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3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1天津地区海水工厂化养殖产业发展概况天津位于渤海之滨,天然养殖环境条件优越,水产养殖历史悠久,养殖技术水平居于全国先进行列,是北方地区重要的海水鱼苗种繁育生产基地和商品鱼养殖基地。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对虾人工育苗技术的快速发展成熟,工厂化育苗得到快速发展,形成工厂化育苗产业,海水工厂化养殖进入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2.
氨氮对凡纳滨对虾稚虾的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氨氮对体长3.2cm、体质量0.356g(n=10)与体长1.6cm、体质量0.036g(n=15)两种规格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稚虾的急性毒性效应。血氨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血氨随氨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氨氮的升高而下降。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体长3.2cm稚虾的游离态氨24hLG。为2.068mg/L、48hLC5。为1.654mg/L、96hLG。为1.395mg/L,生存安全浓度sc为0.3969mg/L;体长1.6em稚虾的游离态氨24hLGo为1.577mg/L、48hLG0为1.042mg/L、96hL氏为1.012mg/L,生存安全浓度Sc为0.2065mg/L。  相似文献   
3.
腹水病和溃烂病是海水工厂化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危害严重的疾病。作者用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腹水病、溃烂病致病菌-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Et)、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Val)、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As)和同行实验室赠予的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Van)制备灭活菌苗,设计四种不同配比四联疫苗,按正交试验要求,分别腹腔注射接种免疫牙鲆,检测单抗原抗体效价,统计分析筛选出组合合理的四联疫苗,配比为Et:Val:Van:As=2:1:1:2,并进行了疫苗安全性、稳定性评价及免疫牙鲆效果观察。发现该四联疫苗是安全的,稳定的,可在4℃下存放1年以上活性不降低,能有效刺激牙鲆特异性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免疫后7天血清抗体效价明显升高,免疫后14d血清抗体效价达到最高水平,为2^10;人工攻毒试验测定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0%。表明,筛选出的牙鲆腹水病和溃烂病四联疫苗安全有效,可同时预防腹水病、溃烂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凡纳滨对虾肠道内产消化酶益生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获得具有消化酶活性且安全的益生菌,从凡纳滨对虾肠道中初步分离得到576株细菌,对菌株进行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能力的定性及定量测试,筛选出产酶种类多且产酶能力强的菌株11株。对筛选出的11株菌进行了幼虾浸浴实验、药敏性实验和溶血性实验,以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将11株菌的菌悬液添加到凡纳滨对虾幼虾的养殖水体中进行浸浴实验,浸浴结束后用鳗弧菌进行刺激,测定不同浸浴组幼虾相关免疫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确定其对幼虾的保护效果。综合消化酶活性、菌株对幼虾的保护效果及生物安全性,筛选得到4株效果较好的菌株。菌株的16S r DNA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细菌1号、2号和4号分别与芽孢杆菌(Bacillus sp.PCSAS2-38,GQ284495.1)、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 strain N419,JN400121.1)及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 strain EA26.1,KC758847.1)的相似性均为100%,9号菌株与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 strain PSB-03,FJ866782.1)相似性达到99%,为后续益生菌制剂的开发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凡纳滨对虾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负调控因子(SOCS)在病毒引发的免疫应答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本实验根据前期的转录组和表达谱结果提示信息,首次克隆了凡纳滨对虾的SOCS基因(Lv-SOCS,GenBank注册号:KJ000426),利用在线软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半定量的方法进行了组织表达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白斑杆状病毒(WSSV)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显示,Lv-SOCS的ORF区1 191 bp,编码397个氨基酸,预测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含有1个SH2结构域和1个SOCS-box结构域,组织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主要在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肠道和肝胰腺中表达。在WSSV感染后中晚期(6~48 hpi),Lv-SOCS可以被显著诱导,在血细胞中呈明显上调表达趋势,表明该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凡纳滨对虾体内由WSSV引发的先天免疫应答过程,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Lv-SOCS基因在对虾应答病毒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图像辅助流式细胞仪在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分类中的应用。[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新型图像辅助流式细胞仪的自动化方法,并与显微镜观察对比,分析其在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分类方面的效果。[结果]2种方法均显示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可根据胞内颗粒差异分为4类。利用该研究建立的新方法测量河蟹血淋巴中无颗粒、小颗粒、中颗粒和大颗粒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4.33±3.38)%、(27.63±2.10)%、(5.43±0.35)%和(12.51±3.38)%。由于显微镜参考的是可辨识的颗粒结构,而流式细胞仪则根据反映胞内全部颗粒差异的色散测量结果进行分类,因此2种方法的分析结果既有联系又不完全一致。[结论]上述结果提示中华绒螯蟹的各种血细胞之间还有尚未了解的差异,因此可能存在更多的细胞种类。图像辅助流式细胞仪既可以清晰地划定设门区间,又能通过图像佐证结果的准确性,还可凭借其高通量分析能力进一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该方法有助于促进水生动物血细胞的自动化分类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精确地对甲壳动物血细胞进行快速分类和功能分析,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例,依据其血细胞内具有颗粒结构的特征,与常规显微观察对比,探讨了一种基于图像流式细胞仪的血细胞自动化分类新方法,并测量了体质量为(10±3) g的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对直径1μm微球的吞噬情况。结果显示,两种方法都可将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分为4个类群。显微镜观察分类基于胞内可见颗粒,但由于缺乏精细的量化标准,批次样品的人工辨识结果波动较大;而图像流式方法以胞内全部颗粒结构为对象,利用高精度检测模块测量,结果更准确、客观,而且通量高、重复性好。测量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无颗粒、小颗粒、中颗粒及大颗粒细胞占比分别为40.62%±2.65%、36.68%±6.84%、7.80%±1.16%和16.51%±5.60%,依据测量的颗粒特征区分的4个类群界限清晰,缺乏过渡样点,提示各类细胞之间可能没有相互转化。进一步的活体微球吞噬实验证实,中华绒螯蟹的4类血细胞都具有吞噬功能,并以无颗粒细胞为主要吞噬类群;吞噬微球的细胞比例在注射后6 h内呈钟型曲线变化,4 h可达峰值(5.69%±0.44%),表明中华绒螯蟹血细胞能高效清除血淋巴中的异物。研究表明,图像流式细胞仪适合于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分类分析和功能研究,本研究结果为同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将有助于更全面了解甲壳动物血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凡纳滨对虾JAK(Lv-JAK)和STAT(Lv-STAT)基因应答病原菌侵染的表达变化特征,本实验利用半定量PCR技术分析了Lv-JAK和Lv-STAT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其在苏云金芽孢杆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显示,Lv-JAK和Lv-STAT基因在凡纳滨对虾的9种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均在鳃、肠道和心脏中表达量较高。苏云金芽孢杆菌感染后,在鳃组织中,Lv-JAK和Lv-STA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的中晚期(24~72 h)显著上调表达;在肠道组织中,Lv-JA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的6和24 h显著上调,Lv-STA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的24和72 h显著上调。综上表明,JAK和STAT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凡纳滨对虾体内由苏云金芽孢杆菌引发的天然免疫应答过程,探讨凡纳滨对虾JAK和STAT基因应答苏云金芽孢杆菌感染的表达变化特征,有助于研究对虾JAK/STAT通路在应答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稻渔综合种养是推动天津市水产养殖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稻蟹综合种养为例,通过对全市稻蟹养殖产业的现状分析,找出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包括河蟹种源产业不完善、养殖模式比较粗放、对养殖户技术培训有待加强、销售渠道不稳定、土地流转程序繁琐等,并分别从产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含溴结构域蛋白(bromodomain/BRD-containing protein, BCP)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属于含溴结构域和额外终端域(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 BET)蛋白超家族成员。该蛋白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通过募集不同的染色体修饰蛋白,达到了广泛调控基因复制及转录的作用,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常与肿瘤及炎症的发生相关联。本研究根据实验室前期转录组结果提示信息,首次获得了凡纳滨对虾2 229 bp的BCP基因cDNA序列(LvBRD, GenBank注册号:MH638256),利用在线软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和其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苏云金芽孢杆菌以及副溶血性弧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显示,LvBRD编码的蛋白质有一个保守的可以参与细胞周期调控过程的溴结构域(bromodomain,BRD);组织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主要在凡纳滨对虾血细胞、肝胰腺和鳃组织中表达;在WSSV和病原菌感染后早期(0.5~12 hours past infection,hpi),Lv-BRD的表达可以被显著诱导,在血细胞中呈明显上调的表达趋势,表明该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对虾体内由病原引发的天然免疫应答反应。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Lv-BRD基因在对虾抗病毒免疫及干扰素调控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