域利用底拖网渔船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对厦门海域(约2713km2)的渔业资源现状进行了评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季节渔业资源平均密度为981.97ks/km2,其中秋季居首位,约为1261.39ks/km2;冬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951.31kg/km2和936.93kg/km2,而春季资源密度最低,约为778.24kg/km2.各个季节的资源密度,鱼类均居首位,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低.各季节鱼类优势种分别为:春季鱼类优势种有6种,以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幼鱼和短吻鳐(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夏季有7种,以中华海鲶(Arius sinensis)和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秋季也有7种,以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叫姑鱼和中华海鲶为主要优势种;冬季有4种,以叫姑鱼为最主要优势种.4个季节的平均渔业资源现存量约为1694.71t;渔业潜在可捕量约10523t.渔业资源分布与水温、水深及盐度关系较密切.该海域渔业资源已经明显衰退,急需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大黄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显微技术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鱼苗孵化出膜至22日龄时每天取样1次,22至30日龄时每两天取样1次,30日龄以后每5天取样1次,直到60日龄。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6-29.4℃条件下,2日龄仔鱼肝脏出现,肛孔开裂;3日龄仔鱼胰脏、幽门盲囊出现,口形成;4日龄仔鱼胆囊出现,食道黏膜上皮中出现较多黏液细胞,胃肠分化,肠后端具肠瓣与直肠分界,胃肠蠕动,口和肛门与外界相通;5日龄仔鱼肝脏分化为两叶,胰脏分散分布在肠的周围;12-13日龄仔鱼胃分化为贲门部、幽门部和胃盲囊三部分,肠壁褶皱形成;36日龄稚鱼胃腺发育较好,幽门盲囊结构与成鱼相似,共16条。随着仔、稚、幼鱼的个体发育,消化道进一步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层皱褶加深,黏液腺增多。60日龄幼鱼,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育较完善,基本具备了成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大黄鱼育苗过程中的3个"危险期"与消化系统发育变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条纹斑竹鲨活体为材料,采用体内注射秋水仙素和低渗一空气干燥制片法,对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条纹斑竹鲨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104,核型公式为2n=40m+26sm+8st+30t,染色体总臂数NF=170。其中第31对染色体带有随体。对所得结果与相近种类的核型进行比较,表明条纹斑竹鲨在已知核型的软骨鱼类中是二倍体数最多的种类之一,据此可以认为条纹斑竹鲨是比较原始的种类。条纹斑竹鲨的双臂染色体(in和sm染色体)较多,占63.5%,在鲨形总目中是较高的,与其它二倍体染色体数较多的鲨类差异甚大。条纹斑竹鲨的NF也大大高于其它已有NF研究报道的软骨鱼类。  相似文献   
17.
软骨鱼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各类脊椎动物中,软骨鱼类是开展染色体研究最少的类群。迄今为止,文献共报道了70种软骨鱼的核型,仅占现生838种软骨鱼类的8.35%,包括31种鲨类,37种鳐类和2种全头类。已报道的软骨鱼类二倍体染色体数为52~104(巴西双鳍电鳐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8例外),常存在微染色体。在不同的分类阶元,相对原始的软骨鱼类具有较多的染色体数,端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较多,多有微染色体。软骨鱼类染色体进化趋势表现为个体染色体数目的减少。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数目的增多,并伴随微染色体的消失。软骨鱼类是核DNA含量较大的脊椎动物。已报道144种软骨鱼类的核DNA含量,其变化较大,为3.0~34.1pg/N,全头类的核DNA含量最小,角鲨目和扁鲨目的核DNA含量最大。近年来,在软骨鱼类染色体的C带、核仁组织区(NOR)染色、限制性内切酶显带、特异DNA探针如端粒序列和短散布重复序列(SINE序列)的荧光原位杂交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也被用于一些软骨鱼类的基因组研究,在重复DNA序列、随体DNA家族和微卫星位点等方面均取得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鱼油为主要脂肪源,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4.07%(L4组)、7.04%(L7组)、10.05%(L10组)和12.97%(L13组)的4种等氮配合饲料,并将1 200尾初始平均体重为(41.7±3.1)g的黄姑鱼幼鱼分成4组,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黄姑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成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00尾鱼。结果表明:L4和L7组黄姑鱼幼鱼的终末均重、终末均体长、增重率、成活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肥满度和脏体比均显著高于L10和L13组(P0.05);L7组黄姑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肝体比显著高于L10和L13组(P0.05),但L7和L4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L4、L7和L10组黄姑鱼幼鱼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L13组(P0.05),L4、L7和L10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L4组黄姑鱼幼鱼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L7、L10和L13组(P0.05),L7、L10和L1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L7组黄姑鱼幼鱼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L4、L10和L13组(P0.05),L4、L10和L1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L4和L7组黄姑鱼幼鱼的血浆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L10和L13组(P0.05),而葡萄糖和胆固醇含量以及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显著低于L10和L13组(P0.05)。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黄姑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7.04%。  相似文献   
19.
研究孵化至12月龄大黄鱼的淋巴器官如头肾、胸腺、脾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细胞数量的变化,首先应用显微与超微技术研究大黄鱼初孵仔鱼至12月龄免疫器官——头肾、胸腺与脾脏的发育。3日龄仔鱼出现头肾原基,原始造血干细胞最早被发现于头肾,很快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4日龄仔鱼出现脾脏原基和胸腺原基。脾脏靠近内脏,含大量窦状隙,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细胞与血小板。胸腺是最迟出现的淋巴器官,但发育较快。胸腺位于鳃腔背上角,主要由胸腺细胞(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分为外区和内区,二者虽没有明显界限,但容易区分。研究结果还表明,随着年龄和鱼体重量的增长,胸腺、头肾和脾脏的重量均有增长的趋势,脾脏重量与体重的关系要比与年龄的关系更为密切,头肾、胸腺重量与年龄的关系要比与体重的关系更为密切。胸腺、头肾和脾脏的白细胞总数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但每毫克胸腺、头肾和脾脏内白细胞数量与年龄间线性关系不明显。头肾比脾脏淋巴化程度高。在研究中发现,血液内各细胞组成与大黄鱼月龄及季节的变化没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日本鳗鲡人工繁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森  谢仰杰  黄良敏 《水产科学》2011,30(6):362-368
鳗鲡属(Anguilla)鱼类共有19个种和亚种,其中以日本鳗鲡(A.japonica)和欧洲鳗鲡(A.anguilla)的人工养殖最为广泛。鳗鲡主要生长于热带及温带地区水域,除了欧洲鳗鲡及美洲鳗鲡(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