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6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黄海南部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与区系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秀霞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张崇良 《水产学报》2017,41(11):1734-1743
黄海南部海域具有复杂的水团结构和海流环境,使该海域鱼类群落产生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为研究黄海南部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实验根据2014—2015年对该海域进行4个季度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的分布格局并比较了各群落的相对生物量、生物多样性、优势种等结构特征。应用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将黄海南部近岸海域划分为海州湾群落与江苏近岸群落;海州湾群落的平均相对资源量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江苏近岸群落,而暖温性与暖水性鱼类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海州湾群落的优势种主要为方氏云鳚、大泷六线鱼和日本鳀等,季节变化显著;江苏近岸群落的优势种为短吻红舌鳎、途、棘头梅童鱼和黑鳃梅童鱼等,季节变化不明显。研究表明,黄海南部近岸海域可划分为海州湾区系与江苏近岸区系,其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海流、水团、底质类型及水深等环境因子是形成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日本枪乌贼时空分布的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州湾及邻近海域2011、2013、2014和2015年春、秋两季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的资料,运用重心分布和空间变异函数等方法研究了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资源密度重心和个体大小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其时空分布的异质性。结果表明,日本枪乌贼在不同年份春季的平均胴长均比秋季大,且春季日本枪乌贼胴长的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秋季除2011与2013年、2013与2015年胴长的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年间胴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大、小个体日本枪乌贼空间分布的区域化差异不明显,春、秋季日本枪乌贼的优势胴长组均为20~50 mm;春、秋季日本枪乌贼的资源分布重心移动轨迹相反,在年际、季节间重心分布的差异不显著(P0.05);日本枪乌贼的资源密度在20~30 km的尺度范围内空间异质比小于75%,呈现中等或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性。对日本枪乌贼个体规格与资源密度时空异质性的研究,可为其渔业合理的开发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2月、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本次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3种,其中原生动物、毛颚动物、尾索动物和栉水母各1种,刺胞动物8种,浮游甲壳类18种,浮游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共13种(类)。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115.64 ind/m~3,不计夜光虫的平均丰度为95.93 ind/m~3,其中浮游甲壳类占71.43%。浮游动物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数量高峰出现在春季(5月),其次为冬季(2月)、秋季(10月)和夏季(8月)。毛颚动物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pinnat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等桡足类为夏、秋、冬三个季节的主要优势种,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为春季的绝对优势种。浮游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桡足类和浮游幼体是主要类群,对该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变动及种类多样性的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4.
黄河口调水调沙是以人工调控的方式将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增加河床和水库主槽行洪能力的过程。根据2011―2013年调水调沙前(6月)、后(7月)在黄河口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相对优势度指数、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夏季渔业资源密度、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年际变化,并探讨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渔业资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渔业资源生物92种,其中鱼类52种;黄河口主要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mrichthys stigmatias)、枪乌贼(Loligo spp.)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等,各年份优势种有所变动;夏季渔业资源量有明显年际波动,在2011—2013年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各年间差异显著;黄河口渔业资源结构在调水调沙前后有明显变化,调水调沙后渔业资源平均密度增大,且近河口区资源密度较小;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黄河口渔业资源结构年际变化最为明显,其次是调水调沙前后的变化,而断面间的差异性最低。结论认为,黄河调水调沙引起的径流量、营养盐变化可能是引起调水调沙前后渔业资源种类组成、资源量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5.
胶州湾鱼类群落优势种组成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优势度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变异性常常被忽略。根据2008―2012年在胶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以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表征鱼类种类优势度,应用bootstrap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等方法分析了该海域的优势种组成及其在年份、季节、海区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优势种有明显更替,六丝钝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方氏云鳚(Pholis fangi)等小型底层鱼类更替为主要优势种,2008―2012年间分别占总渔获量的9.79%和10.71%,优势度分别为3285和2068;优势种存在明显季节变化,春季为方氏云鳚,夏季为细条天竺鲷(Apogonichthys lineatus),秋季和冬季是六丝钝尾虾虎鱼;空间上,湾口和湾内优势种组成相似,与湾外差异较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主要优势种中方氏云鳚优势度逐年升高,而六丝钝尾虾虎鱼相对下降,年际差异极显著(P0.01),呈现明显的群落演替过程。优势度主要受洄游产卵、水温、底质类型、水深以及饵料生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36.
根据 2017 年冬、夏季在山东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 分析了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肥满度的变化, 并应用 GAM 模型分析了肥满度与海洋环境因子、种群结构以及生物因素等 3 类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山东海域口虾蛄评估肥满度接近 1.1, 冬季肥满度高于夏季, 在北部和东部海域肥满度较高, 南部近岸海域口虾蛄的肥满度较低。个体大小对于肥满度影响最大, 小个体的肥满度略大于大个体, 两个季节不同性别间肥满度差异较小。 夏季口虾蛄肥满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逐渐上升, 冬季种群密度对口虾蛄肥满度的影响不大。夏季温度和水深的变化对口虾蛄肥满度大小的影响较小, 冬季口虾蛄肥满度大小变化受温度、水深的影响较大。饵料生物对口虾蛄肥满度呈现出显著影响(P<0.01)。口虾蛄肥满度的变化与其摄食、繁殖和越冬等生物学过程紧密相关。通过研究发现, 种群结构(种群密度、体长、性别)、环境因子(海水温度、水深、底质类型)和饵料生物对口虾蛄肥满度大小呈现显著影响(P<0.01), 初步阐明了口虾蛄肥满度与种群结构、环境因子及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7.
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评述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的研究对于了解鱼类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有关鱼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的报道,概括性叙述了在进行鱼类的食物组成、食性比较、摄食的时空变化、摄食的选择性、营养级、摄食量、食物网及其营养动力学研究时所使用的方法,并对我国开展此类研究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8.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晶  焦燕  任一平  薛莹  纪毓鹏  徐宾铎 《水产学报》2015,39(8):1257-1263
在应用群落多样性指数评价调查海域群落物种多样性或进行海域生态环境评价时,常用基于样方数据(方法1)或基于区域混合样数据(方法2)2种方法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了比较哪种方法所得结果能更好地反映调查海域群落多样性状况,并且分析多样性指数与样本含量的关系,本实验根据2009年胶州湾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季度调查数据,应用再抽样模拟方法对2种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同样本含量,基于样方数据计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小于基于区域混合样数据计算的结果。方法1所计算的群落多样性指数与样本含量无关;而方法2计算的多样性指数值随样本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样本含量为20时接近“真值”并趋于稳定,其相对估计误差(REE)和相对偏差(RB)较小,表明样本含量影响方法2的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在评价调查海域群落物种多样性或进行海域生态环境评价时,应该使用基于区域混合样数据的计算方法,并保证足够的样本含量,才能客观地反映海域群落生物多样性现状。  相似文献   
39.
海州湾星康吉鳗的摄食生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通过分析516尾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的胃含物样品,对其食物组成、食性类型、摄食强度、营养生态位以及营养级等摄食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星康吉鳗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余种,鱼类、虾类和头足类是其最主要的3种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有尖海龙(Syngnathus ac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枪乌贼(Loligo sp.)等。星康吉鳗的食性类型以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食性为主,其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肛长变化,除在4个季节均摄食大量的鱼类和虾类外,秋季还摄食大量头足类。不同肛长组星康吉鳗摄食的主要饵料种类存在明显差异:肛长小于70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枪乌贼,70~99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和鲜明鼓虾,大于100 mm的星康吉鳗则主要以枪乌贼、尖海龙(Syngnathus acus)和鲜明鼓虾为食。星康吉鳗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空胃率夏季最低,春季最高;平均胃饱满指数春季最低,秋季最高。星康吉鳗的营养级为4.17,表明其在海州湾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营养位置。本研究发现,海州湾星康吉鳗的摄食随季节和肛长的变化,主要与其栖息海域中优势饵料生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有关,因此,通过定期监测星康吉鳗的摄食可间接了解基础饵料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动情况,同时也为食物网的构建和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0.
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进一步研究胶州湾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本文根据2011年冬季(2)、春季(5)、夏季(8)和秋季(11)在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 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方法等研究了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并分析了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57, 隶属于2103146, 种类组成以暖温性和暖水性鱼类为主。主要优势种有方氏云鳚(Pholis fangi)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等。胶州湾鱼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季节变化范围为1.02~1.65, 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36~1.73, 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1~0.76。方差分析表明, 丰富度指数的季节变化显著, 而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无显著性季节变化。单因子相似性(ANOSIM)分析表明, 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 方氏云鳚、六丝钝尾虾虎鱼、细纹狮子鱼、斑、赤鼻棱鳀和皮氏叫姑鱼等是造成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分歧种。典范对应分析表明, 影响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pH, 其次是底质类型, 条件效应分别为0.3100.0840.1760.256。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为胶州湾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