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11.
嗜酸乳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温(29±3)℃下,给体质量约0.5g的凡纳滨对虾投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10%、0.20%、0.30%、0.40%、1.00%的嗜酸乳杆菌的7种饲料8周。试验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添加嗜酸乳杆菌组的凡纳滨对虾体质量增加率均高于对照组,0.10%组的质量增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5%、0.10%、0.20%、0.30%组凡纳滨对虾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高于对照组,0.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之间过氧化氢酶活力差异显著(P0.05),当嗜酸乳杆菌添加量为0.20%时活力最高。除1.00%添加组外,其他组酚氧化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当添加量为0.05%时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96h对虾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嗜酸乳杆菌添加组对虾存活率皆高于对照组,表明添加嗜酸乳杆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112.
为研究不同锌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抗病力以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实验以ZnSO_4·7H_2O作为锌源,在对虾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20、40、60、80、100、150 mg/kg有效锌配制成7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0.45±0.01) 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幼虾8周。结果显示:(1)随着饲料中锌水平的提高,对虾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和蛋白质效率(PER)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60 mg/kg组WGR和S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0 mg/kg组FCR最低,PER和SR最高,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 80~150mg/kg组虾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40~80 mg/kg组虾体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3) 40~150 mg/kg组对虾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饲料中添加锌提高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同时显著降低了血清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表明锌可改善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5)在人工急性感染哈维氏弧菌的实验中,随着锌水平的提高,对虾存活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锌添加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80 mg/kg组存活率最高,抗病力最强。(6)在对虾肠道物种多样性分析中,40和100 mg/kg组对虾肠道有效OTU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锌水平的增加,Ace指数和Chao1指数均显著提高,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添加适宜水平的锌可促进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生长、提高抗病力;当饲料中缺乏锌时,对虾的生长和抗病力较差;而过量的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虾的生长,但未出现不良病症。以增重率作为评价指标,饲料中添加94.46 mg/kg锌可显著改善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生长;以抗病力作为评价依据,凡纳滨对虾幼虾饲料中锌的最适添加量为80 mg/kg。  相似文献   
113.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饲料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性能、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肝胰腺非特异性免疫酶mRNA表达及抗病力的影响。选取840尾初始均重为(0.40±0.01) 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7组对虾分别投喂在低鱼粉饲料(含10%鱼粉)添加0(对照)、0.10%、0.25%、0.50%、0.75%、1.00%和1.25%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为1.0×108CFU/mL)的试验饲料,养殖期为8周。结果显示:0.10%组增重率(WGR)与特定生长率(SGR)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0.75%时,饲料系数(FCR)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蛋白质效率(PER)的变化规律则与饲料系数相反。血清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酚氧化物酶(PO)和溶菌酶(LZM)活性随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分别在添加量为1.00%、1.00%、0.50%和0.75%时获得最高值。各添加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二者均在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0.75%有最高值。各添加组肝胰腺中过氧化氢酶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0%、0.75%、1.00%和1.50%组肝胰腺中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经哈维氏弧菌攻毒试验96 h后,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累积存活率随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具体表现为0.50%、0.75%、1.00%和1.5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和0.25%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可促进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以增重率为判断依据,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低鱼粉饲料(鱼粉含量为10%)中添加0. 73%的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为1. 0×108CFU/mL)时促生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4.
内源配体对氨基酸螯合锌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vans(1975)提出了锌的吸收机制,认为锌必须和胰腺分泌的小分子量蛋白配体(二肽)形成络合物才能被动物吸收。许多研究表明锌不能以离子的形式转运,必须与内源或外源配体形成络合物后,才能被吸收。Seal(1983)、Joerg(1984)、Sandstrom(1985)、Raul(1986)、Scholnerich(1987)等研究表明,组氨酸、色氨酸、脯氨酸、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等能促进动物对锌的吸收。关于氨基酸促进锌吸收的机制,研究者多认为,在肠道中,氨基酸和锌可以形成螯合物,使分子内电荷趋于零,易于通过富含阴离子的小肠上皮细胞膜,或通过氨基酸转运系统转运氨基酸螯合锌。本…  相似文献   
115.
为寻找黑龙江地区大麻扦插时最优生根剂浓度和基质,以黑龙江省工业大麻主栽品种“龙大麻5号”为试验材料,在快速生长期内以不同生根剂浓度在不同基质中进行处理试验,对其进行扦插生根情况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麻快速生长期最适宜的生根剂浓度为200 mg/kg,最适宜的扦插基质为珍珠岩与草炭土混合基质。  相似文献   
116.
本试验旨在研究小肽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体成分、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5%、1.0%、2.0%、4.0%和6.0%的小肽,共配制6种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S0、S0.5、S1.0、S2.0、S4.0、S6.0。选取初始体重为(0.19±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饲养试验持续56 d。结果表明:各添加小肽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FC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对虾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酚氧化物酶(PO)活性在S1.0和S2.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S0.5和S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S1.0和S2.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SZ)活性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丙二醛(MDA)含量在S4.0和S6.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肝胰腺中,LSZ活性在S0.5、S2.0和S4.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S6.0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ACP活性在S0.5和S1.0组较高,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AKP活性在S4.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在各小肽添加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S4.0组还显著低于S6.0组(P0.05)。通过哈维氏弧菌攻毒试验发现,小肽添加量为0.5%~4.0%的组凡纳滨对虾幼虾攻毒7 d后的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小肽添加量为6.0%的组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1.0%~2.0%的小肽可促进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生长,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  相似文献   
117.
基于组合算法的农机装备水平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机装备水平预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为克服传统建模方法在模型选取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滑动窗口-遗传程序设计(sliding window-genetic programming,SW-GP)组合算法实现农机装备水平动态预测函数的自动建模.在程序设计时,数据采样采用滑动窗口技术实现,通过改进的GP算法实现系统的自动建模.计算实例结果表明,SW-GP组合算法建立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际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预测结果相对误差比传统建模方法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8.
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 ei的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两种形式的铜——硫酸铜和蛋氨酸铜,添加量分别为10、30、50 mg/kg,饲喂凡纳滨对虾8周,并于试验的第4周末、第8周末取对虾称重,同时采集对虾的血清、肝胰脏和肌肉,测定其血清酚氧化酶(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肝胰脏和肌肉中铜的含量。结果表明:1)4周时,硫酸铜各组虾的增重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蛋氨酸铜各组虾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添加量为10 mg/kg时,铜源之间增重率差异极显著;8周时,硫酸铜各组虾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蛋氨酸铜各组虾的增重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添加量为30 mg/kg时,铜源间增重率差异显著。2)两种铜源的各添加水平对对虾的成活率无影响。3)硫酸铜各组虾的PO、SO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蛋氨酸铜各组虾的PO、SOD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添加水平为10 mg/kg时,两种铜源对PO和SOD的影响差异极显著;添加水平为30 mg/kg时,两种铜源对SOD的影响差异显著。4)两种铜源的各添加水平对肌肉中的铜含量无显著影响;蛋氨酸铜各组虾的肝胰脏中铜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硫酸铜各组表现为随添加水平的增加,虾肝胰脏中铜含量极显著增加,10、30、50 mg/kg添加水平下,铜源对肝胰脏铜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对对虾生长、酶活、组织中铜含量的统计结果表明:铜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蛋氨酸铜的营养效果好于硫酸铜;饲料中蛋氨酸铜的添加量为10 mg/kg时,即可满足对虾生长、免疫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9.
比较研究了低鱼粉饲料中添加微胶囊蛋氨酸或晶体蛋氨酸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消化酶和蛋白质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将鱼粉组和减少鱼粉后蛋氨酸缺乏组分别设为正、负对照组,试验组饲料在负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晶体蛋氨酸(MET)、羟基蛋氨酸(MHA)、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微胶囊蛋氨酸(CAP)、丙烯酸树脂微胶囊蛋氨酸(RES)和棕榈酸甘油酯微胶囊蛋氨酸(TPA),共7组等氮等脂饲料.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初始体质量(5.40±0.07)g,流水养殖8周,水温29~31℃.结果显示微胶囊蛋氨酸组的军曹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对照组和MET组(P<0.05),MET和TPA组肝脏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高于正负对照组(P<0.05);MET组军曹鱼幼鱼摄食后0.5 h肠道Na+、K+-ATP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摄食3 h后正对照组和RES组Na+、K+-ATP酶活性上升,显著高于CAP和MHA组(P<0.05),摄食8 h后正对照组和微胶囊蛋氨酸组显著高于MHA和MET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军曹鱼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晶体蛋氨酸即可增进氨基酸的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微胶囊有助于蛋氨酸在肠道中的缓慢释放,提高肠道内胰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120.
饲料糖水平对不同食性鱼类生长及葡萄糖耐受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饲料糖水平对不同食性鱼类生长、血浆生化指标、肝/肌糖原的影响及葡萄糖耐受能力的影响,本实验以不同食性的吉富罗非鱼、卵形鲳鲹和军曹鱼为研究对象,糊精为糖源,三种鱼各设置低、中、高(CL、CM、CH;吉富罗非鱼:20%、30%、40%;卵形鲳鲹:13%、26%、39%;军曹鱼:12%、24%、36%)3个不同饲料糖添加水平,依次为进行8周的饲养实验并进行葡萄糖注射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不同糖水平对吉富罗非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系数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下降后升高趋势,以CL组最高(P<0.05);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最高值均出现在CH组中,显著高于CL组(P<0.05)。卵形鲳鲹和军曹鱼CH组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则均为CM组显著最高(P<0.05);三种鱼饲料系数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下降后升高趋势,均以CM组最低,分别为1.47(吉富罗非)、1.61(卵形鲳鲹)和1.49(军曹鱼)。饲料中不同糖水平对不同食性鱼类糖代谢相关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饲料中糖水平的上升,罗非鱼CH组糖代谢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卵形鲳鲹和军曹鱼CH组血糖、胰岛素、肝/肌糖原、甘油三酯均为最高;军曹鱼CM组肝/肌糖原和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葡萄糖耐受实验结果显示注射葡萄糖后:(1)卵形鲳鲹组和罗非鱼组在1 h血糖水平达峰值(P<0.05),并且均在12 h恢复到注射前水平;而军曹鱼组在3 h达血糖峰值后直至24 h才回到注射前水平。(2)军曹鱼组与罗非鱼组血浆胰岛素水平缓慢上升,至3 h达最高水平(P<0.05),而卵形鲳鲹组在1 h内显著下降(P<0.05)。(3)卵形鲳鲹组与罗非鱼组肝糖原水平缓慢上升,分别在3 h、6 h达峰值(P<0.05),而军曹鱼组在1 h内呈下降趋势。(4)罗非鱼组与卵形鲳鲹组甘油三酯水平分别在3 h、6 h达峰值(P<0.05),而军曹鱼组在1 h内显著下降(P<0.05)。本研究表明,饲料糖水平对对三种食性鱼类生长、糖代谢生化指标、葡萄糖利用和耐受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杂食性罗非鱼可比肉食性鱼类更好地利用膳食糖物质。葡萄糖耐受能力则以杂食性吉富罗非鱼为最强,卵形鲳鲹次之,军曹鱼葡萄糖耐受能力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