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27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6篇
  5篇
综合类   106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91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江西金盆山林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热带典型天然常绿阔叶林碳储量及其碳分布格局,以期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省金盆山林区优势树种生态系统生物量研究为基础,结合主要优势树种碳含量实测数据,对金盆山典型常绿阔叶林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米槠林的碳储量及碳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并以这3种林分的碳密度均值计算整个金盆山林区天然常绿阔叶林总碳储量。【结果】金盆山林区丝栗栲林、南岭栲林、米槠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294.82、307.63、318.97 t/hm^2,林区生态系统总碳密度为307.14 t/hm^2,林区现存碳总量为2.25×10^6 t;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布规律为植被层>土壤层>凋落物层,植被层碳密度分布规律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其中乔木层主干的碳密度占56.54%;土壤层碳密度随着土壤层的加深呈下降趋势,40 cm以下土层间的碳密度变化不明显。【结论】金盆山林区常绿阔叶林不同林分间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不显著,生态系统内碳密度有较强的空间分布规律,生态系统碳密度高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和多种典型森林类型碳密度,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92.
罗氏沼虾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06个罗氏沼虾家系(包括32个半同胞家系)5月龄的5个生长性状进行测量。采用动物模型,把性别、雌虾出池时是否抱卵作为固定效应,并以日龄为协变量,借助DFREML方法估计头胸甲长、腹长、最后腹节长、体长和体重等性状的方差组分,进行遗传参数的估算。结果表明,5个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中体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6.80;罗氏沼虾5月龄头胸甲长、腹长、最后腹节长、体长和体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06、0.07、0.02、0.07和0.07,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属低遗传力;5个生长性状的表型相关系数在0.398~0.910之间,遗传相关系数在0.35~1.0之间,其中头胸甲长与体长的遗传相关程度最高,遗传相关系数为1.0,体长与体重的遗传相关程度次之,遗传相关系数为0.98。本研究可为罗氏沼虾的进一步选育提高和杂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93.
壳斗科树种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壳斗科树种在我国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很强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灾减灾等生态功能,其木材、树皮、果实及叶等均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研究它们的种苗繁育技术对于人工规模化栽培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播种育苗、容器育苗、无性繁殖等方面综述了壳斗科树种育苗技术研究进展,并对其今后育苗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
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001菌株内生定殖研究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有金  罗坤  罗宽  刘二明 《核农学报》2007,21(4):349-352
用浸种、浸根、淋根、伤茎、伤叶和喷雾等接种方法测试枯草芽孢杆菌B-001菌株入侵烟草植株的途径,发现该菌可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入侵寄主植物;取接种植株的茎部组织切片在电镜下观察,发现该菌株在烟草的微管束和细胞内定殖。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生长pH为7.5,最适生长温度为30℃,48~96h内处于稳定生长期。  相似文献   
95.
省级农科院构建自我转化科技成果的平台,是在目前的政策、经济和市场环境中加快成果转化的必要手段,在现行成果转化体制下能起到成果转化的先导作用和补充作用,有利于促进科研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  相似文献   
96.
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领域不断扩大;农村社会分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多元化;农业(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方式,从单纯推进科研院所转制,向明晰社会分工,构建全社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转变;农业科技服务对象、科技需求、成果转化方式多样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由主要依靠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向农民无偿推广,向有偿与无偿结合,社会(企业)与公益性机构结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7.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与近交群体、引进群体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差异,本实验利用家系标准化构建方法构建了选育群体、引进群体和近交群体家系,开展共同养殖环境下的生长和存活性能测试实验,分析了三个群体的体质量、存活率和近交衰退情况.结果表明,选育群体收获体质量与引进群体、全同胞近交一代群体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60天收获时,选育群体比引进群体的体质量提高7.11%,比近交群体的体质量提高20.01%;选育群体和引进群体内不同家系生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选育群体中增重最快的家系为6012家系,绝对增重率为0.29 g/d,比所有家系绝对增重率均值高31.82%,比增重最慢的家系高61.11%,引进群体中绝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最高的家系为6008家系,分别为0.33 g/d和3.17%/d,比所有家系均值分别高65%和33.19%,比增重最慢的家系分别高230%和128.06%;存活率方面,选育群体与引进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近交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率提高12.74%.近交衰退结果显示,与选育群体及引进群体相比较,近交群体收获体质量生长性状的实际衰退百分比分别为16.68%和10.76%,近交系数每增加10%所引起的近交衰退系数分别为-6.60%和-4.30%,且选育群体与近交群体在收获体质量上差异显著(P<0.05);存活率性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近交衰退,实际衰退百分比分别为11.30%和10.54%.本研究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的后期选择育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8.
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2号”的培育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选取中国对虾“黄海1号”、“即抗98”2个养殖群体,朝鲜半岛南海群体、乳山湾群体、青岛沿岸群体及海州湾群体4个自然群体,采用不平衡巢式交配设计方案,于2005年建立了中国对虾育种的基础群体.设计并建立了中国对虾的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选育的目标性状为生长速度、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感染后的存活时间及养殖存活率.结果显示,养殖170 d收获体质量的遗传力为0.22,抗WSSV存活时间的遗传力为0.14,存活率的遗传力为0.03.采用BLUP法估算个体育种值,通过百分比加权的形式,分别赋予生长速度、抗WSSV存活时间和存活率的加权值为80%、15%和5%,并对性状育种值进行标准化,获得综合选择指数;按照每个家系及个体的综合选择指数大小进行家系间及家系内留种,并根据系谱信息,设计交配方案,将每代的近交系数控制在1%以内.选育4代后的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每代的遗传进展为生长速度,13.56%;抗病力,6.76%;存活率,5.05%.3个性状中,收获体质量的遗传力最高、加权最大,每代获得的遗传进展稳定在12%以上;抗WSSV存活时间与存活率遗传力较低,每代获得的遗传进展相对小且不稳定.实验培育的新品种“黄海2号”于2009年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定,可在适合中国对虾的养殖区进行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99.
利用配置连续排污系统的室外水泥池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2012级育种核心群家系,监测、分析3个生长阶段养殖环境的水质变化、育种群体的生长和存活性能,为建立安全、高效的育种核心群体养殖模式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在较高养殖密度(180 ind/m2)条件下,氨氮含量在7 d内从0达到1.80 mg/L的高峰值,在随后的养殖过程中呈波浪式变化,波动范围为0.50-1.80 mg/L;亚硝酸盐含量维持在低于0.60 mg/L的水平;pH值在7.2-8.2之间;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的含量分别为500-6200、0-400和0-10 CFU/ml;凡纳滨对虾的平均生长速率为0.199 g/d,养殖成活率达到89.7%;凡纳滨对虾体质量的生长符合Boltzmann和Logistic模型,体质量观测值与模型拟合值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8和0.980,预测体质量规格为10-12 g时,为其体质量增长拐点。  相似文献   
100.
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甘氨酸脱羧酶基因(Fc GLDC)的全长cDNA及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FcGLDC基因的cDNA全长为3481 bp,其中,ORF为2829 bp,5¢UTR长17 bp,3¢UTR长86 bp。完整的阅读框编码94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04.66 kDa,预测的理论等电点为6.51。FcGLDC基因DNA序列全长共4964bp,包含12个外显子和11个内含子。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FcGLDC基因与节肢动物的GLDC基因聚为一类;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Fc GLDC基因的蛋白序列与节肢动物的相似度最高,与内华达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体虱(Pediculus humanus corporis)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的相似度分别为71%、68%和68%。在鳃、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cGLDC在肌肉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鳃中最低。WSSV感染后,该基因在鳃、肝胰腺和肌肉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时空表达特点。使用直接测序法结合质谱法,在该基因内部发现4个SNP位点,但是各位点与抗WSSV性状均不相关(P0.05)。本研究表明,FcGLDC基因在对虾感染WSSV后的应答反应中或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