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林业   3篇
  6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通过调查武汉市畜禽养殖粪便、作物秸秆和绿肥资源的总量、分布以及目前利用的现状,量化分析相应区域有机资源利用情况,以此为基础衡量武汉市有机钾(K2O)资源总量及其利用现状,总结有机钾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武汉市畜禽粪便、秸秆及绿肥中有机钾资源年产总量约为115 027 t,其中,畜禽粪便中有机钾总量为60 796 t,占有机钾年产量的52.85%;秸秆中有机钾总量为49 657 t,占有机钾年产量的43.17%,绿肥中有机钾总量为4 574 t,仅占有机钾年产量的3.98%。畜禽粪便48.44%直接施入田中,21.74%喂鱼,14.39%做沼气利用,仅17.28%做有机肥;农作物秸秆有60.68%被农民焚烧或是闲置,仅有13.98%还田。现有利用方式造成有机钾资源的严重浪费,应改变现有利用方式,提高有机钾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在2012年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HiWATER)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卫星的地表温度产品计算观测点的垂直温度差及温度的日较差,并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上温度差与浅层土壤相对湿度(包括土层深度2 cm,4 cm和10 cm的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为检验温度差在区域含水量监测中的效果,利用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对气温进行插值。同时为消除温度的区域性差异,将各温度差进行归一化处理,最后将归一化后的垂直温度差区域分布与土壤相对湿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各温度差中,地表温度和气温计算的垂直温度差与浅层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最好;在时间尺度上,温度差与浅层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随时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各土层深度中,温度差与4 cm的浅层土壤相对湿度相关性更好;在气温插值中,在纬度和海拔高度基础上插值出的气温与实测值之间更为接近;区域尺度上,归一化后的垂直温度差有效地解决了地理位置和下垫面对垂直温度差的影响,可以很好地监测月尺度上土壤湿度的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武陟县属黄河中下游黄河、沁河交汇地带。黄河流域包括沁南地区和黄河、沁河两滩区,滩区面积1.47万hm^2,其中,部分区域地势低洼、易涝易旱,在水位不稳定、大面积荒滩或耕作粗放的夹荒地上,生长有低矮芦苇、茅草、莎草等蝗虫嗜食的植物,有利于飞蝗的繁殖生长,容易酿成蝗灾。因此,每遇大旱年份,要注意防治蝗虫。在我国农业种植历史上,发生过多起因东亚飞蝗的泛滥而引起的蝗灾,如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和天津市等均暴发过大规模的蝗灾。  相似文献   
15.
16.
从武汉市黄陂区长期种植的蔬菜大棚作物根际分离筛选出多株解磷细菌,经过多次筛选纯化获得一株性状稳定的高效解磷细菌P1。根据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P1为根瘤菌属(Ensifer)。研究了不同发酵条件对P1菌株解磷能力的影响,确定了菌株P1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发酵时间7 d、初始pH值8、接种量2%,在该条件下菌株P1溶解磷酸三钙的量为443.11 mg/L。试验还发现菌株P1的溶磷量与培养液的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氨基酸叶面肥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浓度氨基酸叶面肥和不同喷施次数对草莓(Fragaria ananassa)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氨基酸叶面肥分别稀释1 000倍、1 500倍和2 000倍,喷施次数为1次和2次,在草莓果实膨果期喷施,对照为清水。结果表明,氨基酸叶面肥能显著提高草莓的品质和产量,其中稀释1 000倍,喷施次数为2次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可溶性固含物增加了56.37%,糖酸比提高了87.08%,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13.36%,平均单果重增加了23.37%。建议生产上喷施氨基酸叶面肥稀释1 000倍,喷施次数2次。  相似文献   
18.
林分价值的密度效应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同一生长阶段上 ,林分价值随密度增加而上升 ,当密度增加到某一值时达到最高 ,尔后随立木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这种密度对林分价值的效应规律可用二次效应模型表示。以林分价值的密度二次效应模型为基础 ,采用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方法建立林分经营密度模型 ,符合人工林林分生长规律 ,可在林分密度控制和管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杉木人工林林分材种出材率变化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闽北 1 1~ 2 7年生杉木人工林的 36块临时样地和 2 5块固定样地材料 ,研究立地、年龄、保留密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对杉木林分材种出材率变化规律的影响 .研究表明 :影响杉木中小径材成材的主要限制因子是立地 ,其次是保留密度和培育年限 .地位指数大于或等于1 6,保留密度为 1 0 0 0~ 1 40 0株 /hm2 ,年龄为 2 0~ 2 5 a时 ,适于培育中径材  相似文献   
20.
黄河源区近4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取位于黄河源区10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观测资料,运用彭曼—蒙蒂斯公式计算出各站参考作物蒸散量(ET0)。通过数学统计、相关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源区ET0分别作了空间分布、年内变化和年变化等特征分析,结果发现源区ET0空间分布不均匀,呈现西北部大于东南部。年内ET0逐月变化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型;源区ET0的四季分布差异较大,夏季蒸散量最大,冬季最小,春、秋季次之。各季节ET0与气温和日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明显负相关。ET0年际变化为逐年波动式上升趋势,整个源区年平均ET0以6.1 mm·10a-1的气候倾向率逐年增大。40 a间ET0曾出现过两次较为明显的准周期变化,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约为准8 a周期,1990年以后基本表现为准5 a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