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7篇
  59篇
综合类   27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灰色模型的贵阳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3,2000,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采用RS与GIS技术、结合统计分析的方法,提取和分析了贵阳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并选取13个主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运用灰色模型定量地分析不同地类与各驱动因子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研究期间,贵阳市水田、旱地、灌木林、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35.2,55.4,80.8和98.6 km2;而水域、有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49.1,128.3和183.4 km2,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大,水田面积减少最大;(2)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呈增大的变化趋势,1993,2000和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分别为301.2,307.7和319.0;(3)贵阳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由1993年的0.76上升到2001年的0.78,随后下降到2010年的0.77,表明贵阳市土地利用结构系统的有序性、稳定性呈先增加再减弱的变化趋势;(4)贵阳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导驱动力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及人均资源因素。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业生产活动的景观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峰丛洼地农业生产活动对景观的影响,从农业生产活动对峰丛洼地水文、植被及土壤的影响及其对景观格局演变的作用等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了农业生产与景观演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农业生产对峰丛洼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主要是由对原始植被的破坏导致表层岩溶水循环途径的阻断及表层岩溶带产流模式的改变造成的,即地下径流转化为地表径流。农业生产活动对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变化的作用主要是破坏了地表植被系统的稳定性,造成景观破碎,使景观均质性减弱,造成景观的逆向演替乃至出现石漠化。  相似文献   
13.
在对三峡库区自然环境及生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方法估算了三峡库区农业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结果显示2008年三峡库区耕地CO2,CH4,N2O的排放量分别为10,7,0.5万t/a。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山地综合立体开发模式、立体生态渔业养殖模式、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特色循环生态农业复合模式4种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相应的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三峡重庆库区针对水土流失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峡库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区域土地资源安全、持续利用中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矛盾和挑战。本研究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针对水土流失建立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压力指标包括降雨压力、可蚀性压力、地形压力、土地压力、人口压力、收入压力等指标;状态指标包括侵蚀状态、肥力状态、格局状态等指标;响应指标包括利用响应和政策响应。采用层次分析、分级赋值、综合评价的方法,对三峡重庆库区土地资源安全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三峡重庆库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得分为2.53分,为临界生态安全。压力指标得分最低为2.25分,状态指标得分为2.58分,响应得分为3分。人为干扰是引起区域土地安全状况低下的最主要原因,紫色土广布和地形坡度大等自然地理状况是土地生态安全低下的第二大原因。为资源安全评价和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贵州省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及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88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系统构建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基础权重,运用惩罚型变权模型对贵州2007—2013年88个县(市、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预警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3年贵州省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变化介于0.4~0.7,该时段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平均值依次为0.62、0.61、0.58、0.61、0.55、0.63和0.63,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先降后升趋势。研究区中警区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从2007年的114 117.45km~2增加至2011年的171 152.76km~2,再减少至2013年的85 495.56km~2;轻警区面积呈先减后增趋势,从2007年的62 050.51km~2减少至2011年的4 858.6km~2,再增加至2013年的90 515.8km~2。在县域尺度上,研究区绝大部分县(市、区)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呈上升趋势;南明、云岩、钟山和红花岗等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赤水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风险的影响以及空间分布,以赤水河流域中游城市仁怀市作为研究区,采用GIS与RS技术与生态风险指数(ERI)模型,开展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仁怀市生态风险变化特征以及演变机理,并提出了政策保障措施。结果表明,(1)2000—2014年,区域内有林地、疏林地、水域、园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减少;(2)仁怀市土地生态风险在空间上呈现较强的区域差异性,基本呈现由西南向东北转移的态势,中部地区生态风险高,建成区以及工业聚集区及其周边高,距离高生态风险区越远,生态风险等级越低;(3)整个研究区主要以中等及较高生态风险等级为主,2000年占整个研究区比例的50%以上,2014年达到65%以上。综上可知,仁怀市生态压力正在逐渐加大;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避免由于高生态风险区域向外延伸,造成区域总体生态风险强度加大和面积增加。应当积极开展区域生态治理与恢复,强化土地利用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重庆市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对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同时,通过与重庆市区域范围内及其它两大经济区的比较发现,该区的生态赤字最低,但是万元GDP生态足迹处于最高,说明该区相对环境承载力较强,资源利用效益最低。并且对该区生物资源账户的人均生态足迹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提出了有利于该区生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主要对普定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简要分析了气象、石漠化、坡度、植被、土壤性状等因素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水量是土壤含水量的主要控制因子;土壤含水率与湿度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不同发育程度的石漠化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植被覆盖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土壤含水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厚度呈正相关;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但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根据研究区的自然条件及生产特征,建立了光,温,水和土壤条件对农业自然生产潜力影响的分室模型及综合模型。对模型分析发现:制约准格尔旗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的主导限制因子是土壤肥力(主要是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其次是水分条件,再次是光,热,水配制结构和温度条件。为准格尔旗土壤的分阶段改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