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20篇
  29篇
综合类   86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长期以来美国同拉美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几乎是美国单方面地大量进口香蕉、咖啡、蔗糖和水果,而出口的农产品则极少。现在的情况变了,中美和南美国家取得了新的经济实力,对奶、肉和面包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拉美地区突然成为北美农产品输出的主顾。  相似文献   
22.
二、三十年前,小农场消失得如此之快,以致被人描写为“灭绝”。但是,在通向小农场坟场的路途中出现了怪事:小农场又复兴了。在七十年代,小农场的数目先是慢慢增加,然后就急剧扩展起来。现在,这种增长的趋势仍在继续着。 这是一个惊人的转折。但事实上,今天的小农场在经营方式和土地所有权方面却与昔日的小农场大不相同。 在中西部地区,即使在1978年之前,普查表明,最小的农场和最大的农场数目都在急剧增长;这是复兴的征兆!早在七十年代,在伊利诺斯、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和衣阿华等州都出现了小农场的生机。那么,为什么在这些地价高昂、城镇人口集中和气候恶  相似文献   
23.
我们从1978年开始,在北京市房山县窦店大队建立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基点,7年来,从改革粮食作物的种植制度入手,建立小麦、玉米1年2熟2茬平作机械化耕作栽培体系,大幅度促进了粮食生产,促进了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1977年粮食亩产只有767斤,1993年增加到1600斤,总产达650万斤,翻了一番。1983年向国家交售肉食品  相似文献   
24.
利用2005~2008年邯郸闪电监测资料,分析了邯郸雷电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地闪中负地闪占绝对优势,地闪和负闪在2~11月呈单峰分布,7月达峰值,8月次之,与对流活动和降水最多时段相对应;地闪日变化曲线呈4峰分布,15时出现最高峰值,19时次之,地闪的日变化也与强对流天气的日变化规律一致,正闪滞后于负闪发生;正闪与总地闪比值的日变化表明对流天气一般在16时以后发展强盛,17~19时是一天中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闪电的高密度区集中出现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25.
要重视和加强高中等农业院校的科技开发与校办产业程序(农业部教育司北京100026)一、全国高校及农业院校校办产业的基本形势高等院校的校办产业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一是“文化大革命”前搞校办工厂;二是“文化大革命”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是勤工俭学的“后勤”角...  相似文献   
26.
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利用波长在380~2 500 nm的电磁波获取果蔬中有机分子含氢基团的特征信息,根据样品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信息,实现果蔬的外部、内部缺陷及营养成分定性、定量分析,是目前主流的果蔬内外部品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综述了目前基于吸光度谱和能量谱对果蔬营养物质含量定量分析及缺陷定性分析,所使用的检测模型和变量筛选模型及其检测准确性,为相关研究人员选择高效准确的检测模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7.
根据安徽省宿州市当地情况及个人经验,总结了规模猪场免疫程序制定的步骤以及免疫程序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8.
固定床厌氧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糖蜜废水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开发高效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沼气发酵技术,以活性炭纤维作为生物膜载体,在实验室规模上对固定床厌氧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糖蜜废水的运行性能进行了研究。初始进水COD为5 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HRT)保持在2 d左右。在进水COD为47 000 mg/L以内时,相应的有机容积负荷(OLR,COD含量)达到21.38 kg/(m3×d),COD去除率保持在86%以上,沼气容积产气率为9.51 L /(L×d),甲烷容积产气率为6.46 L /(L×d);当OLR进一步从21.38 kg/(m3×d) 逐步升高到35.13、39.06、44.88 kg/(m3×d) 时,COD去除率从86.48%分别降低到74.40%,67.02% 和63.50%,相应的沼气容积产气率为13.71,13.98和11.44 L/(L×d),甲烷容积产气率为8.84,8.67和5.89 L/(L×d)。进水的pH值通常在3.5~5.6之间,OLR低于35.13 kg/(m3×d) 时,无需对pH值进行中和调节,出水的pH值自然维持在6.8~7.6的良好状态,超出此范围,则需加碱对进水的pH值作适当调节。最终进水COD高达78 600 mg/L,相应的OLR为44.88 kg/(m3×d)。在165 d的运行过程中污泥形成量小,没有发生堵塞现象,固定床厌氧反应器表现出高效的处理酸性高浓度有机废水和较强的抗负荷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9.
为西北1熟制灌区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于2007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设计了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田间根系分隔试验,研究蚕豆/玉米2种作物间根系分隔和施氮对作物根系空间分布、根系形态的影响.采用根系行分隔法进行田间作物间根系分隔,并用根钻法采集根系.蚕豆和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分别在0~40 cm浅土层和0~60 cm土层,且间作玉米根系在60~120 cm比根系分隔的多,较深根系分布有利于玉米的后期竞争恢复生长.玉米根系可以占据蚕豆地下部空间,而蚕豆的根却较少到间作玉米的地下部空间.种间互作和施氮增加了玉米和蚕豆在纵向和横向2个尺度上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根系体积.蚕豆玉米间作和施氮扩展了2种作物根系纵向和横向的空间生态位,改变了作物根系形态,从而增加了作物水分和养分吸收的有效空间.  相似文献   
30.
施氮量和蚕豆/玉米间作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田间条件下于2006—2007年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N 0、75、150、225、300 kg/hm2)蚕豆/玉米间作体系与其相应单作体系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分布规律,旨在为河西走廊灌区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用土钻法采集土壤剖面样品,CaCl2浸提,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无机氮的方法研究了施氮量和蚕豆/玉米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灌漠土无机氮以NO3--N为主。蚕豆和玉米无机氮含量在蚕豆收获前种植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蚕豆收获后至玉米收获,间作显著降低了两种作物各层无机氮含量;无机氮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蚕豆收获后间作体系0—100 cm土层无机氮累积量略高于单作体系,且0—100 cm 土层无机氮累积量高于100—160 cm土层;玉米收获后,间作蚕豆和玉米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降低了51.7%和16.6%,在100—160 cm土层平均降低了42.1%和6.1%;与不施氮相比,施氮蚕豆和玉米无机氮累积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平均增加了40.1%和81.5%,在100—16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69.6%和40.6%;与单作体系相比,间作体系0—100 和100—16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分别降低43.4%和34.1%。因此,施氮肥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的累积,而豆科/禾本科间作减少了土壤无机氮的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