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6篇
综合类   66篇
水产渔业   9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21.
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花环率、T淋巴细胞活性E花环率及白细胞吞噬活性五方面,比较了患病鳖和健康鳖在免疫功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T淋巴细胞活性E花环率及白细胞吞噬活性方面,患病鳖极显著地低于健康鳖(t<0.01);在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肿瘤花环率上,患病鳖显著低于健康鳖(t<0.05);而在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方面,患病鳖极显著地高于健康鳖(t<0.01)。综上可知,由于受到病原的侵袭,患病鳖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2.
以新研制的吉奥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为试验对象,新近推广的新吉富罗非鱼、以及养殖生产上普遍使用的奥尼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为对照,对吉奥罗非鱼的生长性能进行评估试验.主要结果:(1)绝对增重率(g/d):新吉富>吉奥>尼罗>奥尼>奥利亚,吉奥比新吉富低19.4%,但比奥尼、尼罗、奥利亚分别高60.3%、10.8%、112%,除吉奥与尼罗间差异不显著外(P>0.05),同其它3种罗非鱼之间差异都极显著(P<0.01).(2)体重变异系数(%):奥尼>尼罗>吉奥>新吉富>奥利亚,其中,吉奥比奥尼、尼罗降低了31.1%、17.4%,除吉奥和奥尼间差异极显著外(P<0.01),同其它3种罗非鱼差异均不显著(P>0.05).(3)成活率(%):新吉富>吉奥>尼罗>奥尼>奥利亚,其中,吉奥罗非鱼为96.5%,与新吉富(96.7%)相当,但比奥尼、尼罗、奥利亚分别高9.4%、3.4%、20.6%,除吉奥同新吉富差异不显著外(P>0.05),同其它3种罗非鱼差异均极显著(P<0.01).(4)总之,同奥尼罗非鱼相比,吉奥罗非鱼绝对增重率高60.3%,成活率高9.4%,体重变异系数低27.5%,是一种生长性能优越的杂交罗非鱼.  相似文献   
123.
罗非鱼主要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配组方法和加性显性遗传分析模型,在水泥池和网箱2种不同放养环境中,计算了罗非鱼生长相关性状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杂交F1代相对于F2代在各生长性状上均表现出更强的杂种优势。各性状的优势程度也有所不同,F1代群体平均优势在15·1%~30·6%之间,F2代则有所降低,在7·6%~15·3%之间。结果说明,罗非鱼各生长性状在F1代均表现出超中亲优势,但在F2代则表现出负向群体超亲优势。(2)各生长性状的基因型效应与杂种优势都存在明显的环境差异,表现为在网箱内高密度的养殖环境中存在较强的杂种优势,而在水泥池环境中杂种优势效应则相对较弱,表明在对罗非鱼的杂种优势利用中应当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4.
关于阿维菌素对异育银鲫的急性毒性和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每24h换液式毒性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01~2.56mg/L)的阿维菌素对异育银鲫Allogynogenetic cruciancarp的急性毒性,并对暴露在0(对照)、0.01、0.04mg/L阿维菌素溶液中养殖21d后异育银鲫的鳃、肾、肝、脾和脑组织器官的病理切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异育银鲫24、48、72h和96h LC50分别为0.21、0.14、0.08、0.06mg/L,安全浓度为0.019mg/L;对照组鱼元组织病理变化。0.01mg/L浓度组鱼只在鳃、肝脏和脾脏的部分细胞中出现颗粒变性或空泡变性轻度病理变化。0.04mg/L浓度组鱼出现严重的病理损伤:1)鳃小片尖端膨胀,基部上皮细胞脱落,部分鳃小片发生融合等;2)肾脏中肾小球充血,肾小管透明变性,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核溶解消失;3)肝脏中肝细胞空泡变性,细胞核膜破裂、核仁溶解消失,病变严重的肝细胞坏死;4)脾脏中出现网状组织增生和铁血黄素沉淀;5)脑组织中神经细胞空泡变性,部分细胞核移位到边缘。  相似文献   
125.
蔡水局  陆宏达  竹攸汀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0):121-124,前插2
对患瓶囊碘泡虫病的异育银鲫的组织病理学和血液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组织病理研究结果表明,孢囊寄生于异育银鲫咽腔部的结缔组织中,疾病初期孢囊较小且以营养体为主,孢囊壁附近分布较多营养体,孢囊内只有少量的成熟孢子,表明孢囊成熟孢子的形成是从孢囊中间逐渐向周围发展,此阶段引起异育银鲫咽腔部上皮组织扩张、坏死;疾病发展期孢囊逐渐扩大,孢子发育成熟,孢囊壁周围已无营养体,单层柱状上皮扩张明显;有些上皮组织发生肿胀、变性、坏死、脱落、粘液细胞增多等;疾病消退期孢囊内已无孢子,孢囊内物质形成空状,咽腔组织病理表现为单层柱状上皮脱落、消失.血液病理研究表明,病鱼的红细胞长径和短径均比健康鱼红细胞的要小,但无显著性差异.与健康鱼相比,病鱼的血细胞数目变化明显,表现为红细胞数显著降低,而白细胞数极显著升高,即病鱼的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血栓细胞均极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26.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6酵母硒、0.1%花粉、0.5×10-6酵母硒+0.1%花粉的混合物,投喂中华鳖幼鳖90d后。测定幼鳖的生长和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T淋巴细胞转化率、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同对照组相比,0.5×10-6酵母硒+0.1%花粉组能显著促进中华鳖的生长(P<0.05),0.5×10-6酵母硒组与0.1%花粉组的日增重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成活率无差异(P>0.05)。0.5×10-6酵母硒组NK细胞活性以及血清中SOD酶和GSH PX酶的活力分别比对照组高了156.06%、44.7%、47.5%(P<0.05)。0.1%花粉组、0.5×10-6酵母硒+0.1%花粉组血清中GSH PX酶的活力分别比对照组高了39.9%、32.9%(P<0.05),但两组的SOD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0.5×10-6酵母硒组以及0.1%花粉组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比对照组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0.1%花粉组的NK细胞活性也比对照组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0.5×10-6酵母硒+0.1%花粉组能显著增强中华鳖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NK细胞活性(P<0.05)。  相似文献   
127.
本文报导上海地区患暴发性病毒病的中国对虾肝胰脏病理变化的研究结果。组织病理变化方面,肝胰脏呈以弥漫性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病变;在肝胰脏的上皮细胞核内见到2种病毒颗粒,还见到2种球形包涵体,其浮尔根染色反应为阳性。生化病理变化方面,病虾肝胰脏的酯酶(E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显著减弱,表明病虾代谢功能与免疫功能明显衰退。  相似文献   
128.
采用静水生物毒性试验法,研究8种药物对蟹寄江氏伪钟虫(Pseudovorticella jiangi)的杀灭效果,并探讨苯扎溴铵对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各药物对江氏伪钟虫24 h LC5o依次为:结晶紫0.18 mg/L,苯扎溴铵0.26mg/L,高锰酸钾1.53 mg/L,月苄三甲氯铵1.81 mg/L,硫酸锌2.31 mg/L,亚甲基蓝3.53 mg/L,磺胺甲氧嘧啶钠5.96 mg/L,甲醛23.04mg/L.苯扎溴铵对江氏伪钟虫2 h LC50为6.57 mg/L;对大眼幼体2、12、24、48、72、96 h LC50分别为54.78、14.81、5.5、3.64、2.78、2.94mg/L,安全浓度为0.48 mg/L;对Ⅰ期仔蟹12、24、48、72、96 h LC50分别为21.46、14.7、7.78、5.44、4.02 mg/L,安全浓度为0.65 mg/L.依据安全性、高效性、经济性和方便性为渔药选择原则,苯扎溴铵最适合作为河蟹养殖生产中江氏伪钟虫的防治药物,建议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阶段采用泼洒浓度为0.35 mg/L进行防治,大眼幼体阶段也可采用药浴浓度为8.0 mg/L、时间为2h的药浴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9.
以中华鳖黄河群体的选育基础群体(F0)和太湖群体为对照群体,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黄河群体的选育世代F1、F2及F3的遗传变异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从所筛选的10个微卫星位点中,5个测试群体共检测出24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4.60~5.3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24~3.59,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483 3~0.530 0,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94 9~0.645 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CPI)为0.534 0~0.568 4,这些遗传参数表明中华鳖存在丰富的可供选育用的遗传多样性基础。(2)F1、F2及F3选育世代的遗传多样性参数Ho、He及CPI一致地显示出随着选育代数的增加而降低的明显趋势,证明以生长、体色、体型等表型指标为直观选育指标的群体选育,对遗传型指标产生了可检测到的影响。(3)黄河群体的选育基础群体和3个选育世代在聚类分析中聚为一支,而太湖群体单独为一支,显示中华鳖的黄河、太湖两大地理群体间存在较大遗传分化,3代选育并未改变这一历史性格局。  相似文献   
130.
尼罗罗非鱼溃烂病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蔡完其  黄琪琰 《水产学报》1986,10(3):261-272
本文报道了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越冬期间由嗜水产气单孢菌嗜水亚种(Aeromonas hydrophila subsp.hydrophila)引起的溃烂病的病理研究结果。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变质性炎症。病灶部位皮肤炎性水肿、坏死、脱落。骨胳肌肌核肿大、移行、乃至坏死;肌纤维肿胀及坏死。肝细胞颗粒变性、脂肪变性。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胞浆内充满玻璃样小滴,使细胞界限不清,但胞核仍存在。病灶部位骨胳肌的愈合,是通过形成肉芽组织及再生进行修补,而表皮的愈合则是借助再生予以修补。与健康鱼相比,病鱼的生化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白肌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甘油-3-磷酸脱氢酶(a-GPDH)等同工酶的活性与含量均有显著变化,谱带减少,活性减弱或消失。肌蛋白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