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3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大黄鱼耳石锶标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六水合氯化锶进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耳石的标记,探讨了锶元素对大黄鱼幼鱼耳石的元素指纹标记效果,分析了锶元素标记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阶段性倍增饲养水体中锶离子浓度可使标记组个体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比值显著提升,形成与对照组个体和野生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比值的显著差异(P0.01),标记组、对照组和野生个体在该耳石区段的Sr/Ca比值分别为(3.58±1.09)mmol/mol、(1.73±0.08)mmol/mol和(1.09±0.35)mmol/mol。此区段形成的Sr/Ca比值峰值可视作标记组个体的耳石锶元素人工标记。(2)标志组和对照组大黄鱼幼鱼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此项标记技术对受标个体的生长和存活状况不会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可用作大黄鱼增殖放流鱼苗的规模化标记手段。  相似文献   
22.
基于调查数据的东海小黄鱼资源变化模式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表征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时间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变化模式,根据2000―2015年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最小/最大自相关因子方法(min/max autocorrelation factors,MAF)将生物学、捕捞强度、空间分布等19个指标进行融合分析,探讨了小黄鱼种群的年际变化模式和资源现状。通过一阶变异值计算各指标与时间的相关性,并以1为时间相关性分组标准,共筛选出7个指标,分别为生殖群体的性比组成(Sexratio S)、纬度分布重心(YCG)、异速生长系数(BS)、铺展面积(SA)、资源密度(CPUES)、条件因子(Condition S)和75%体长。将筛选后的指标用于MAF分析,根据MAF主分量值,两个主分量的一阶滞变异值为0.16、0.19,表现出相对较弱的时间连续性。从MAF得分的位相年际变化上,2000―2015年期间主分量MAF1可划分为3个位相,分别为2000―2002年、2003―2012年、2013―2015年;从趋势变化上,可分为2个趋势,分别为2000―2007年和2010―2015年。主分量MAF2可以划分2个位相,分别为2000―2007年和2010—2014年;从趋势上,可划分为4个趋势,分别为2000―2003年、2004―2006年、2007―2012年和2013—2015年。对第一主分量贡献度最高的指标是生殖群体的纬度分布重心(–0.756)和异速生长系数(–0.609);对第二分量贡献度最高的指标有生殖群体的性比组成(0.590)、异速生长系数(0.539)和扩散面积(–0.606)。主分量MAF1得分的年际变化与纬度分布重心和异速生长系数负相关;MAF2得分与性比、异速生长系数正相关,而与铺展面积负相关。由上可知,MAF1和MAF2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模式反映了各指标的共同变化方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甄选识别种群变化的主要指标及评估资源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黄(鮟)(鱇)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黄海南部捕获的644尾黄(鮟)(鱇)(Lophius litulon)为对象,对该种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采样本性比接近于1:1(x~2=2.61,P>0.05);但全长在251~400 mm范围时,雄性个体数量远超过雌性(P<0.01);全长在450~550 mm范围时,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P<0.01);全长大于550 mm范围时,个体均为雌性;冬季,雄性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P<0.01).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的黄(鮟)(鱇)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L50,雄性为332 mm,雌性为483 mm.通过对性腺指数的月变化和不同卵巢发育阶段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的分析,初步推测黄(鮟)(鱇)产卵时期为2-6月份,繁殖盛期为3-4月份;其绝对繁殖力为(614 820±253 800)粒,相对繁殖力为(244±43)9lg.黄(鮟)(鱇)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肝脏指数存在显著变化,雌性,F=9.97,P<0.01;雄性,F=4.48,P<0.01,肝脏在该鱼种卵巢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能量供给作用.(鮟)(鱇)类资源对捕捞的承受压力极其脆弱,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可作为其资源管理的基础生物学指标.本研究旨在为黄(鮟)(鱇)的种群数量变动研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4.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频数分布显著偏斜.偶尔出现的极端值,会直接影响资源密度均值和方差的估计.作者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库中资料,利用△-分布模型法和调查设计法分别估算了2005年夏季的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 ficus、2007年春季的鳃鱼Engraulis japonicus以及2008年秋季的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 的平均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利用△-分布模型法对3种鱼类资源密度均值的估算值均低于调查设计法,且△-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时的标准误差也相对较小.因此,针时调查数据中出现极端值的情况,如果资源密度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那么利用△-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是一种稳健的评估方法,值得在渔业评估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5.
利用富锶水体处理的大黄鱼(Larimichthy scrocea)耳石元素标记是小规格鱼体规模化标记的一种技术手段,而标记完成后鱼体中的锶残留量是否符合食品食用安全是增殖放流评估中重要一环。通过开展富锶水体对大黄鱼鱼苗的浸泡标记实验,探究受试鱼苗耳石Sr/Ca值对富锶水体标记过程的响应方式,研究耳石元素指纹标记稳定性,分析标记过程对受试鱼苗肌体和主要脏器中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为期7d、锶浓度含量3倍于天然海水的富锶水体的浸泡标记,受试鱼苗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值显著增大,形成了与对照组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值上的极显著差异(P<0.01);该差异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可视做上述处理过程所产生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识。浸泡标记处理后,受试鱼苗肌肉、鳃、肝脏和肾中的锶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锶含量逐渐下降;在天然海水中暂养59d后受试鱼苗肌肉和上述脏器中的锶含量均可衰减至对照组的水平。  相似文献   
26.
东海区带鱼底拖网昼夜渔获率差异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2004年和2005年东海区重点渔场底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从中选取带鱼渔获率作为指标值,并将昼夜不同网次渔获率分成4组,应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对东海区带鱼昼夜渔获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揭示带鱼昼夜的活动规律,并利用样本均值的95%置信区间法估算带鱼昼夜渔获率的差异程度,为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定点调查带鱼昼夜网次间渔获率的差异修正提供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东海区带鱼昼间与夜间的渔获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昼间的渔获率显著地高于夜间的渔获率,带鱼昼间栖息于底层和近底层,夜间垂直移动到中上层;使用拖网规格为100◇×4 m/88 m、网囊网目为25 mm的调查网具,2004年昼间和夜间带鱼渔获率均值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220.89±12.94和128.23±10.75;2005年昼间和夜间带鱼渔获率均值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176.28±20.63和105.23±9.71;取2年带鱼昼夜差异程度的平均值,最保守的估计是昼间网次的渔获率均值是夜间的1.69倍。本研究从统计学分析角度证实了以往的无量化的带鱼昼夜渔获率存在差异的观察结果,推断了带鱼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其意义在于利用LSD法可以分析其它鱼种的昼夜栖息特征并提供昼夜渔获率均值差异程度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7.
分层抽样误差分析及其在渔业统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兴伟  刘勇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11,33(1):116-120
分层抽样是统计工作中最常采用的抽样方法之一.以全国海洋捕捞动态信息采集网络中南海区三省2009年10月采集的渔业信息为实际案例,分析研究了分层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渔获量统计结果精度.结果表明:分层抽样方法的渔获量评估均值的方差明显小于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后者的方差是前者的28.17倍;合理的分层和样本量分配,既可...  相似文献   
28.
复杂网络理论在食物网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网络系统用于解决各学科系统问题,相关研究已成为当下国际热门研究领域。在食物网中应用复杂网络理论,可弥补传统食物网静态描述的劣势,动态的反映现实网络。随着复杂网络理论的深入,食物网的研究也从关注物种数量和关系发展为关注网络结构,从现象归纳描述逐渐向机理探索。本文回顾了传统食物网的研究方法,从食物网稳定性研究、个体在复杂食物网研究中的重要性等方面综述了复杂网络在食物网中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和展望其在水生食物网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
通过分析增殖放流3个月内象山港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增殖群体的摄食能力和生长速率,阐述了黄姑鱼放流初期对自然水体的生态适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放流结束1个月,黄姑鱼增殖群体的摄食能力较弱,空胃率高达80.95%,饵料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仅为自然群体的63.0%;肝脏指数较放流前明显降低,说明肝脏储能大幅消耗;特定生长速率仅为0.079%/d,个体生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随时间推移,增殖群体对自然水体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至放流结束2个月,其空胃率下降到了46.15%,饵料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上升到了2.16,与自然群体的空胃率(38.24%)和饵料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2.62)相比差距已经大幅度缩小,摄食能力明显提升,肝脏指数基本恢复至放流前水平;生长速率较前一时期明显加快,呈现出一定的补偿性生长特征。  相似文献   
30.
应用Beverton-Holt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估算东海区带鱼生物学参考点F0.1、FMSY及其对应的MSY、Y0.1,并探讨了开捕年龄tc与上述生物学参考点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当前的开捕年龄条件下,带鱼的F0.1比FMSY降低了31.71%,而单位补充量产量Yw/R只下降了4.46%;F0.1、FMSY随tc的提高而不断增大;若以MSY/R为管理目标,当tc为3.08龄时,Yw/R取得最大值329.41 g,可承受较大的捕捞强度;若以Y0.1/R为管理目标,当tc为2.50龄时,Yw/R取得最大值281.32 g,而F0.1仅为0.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