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30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121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68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91.
蒋明  杨艳平 《中国林业》2011,(24):25-25
十月,又是一个油茶丰收的季节,走进江西省樟树市观上镇龙虎山万亩高产油茶基地,映入眼帘的是采摘油茶的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一排排搭齐划一的高产油茶卡木挂满丰硕果实,满山弥漫着油茶的清香。  相似文献   
192.
9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兰溪市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兰花节暨第二届秋兰展上,荟萃了全国各地秋兰名品,此为获奖品种中的5个。  相似文献   
193.
苹果轮纹烂果病在辽宁为害十分严重。该病的果实症状,初以皮孔为中心产生褐色圆形小斑点,扩大后形成深浅相间的轮纹大斑,上生黑色小点,不凹陷,迅速烂至全果。从不同树种和苹果烂果上分离到Macrophoma属的6种菌株,即苹果轮纹病菌、干腐病菌、梨轮纹病菌、杨树水泡溃疡病菌、苹果轮纹烂果病菌A和B.这些菌株的无性世代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别。用PDA平板培养,在黑暗条件下,菌丝体先为白色,后转灰,最后变黑色;不产生分生孢子器;在散射光下,苹果和梨轮纹病菌的菌丝体为青灰色,苹果干腐病菌和杨树水泡溃疡病菌则为黄褐色;苹果轮纹烂果病菌A类似前者,B类似后者。用各菌株接种苹果果实和枝干,均表现较强的致病力,其果实症状均相同,但在枝干上的症状却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94.
蒋明 《花木盆景》2004,(4):57-57
  相似文献   
195.
196.
ESR基因与猪的繁殖性状紧密连锁,并与猪的产仔数有密切关系。本文就ESR基因PvuⅡ多态位点的分子结构、多态性、基因型与产仔数的关联以及在联合辅助育种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7.
水温对岩原鲤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不同水温条件下岩原鲤受精卵的孵化过程,探索研究了水温对孵化时间、孵化率、畸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孵化水温与孵化时间成反比;孵化水温明显影响孵化率、畸形率;22~24℃为岩原鲤孵化的最适温区。  相似文献   
198.
CCCH型锌指蛋白基因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在信号转导调控、形态发生和逆境应答等诸多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给该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提供参考信息,本研究针对二穗短柄草的基因组序列,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对CCCH型锌指蛋白基因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二穗短柄草共有61个含CCCH基序的蛋白质,它们的基因 DNA序列全长825~13 288 bp,内含子数量0~13个,编码区全长498~4 944 bp,编码165~1 007个氨基酸;共检测到145个CCCH基序,以C X8 C X5 C X3 H和C X7 C X5 C X3 H最为常见;基因不均等地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其中2号染色体分布最多,有21个,5号染色体分布最少,仅4个;系统发育分析表明,61个成员可分为8组。  相似文献   
199.
蒋明  陈斌 《养猪》2013,(6):44-47
文章介绍了BLUP法的基本原理、生产上的常规应用和群体继代选育的概念、传统的选育步骤,以及二者的优缺点对比,总结了BLUP法在群体继代选育中的应用情况,期待为育种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0.
利用2种蛋白水平分别为27.49%(以下简称a)和20.55%(以下简称b)的饲料循环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10±0.05) g的奥尼罗非鱼,研究投喂方式对其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共设置7种投喂方式:(1)连续投喂a(A组);(2)连续投喂b(B组);(3)1 d投喂a接着1 d投喂b(1A/1B组);(4)2 d投喂a接着2 d投喂b(2A/2B组);(5)2 d投喂a接着3 d投喂b(2A/3B组);(6)3 d投喂a接着2 d投喂b(3A/2B组);(7)3 d投喂a接着3 d投喂b(3A/3B组),每种方式设3个平行试验组,共进行60 d.结果发现:B组的生长表现最差;1A/1B、2A/3B、3A/2B组的特定生长率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蛋白质效率、蛋白沉积率显著高于A组(P<0.05),养殖成本显著低于A组(P<0.05);A、3A/2B、3A/3B组的脏体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1A/1B组的成活率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A、1A/1B、2A/3B、3A/2B组的全鱼水分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A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除B组外,各组全鱼粗蛋白含量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循环投喂的方式对血清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与A组相比,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降低,白蛋白、球蛋白和总蛋白水平提高,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增加.结果表明3A/2B组的投喂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