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36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31篇
  75篇
综合类   265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388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西南岩溶坡地土壤流失的养分含量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西南岩溶坡地土壤养分含量对土壤流失的响应特征。[方法]以重庆南川岩溶坡地为例,分析不同位置土壤剖面的基本理化性质以及Mg、Cu、Zn、Mg、Mo、Mn等6种营养元素的迁移特征。[结果]退耕还林坡地中,土壤基本养分与6种营养元素含量从坡顶到坡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在坡体底部又不存在明显的堆积;Mg、Cu、Zn、Mg、Mo、Mn 6种营养元素含量在整个坡体中存在明显的拐点,主要集中在15~25 m,表明岩溶坡地从坡体15 m处开始,土壤流失存在明显的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结论]该研究为岩溶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12.
猕猴桃3 个品种果实耐冷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猕猴桃早熟红肉品种‘红阳’、中熟黄肉品种‘华优’和晚熟绿肉品种‘徐香’的果实为 试材,研究其在0 ℃(RH 90% ~ 95%)低温贮藏过程中冷害发生情况及相关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耐冷性不同,中华猕猴桃‘红阳’和‘华优’耐冷性较弱且冷害表现早于美味猕猴桃‘徐香’。 贮藏后期‘红阳’和‘华优’冷害指数、冷害率、MDA 含量和LOX 活性显著高于‘徐香’,且乙烯释放 量及前期的呼吸速率也较高;而‘徐香’冷害程度较轻,整个贮期始终保持较高的POD 活性和较低的PPO 活性,好果率高且失重率低,贮藏效果好于‘红阳’和‘华优’,且‘华优’硬度下降较快。表明‘红阳’ 和‘华优’对低温的耐性弱于‘徐香’,这种耐冷性差异为今后选育耐冷性品种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13.
在一些可合成苦马豆素(SW)的真菌中,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P5CR)可催化哌啶酸(PA)的生物合成。为了研究P5CR基因对真菌苦马豆素合成的影响,本试验克隆了小花棘豆内生真菌棘豆链格孢(Alternaria oxytropis) OW7.8的P5CR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不同培养时间(23 d、26 d、29 d、32 d)下处理组[培养基添加L-哌啶酸(L-PA)]和对照组菌丝体中P5CR基因表达水平;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检测菌丝体中苦马豆素水平。预测结果显示,P5CR基因序列从ATG到TAG为1 179 bp,开放阅读框(ORF)长954 bp,有1个内含子,编码31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3 297.32 D,等电点为6.14,是稳定疏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可能有跨膜结构域,二级结构主要以随机卷曲为主。qRT-PCR结果显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处理组P5CR基因表达水平先下降后上升,对照组P5CR基因表达水平逐渐下降。HPLC-MS结果显示,处理组菌丝体中苦马豆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914.
本试验以现蕾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原料,探究原料含水量(55%,70%)及0.4%丙酸(PA),0.2%山梨酸钾(PS),0.2%苯甲酸钠(SB)3种添加剂对青贮苜蓿营养品质及发酵品质的影响,在发酵60 d后开袋对各项指标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原料含水量与添加剂的交互作用对青贮苜蓿的干物质(Dry matter, DM)、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 CP)、粗灰分(Ash)、可溶性糖(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s, WSC)、乙酸(Acetic acid, AA)、丙酸(Propionic acid, PA)、丁酸(Butyric acid, BA)含量及氨态氮/总氮(Ammonia nitrogen/Total nitrogen, AN/TN)、pH值和干物质回收率(Dry matter recovery, DMR)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CP含量等12个营养和发酵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后发现,原料含水量在55%时青贮苜蓿品质整体优于70%含水量,所有处理组中55%原料含水量+0.4%丙酸(PA)处理...  相似文献   
915.
91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菠菜中的多菌灵。样品经乙腈萃取,氨基柱净化后,经C18色谱柱分离,采用甲醇和磷酸盐作为流动相,二极管阵列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5~2.00mg/kg添加范围内多菌灵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9879,回收率在80.6%~93.1%,方法的检出限为0.05mg/kg。本方法具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和重现性好等优点,适用于菠菜中多菌灵的检测。  相似文献   
917.
泾河典型流域水沙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黄河中游泾河流域的3个子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GIS和RS技术与基本的水沙数据,分析各子流域水沙变化特点与土地覆被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北部的环江上游、合水川与汭河的径流量和输沙量以及土地覆被空间格局分布差异显著;30多年来环江上游的径流量增加了60%而输沙量却增加了1倍多,汭河的径流量减少了约40%而输沙量却减少到1/5,合水川的径流量基本保持不变而输沙量略有增加;环江上游只有6种土地覆被类型以低密度草地和半荒漠草地为主,汭河有9种土地覆被类型以林地、农田和高密度草地为主,合水川有7种土地覆被类型以林地和郁闭灌丛为主。  相似文献   
918.
有机物料对沙蒿生物炭改良沙土中有效养分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侯建伟  索全义  梁桓  刘长涛 《土壤》2016,48(3):463-467
研究有机物料对沙蒿生物炭改良沙土有效养分的影响,为沙蒿生物炭改良瘠薄沙土提供依据。采用无植物室外培养模拟试验,研究单独添加生物炭、生物炭与有机物料混合对沙土有效养分含量、pH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均能够提高沙土的pH(沙蒿粉除外)、有效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机物料与生物炭混合施用对沙土的有效磷、速效钾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起到了增效作用,较二者单独施用的累加效果分别高出7.1%~23.1%、4.1%~10.9%、6.2%~11.8%和12.5%~22.6%。pH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影响着沙土的有效养分含量,与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沙蒿生物炭改良沙土过程中施入有机物料对有效养分的提高可起到增效的作用,这可能与有机物料和生物炭混合施用能够提高沙土中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19.
随着科技的不断突破,信息数字化在人们的生活的生产中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在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构建中意义重大。因此,笔者从几个方面对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20.
为评价海拔对西藏地区4种主要饲料秸秆(青稞、玉米、燕麦和油菜)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分别对生长在不同海拔(3000~4300 m)的4种作物秸秆中粗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粗蛋白在青稞秸秆中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玉米和油菜秸秆中含量显著增加(P0.05),在燕麦秸秆中含量变化无规律性;可溶性糖在这4中秸秆中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中性洗涤纤维在青稞秸秆中含量变化无规律性,在玉米和燕麦秸秆中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油菜秸秆中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酸性洗涤纤维在青稞秸秆中显著增加(P0.05),在玉米、燕麦和油菜秸秆中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果说明,海拔对秸秆中粗蛋白、可溶性糖、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对同一种作物秸秆,海拔对不同营养组分的影响不同,对同一营养组分,除可溶性糖外,海拔对不同种作物秸秆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