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69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303篇
林业   660篇
农学   439篇
基础科学   427篇
  327篇
综合类   2777篇
农作物   462篇
水产渔业   232篇
畜牧兽医   1502篇
园艺   472篇
植物保护   247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444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266篇
  2010年   309篇
  2009年   325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338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300篇
  2004年   330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224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114篇
  1991年   103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0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针对人工姿态调整方法在枳壳定向切分加工过程中存在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缺点,设计枳壳机器视觉自动定向调整系统,并提出相应的调整识别算法。根据枳壳表面各目标颜色特征,提出基于R分量下红绿色差法对原始图像进行分割,并利用二值图像中特征几何描述提取果梗位置特征参数和最小二乘椭圆拟合提取外形特征参数;根据两特征信息建立枳壳姿态模型用于姿态识别,定向调整装置根据视觉识别结果捕捉姿态特征并将枳壳调整到理想姿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好地识别出枳壳姿态特征,识别率为93.3%,其2次定向调整后的姿态与理想姿态最大定向夹角误差为4.2°,满足枳壳定向作业要求。该研究为枳壳定向切分加工设备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2.
【目的】用微卫星标记分析糜子种质资源(国内外6个不同生态区)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揭示不同来源糜子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和遗传结构差异,便于对糜子资源分类和优异种质的筛选利用。【方法】 用144个(高、低碱基序列重复分别为64和80个)SSR标记评估96份国内外(国内、国外分别为71和25份)糜子资源;用PowerMarker 3.25和PopGen 1.32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用MEGA 5.0和Structure 2.2进行遗传距离和结构聚类,用Ntsys 2.11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 144个EST-SSR标记共检测出368个观测等位变异(Na),每个位点检测到等位变异2—3个,平均为2.5556个;观测杂合度(Ho)为0.4070(RYW15)—0.9789(RYW85),平均为0.8288;期望杂合度(He)为0.4369(RYW59)—0.6693(RYW58),平均为0.553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为0.4344(RYW59)—0.6653(RYW58),平均为0.5505;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1811(RYW68)—0.7508(RYW58),平均为0.4279。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6474—1.0956,平均为0.8415。就6个生态区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参数而言,北方春糜子区材料的PIC值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西北春夏糜子区材料最低。就不同生态区糜子种质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而言,不同生态区糜子种质间的遗传距离为 0.0111—0.1425,遗传一致度为 0.8672—0.9889,北方春糜子区和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间遗传距离最小和遗传一致度最高,西北春夏糜子区和华北夏糜子区间遗传距离最大。基于UPGMA聚类将试验材料划归3个类群(Ⅰ、Ⅱ、Ⅲ)。类群Ⅰ主要为北方春糜子区材料;类群Ⅱ主要为国外材料;类群Ⅲ主要为北方春糜子区和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材料;基于Structure聚类将糜子资源划归4个群组,红色群组,主要为北方春糜子区和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材料,代表北方和黄土高原基因库;绿色群组,主要为北方春糜子区材料,代表北方基因库;蓝色群组,主要包括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材料,代表黄土高原基因库;黄色群组,代表国外基因库。就各分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参数而言,群组Ⅱ的PIC值最大(0.4606),群组Ⅳ最小(0.3539);主成分分析将试材划归6类,与其地理来源一致。【结论】 144个SSR标记可以准确评估96份糜子资源的遗传变异,基于不同依据划分的类群与6个生态区材料的地理来源基本一致,北方春糜子区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953.
为了明确南麦号系列小麦品种及其亲本的染色体结构特点,用4种寡核苷酸探针和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FISH)技术对南麦号小麦品种及其亲本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攀早抗含1RS/1BL易位染色体,它的4个衍生品种中3个含1RS/1BL易位染色体。寡核苷酸探针Oligo-275.1、Oligo-275.2、Oligo-pSc119.2-1和Oligo-pTa535-1反映出了2A、4A、5A、6A、7A、3B、5B、6B、1D和2D染色体在攀早抗及其衍生品种间的结构差异。根据Oligo-275.1和Oligo-275.2的信号模式,推测7A染色体在南麦302、特研麦南88和荣春南麦1号中的重组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954.
绵麦37是四川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含6VS/6AL易位染色体,高抗白粉病。为了明确6VS/6AL在其衍生品种中的传递情况,本研究利用寡核苷酸探针和ND-FISH技术对内麦8号、绵麦37的衍生品种(系)和部分相关亲本共17份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麦8号、绵麦37及其9个衍生品种(系)都含有1对6VS/6AL易位染色体,其中内麦8号、绵麦37、绵麦51、绵麦285、绵麦1416、绵麦1419和绵麦1618的6AL长臂上带有寡核苷酸探针Oligo-713的信号,而其余4个衍生品种(系)的6VS/6AL染色体无该探针信号,说明绵麦37衍生品种(系)中的6VS/6AL染色体出现了新型结构变异。根据系谱和其他亲本的ND-FISH分析结果可以推测,这种结构变异是由6VS/6AL易位染色体与小麦6A染色体在长臂上发生重组交换引起的。  相似文献   
955.
为了研究海底油气混输管道内水合物的形成过程及管道堵塞问题,结合凝析气生成水合物的相平衡曲线和CSMHyK v2.0水合物动力学模型,使用OLGA软件对海底立管和水平输送管道内水合物生成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某海底管道工艺参数下,无论是立管还是水平输送管内都有大量水合物生成,其水合物浆黏度分别增加了10倍、18倍。在立管中从海底到海平面管段水合物生成速率由大到小,最后趋于0;在水平输送管道中,水合物生成速率保持不变。管道出口压力降低,水合物生成区域减小,且水合物浆的黏度大幅下降。当立管和水平输送管道出口压力分别控制在3 MPa、2 MPa时,可以避免水合物生成,保障管道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956.
为了研究鄱阳湖流域3种典型母质对土壤溅蚀的影响,设计一种可收集过程样的溅蚀盘,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不同降雨强度(30,60,90,120,150 mm/h)和母质(第四纪沉积物母质、花岗岩母质、红砂岩母质)条件下红壤溅蚀特征。结果表明:第四纪沉积物母质红壤总溅蚀量最低,其次是花岗岩母质红壤,红砂岩母质红壤总溅蚀量最高,土壤质地、有机质、游离氧化铁等指标对总溅蚀量影响较大;随着雨强的增大,总溅蚀量呈对数函数关系增加;总溅蚀量80%以上分布在0—15 cm范围内,随着雨强增大,溅蚀颗粒分布越集中。  相似文献   
957.
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当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北京市怀柔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监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了怀柔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结构、功能以及水土保护效益.分析结果认为,降雨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外营力,怀柔区近几年的降雨特征表明.该区降雨量、降雨强度以及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异性大,但降雨侵蚀力基本上呈现从中南部向南北部递减的趋势.2005-2006年监测数据表明,水土流失重点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的土壤侵蚀强度和污染物流失强度较低,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重点治理区虽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相对于重点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仍然偏大,说明这个区域的水土保持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强.该区2006年的降雨量小于2005年的降雨量,而不同区域的径流强度却大于2005年径流强度,说明水土保持三道防线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泥沙,实现清水出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58.
2006年山东省临沂市桃树栽培面积4.1138万hm^2,总产84.5万t,是临沂第一大果树树种,其产量分别占到山东省、全国的33.5%和8.7%,属国内最大的桃果生产基地之一,当地原产和引进品种的桃树品种(系)上百个,品种资源相当丰富。近些年来,临沂发掘选育了一些桃树的新品种(系)。2007年临沂市科学技术局分次组织专家委员会现场考察、测产鉴定,认为金沂蒙1号、晚九号、金皇后3个桃品系综合性状优异、推广利用价值较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59.
以20个观赏海棠品种的1年生嫁接苗为试材,对其苗高和地径年生长过程进行测定,采用Logistic方程对这2个指标的生长过程进行拟合,研究了各无性系苗期的不同生长过程对相应育苗措施的要求,以期为海棠的生产实践及应用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观赏海棠无性系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均符合‘S’曲线,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节律,拟合效果十分显著(R2≥0.97),根据其生长节律可将其生长过程划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3个时期。20个观赏海棠品种无性系的苗高速生始期为4月21日至6月17日,速生结束期为6月16日至10月4日,速生期持续时间变幅42~138d,速生期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平均比率为58.78%。地径速生始期为4月1日至5月19日,速生结束期为7月2日至9月28日,速生期持续时间变幅72~148d,速生期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平均比率为59.79%。根据20个海棠无性系苗高和地径进入速生期的快慢,将其划分为前期生长型、中期生长型和后期生长型3种类型,且85%的海棠属于前期生长型和中期生长型。不同观赏海棠品种进入速生期的时间点和速生期的长短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速生期的生长量和苗高、地径的总生长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分别为0.929和0.899),因此速生期的生长量是影响观赏海棠无性系当年的总生长量的主要因素,在速生期内应根据苗木的生长状况及需肥规律进行及时的水肥管理,从而保证苗木的生产质量。该研究中多数海棠品种皆属于前期生长型或中期生长型,因此在春季和夏季应及时做好水肥管理,以促进苗木在速生期内快速生长,同时也有利于延长生长期,提高生长量。  相似文献   
960.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森林资源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林业生产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本文从我国林地年度变更工作的发展历程、林地变更的具体工作内容、林地变更调查工作的对策这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