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春季繁殖仔、稚鱼的生长与摄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春季繁殖的鮸(Miichthys miiuy)仔、稚鱼的生长与摄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22.5~29.0℃时,全长、肛前长、体高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4.9069%、4.6815%、3.5532%和11.9672%。49日龄鮸稚鱼个体间生长差异中以体高差异最小,最大与最小相差1.625倍,体质量差异最大,最重与最轻相差2.231倍,进入稚鱼期后容易出现相互间残杀。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y=2.6669+0.2354x-0.0096x^2+0.0003x^3,R^2=0.979: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式y=0.1755e^0.126x,R^2=0.961:全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y=9.3852-4.1574x+0.4698x^2-0.0029x^3,R^2=0.999。孵化后2.5d开始开口摄食,实验用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春季繁殖鮸仔鱼8日龄前摄食率为70%~80%,饱食率低于5%:9日龄以后的仔鱼摄食率达到90%~100%,饱食率仍仅有5%~10%;35日龄稚鱼摄食率达100%,饱食率10%~20%。春季繁殖的鮸仔鱼卵黄囊吸收耗尽所用时间较自然繁殖的秋季鮸提早1~2d,而油球吸收完毕时间则晚1~2d。[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46-452] 相似文献
32.
条石鲷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盐度29、水温22~24℃的条件下,进行了条石鲷仔鱼饥饿试验和不可逆点(PNR)的确定;观察了饥饿条件下条石鲷初孵仔鱼、3、6、9、12、15日龄的存活、生长、卵黄囊与油球利用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差异显著(P<0.05)。条石鲷仔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为2.5~3 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在孵化后的5~5.5 d。在饥饿的条件下初孵仔鱼、3、6、9、12、15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6.5、6、5、4、65、d;后5个日龄仔鱼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4、3.5、3.5、3.5、3.5 d。说明9日龄是条石鲷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饥饿仔鱼表层集群游动觅食,缓慢游动反应迟钝,静伏底。 相似文献
33.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9.2±0.2℃条件下,对点带石斑鱼幼鱼(1.832±0.03 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在恢复投喂后,体重迅速增重,且S2的体重超过了S0,但两者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各饥饿组的体重均显著低于S0和S2组(P<0.05)。点带石斑鱼经饥饿再恢复投喂,其特殊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高于S0(P<0.05);食物转化率呈波动变化,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率大部分均低于S0。比较分析认为,S2为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为部分补偿生长,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提高摄食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34.
早繁鮸鱼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盐度29、水温23~25℃的条件下,进行了早繁鮸鱼仔鱼饥饿实验和不可逆点(PNR)的确定;观察了饥饿条件下早繁鮸鱼初孵仔鱼0、6、9、12、15和18日龄的存活、生长、卵黄囊与油球利用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繁鮸鱼仔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为4.5~5 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的第7天。在饥饿的条件下初孵仔鱼、6、9、12、15和18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10.5 d、5 d、2.5 d、3 d、4 d和5 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8.5 d、3 d、1 d、1.5 d、2 d和3.5 d。说明9~15日龄是早繁鮸鱼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饥饿仔鱼行为变化表现为表层集群游动觅食,缓慢游动反应迟钝和外部形态变化并开始下沉水底。 相似文献
35.
为研究MS-222对条石鲷的最适麻醉浓度以及麻醉剂对鱼应对低温刺激的影响,在22±0.5 ℃海水温度下,比较了不同浓度(50、100、150、200、250和300 mg·L-1)MS-222对条石鲷的麻醉效果,并以血糖和血浆中的乳酸含量为指标,研究MS-222对条石鲷应对低温刺激的影响。试验结果:麻醉时间随着MS-222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浓度为100 mg·L-1时麻醉时间最长(5.13±0.81 min),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浓度为200~300 mg·L-1时,试验鱼在3 min内可被深度麻醉,且麻醉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时间则随着MS-222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浓度为100 mg·L-1时恢复时间最短(1.66±0.53 min),显著低于200~300 mg·L-1浓度组;150~300 mg·L-1浓度下,恢复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鱼在3 min内均恢复到正常状态。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MS-222对条石鲷的适宜麻醉浓度为200 mg·L-1。在麻醉剂对条石鲷急性低温应激影响的试验中,以50 mg·L-1的MS-222处理的鱼体内的血糖浓度相对于未处理鱼变化平缓,乳酸的变化则呈现出不同的趋势。表明MS-222的处理改变了鱼体中应对低温刺激的代谢底物情况,减缓了鱼体为应对急性冷刺激而引起的血糖和血浆中乳酸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36.
点带石斑鱼Epinehelus malabarius(Schneider)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受精卵孵化及仔鱼的饵料选择,研究了点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技术。结果表明,采用泥蚶受精卵及担轮幼虫为初孵仔鱼的饵料是可行的;采用海水浓缩小球藻在点带石斑鱼营养转换期能及时足量的提供,解决高温育苗时藻类培养难题;采用配合饵料能提供全面的营养,防止了饵料的转换和饵料营养不足导致大量死亡,同时能减少相互间的残杀。经过50d培育出平均全长2.82cm的幼鱼约5.75万尾,育苗成活率达23%。 相似文献
37.
利用14对微卫星引物,对采捕于辽宁葫芦岛、山东青岛、江苏连云港以及浙江舟山附近海域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4个野生地理群体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4对微卫星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的条带且具有一定的多态性,4个野生群体的多态性百分率分别为92.86%、92.87%、100.00%和85.71%.4个群体共扩增出61个等位基因,4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3.786-4.000,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673-2.899,观测杂合度为0.359-0.389,期望杂合度为0.503-0.561,多态信息含量为0.465-0.513,说明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多态水平.运用SPSS软件对杂合度期望值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其结果(H=0.187,df=3,P=0.980)表明,4个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群体大部分微卫星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另外,研究发现,葫芦岛和舟山均出现两个位点呈现杂合子过剩,其他两群体均出现3个位点呈现杂合子过剩(Fis<0),表明近期可能出现过瓶颈效应.所有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148,基因流值为1.444,群体间出现中度遗传分化,群体间出现一定程度基因流.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23-0.818,遗传距离为0.202-0.473,青岛和葫芦岛的遗传距离最近(0.202),而连云港和舟山的最远(0.473),这可能与梭鱼幼体的扩散能力及近海沿岸生态环境及群落结构有关.采用UPGMA法对4个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个地理群体按其地理位置由北向南依次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38.
轮虫在水温19℃-24℃条件下进行室内低温培养。再经二次营养强化后用于牙鲆的育苗生产。结果表明:这种培养方式除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外。同样能获得较高的轮虫培养密度,满足牙鲆育苗的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39.
在鮸鱼的早繁育苗过程中(6~7月份),用商品微囊饵料和自制饵料,部分或全部替代轮虫、卤虫和桡足类等活饵料,观察其仔稚幼鱼生长速度、成活率和摄食率。结果表明,1、仔鱼阶段全部生物饵料组的鮸鱼仔鱼成活率最高(40.0%),50%配合饵料组次之(31.0%),100%配合饵料组最低(12.5%),生长速度和摄食率没明显差异;2、稚幼鱼阶段的三组饱食率和摄食率没差异,生长速度以50%配合饵料组略快于全部生物饵料组和100%配合饵料组,存活率也以50%配合饵料组最高,生物饵料组其次,100%配合饵料组最低。研究认为,商品配合饵料可作为鮸鱼在春夏季育苗中因生物饵料缺乏时良好的替代品,并对鮸鱼仔稚幼鱼生长发育有良好的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