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89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41篇
  98篇
综合类   386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177篇
园艺   60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马铃薯田地膜残留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山东省泰安市使用农用地膜栽培马铃薯的典型地区,对栽培马铃薯土壤农用地膜使用及残留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残膜一般集中在表层土壤即0~10cm土层中,3个土层(0-10cm、10—20cm、20-30cm)中的残膜数量依次约占总量的78.0%、16.9%和5.0%;土壤中残膜含量与覆膜年限有关,覆膜年限越久,残留量越高,连续覆膜1、3、5年的马铃薯田地膜残留量分别为4.33、6.21、8.17kg/hm^2;残膜大部分为小块膜,且覆膜年限越长,残膜的破碎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42.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尚荣  陈晓玲  王琦  王景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18-19121
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09》中的数据,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和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从需求收入弹性、区位商、产业贡献率、产业关联度4个方面对青海省主导产业进行了分析评价。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表明青海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偏离;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初加工领域;产业关联度低,轻重工业之间发展失衡。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生态立省"的战略,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重视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前景;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提出青海省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青海省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重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  相似文献   
43.
为减少高产农田硝态氮累积对地下水的潜在污染,在甘肃石羊河流域绿洲灌区设置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留茬方式对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小麦/玉米间作氮素吸收、土壤硝态氮分布、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留茬方式对作物籽粒、秸秆含氮量影响较小。间作比单作显著提高了作物的籽粒吸氮量和氮收获指数;2种作物无论间作或单作,立茬土壤0-20cm硝态氮累积显著高于焚烧和翻还,20-60cm则相反,60cm以下受留茬方式影响差异不显著;土壤硝态氮残留单作小麦翻还比焚烧和立茬处理分别高11.41%和8.13%,单作玉米焚烧比立茬和翻还分别高26.97%和17.02%;植株总吸氮量小麦/玉米间作立茬和翻还分别比焚烧高9.58%和6.10%;硝态氮淋失量小麦/玉米间作平均比单作处理低30.75%,小麦/玉米间作立茬和翻还分别比焚烧处理低28.04%和10.23%。综上所述,小麦/玉米间作立茬硝态氮淋失最少,更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4.
选择城市绿化重要树种圆柏为研究对象,探讨北美圆柏枝叶对小鼠自发活动及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及挥发性物质与环境间的关系。采用旷场分析法,将入组的30只昆明小鼠分成3组: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对应地暴露于210 g和420 g圆柏枝叶中,每天4 h,连续处理6 d,观察小鼠各行为指标,结合医学手段分析小鼠相应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小鼠的中央格运动路程、总路程及中央格运动时间都呈现一定的剂量反应;体质量呈稳定增长趋势;生理指标正常,生化指标有部分超出正常范围。经低浓度枝叶挥发物处理的小鼠兴奋性增强,探究和认知能力增强,且其食欲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引起部分生化指标的异常,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的探索。研究结果为圆柏作为生态保健树用于城市森林人居环境建设绿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
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八腕后期幼虫,在KC1添加浓度100mmol/L海水中,分别处理5,10,15min后,均变态为正常稚海胆,中间试验及生产应用结果表明,经KC1处理,幼虫的附着时间缩短了36h,附着率则分别增加了40.4%,27.75%。  相似文献   
46.
为评价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耐盐品系选育效果,以G4、G5代刺参耐盐选育品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低盐度和高盐度环境下的生长、摄食和消化生理的变化.结果显示,30 d实验期间,G4代和G5代2种规格选育刺参在不同盐度环境中的生长情况相似,在低盐环境中的末体重随着实验盐度的降低而下降,在高盐...  相似文献   
47.
为探究饲料中棕榈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EPA+DHA)对大黄鱼(Larmichthys crocea) [初始体重为(30.51±0.16) g]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EPA富含油、DHA富含油、棕榈酸和卵磷脂为主要脂肪源,分别配制棕榈酸/(EPA+DHA)比例分别为1∶5、1∶1和5∶1的3种等氮(约43%粗蛋白)、等脂(约11%粗脂肪)饲料,并分别命名为P0、P50和P100组,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70 d的摄食生长实验,从肌肉基本指标与分子基因层面探究饲料对大黄鱼抗氧化能力与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P0和P50组大黄鱼肌肉具有显著高的硬度、粘附性、内聚性和咀嚼性(P<0.05)。P0组大黄鱼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P50和P100组(P<0.05);P100组肌肉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P0和P50组(P<0.05)。P100组大黄鱼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2基因(SOD2)和过氧化氢酶基因(CAT)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0和P50组(P<0.05);P0组肌肉核因子E2相关因子基因(Nrf2)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P50组(P<0.05),P100和P0组、P100和P50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SOD1),P0、P50和P100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P50组大黄鱼肌肉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低于P0和P100组(P<0.05),P0、P50和P100组大黄鱼肌肉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棕榈酸含量较高时,大黄鱼肌肉质构特性降低,抗氧化能力没有受到显著影响;在饲料棕榈酸/(EPA+DHA)值发生改变时,大黄鱼肌肉品质的变化与鱼体内氧化应激和抗氧化能力之间的关联仍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48.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矿山废弃地的恢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矿山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生态恢复效果的影响,以城门山铜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对7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植物群落结构、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进行调查分析,并与恢复前的排土场和未破坏的自然样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人工植被恢复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刺槐—苘麻—狗牙根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而苘麻—狗牙根和刺槐—田菁明显低于其他模式。(2)植被恢复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降低重金属含量。与恢复之前相比,土壤速效K、速效N含量分别提高了2.5~7.7倍和3.4~7.9倍,但仍未达到自然水平;刺槐和苘麻对降低重金属Cu含量作用明显,刺槐和田菁能有效修复土壤Pb污染。(3)基于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综合评价得出,刺槐—田菁—苘麻—狗牙根、刺槐—苘麻—田菁和刺槐—狗牙根—苘麻3种模式的生态恢复效果较好,可以为同类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轻度盐碱地玉米专用肥缓效氮不同添加比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山西省晋北区域盐碱耕地玉米生产中存在肥料施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本试验利用已有的山西省晋北区域盐碱地玉米缓释专用肥配方,探索适合该区域玉米生产的缓效氮和速效氮适当配比,并在春玉米生产中验证其肥效。试验设不施氮肥(CK)、100%速效氮、25%缓效氮、33%缓效氮、50%缓效氮、67%缓效氮、75%缓效氮和100%缓效氮8个处理,分别测定各处理玉米产量、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植株吸氮量、氮素转运及利用以及收获后对土壤硝态氮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缓效氮添加比例的增加,玉米各生育时期分析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波动性变化,其中添加33%缓效氮处理为最大波峰处。添加缓效氮33%较100%速效氮处理能够有效增加玉米产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吸氮量,提高玉米对氮素的利用,获得最高产量(14 897.46 kg·hm-2),比100%速效氮处理增产42.23%;同时添加33%缓效氮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优于其他处理,和100%速效氮处理相比,穗长、穗粒数、穗直径和百粒重分别提高55.34%、39.30%、53.57%和52.57%,平均秃尖缩短0.38 cm;玉米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吸氮量最大,分别为26 787.53 kg·hm-2和239.72 kg·hm-2;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及氮肥农学效率均最大,分别为39.79%、66.20 kg·kg-1和47.03 kg·kg-1。添加33%缓效氮处理玉米叶氮转运率和茎氮转运率分别为76.08%和49.39%,氮转移率为67.76%、氮收获指数为77.40%,显著高于100%速效氮处理。添加缓效氮有效改善了各土层土壤硝态氮的积累量,其中缓效氮添加比例为33%处理各土层硝态氮积累量均匀,深层土壤淋溶最小。可见,在山西晋北区域盐碱耕地春玉米生产中,在已有配方中选择添加33%缓效氮能达到玉米增产增效、保护环境的效果,在该地区玉米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0.
张慧清  王琦 《世界农业》1992,(10):50-52
一、集约栽培 集约栽培的人工林生产力较高,这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明显。据Evans的研究,在热带和亚热带,人工林的生产力可为天然林的3—7倍。在英国,用外来树种营造的针叶人工林的生产力为当地树种天然林的2—3倍。法国加斯可尼地区培育的海岸松人工林,在沿海贫脊沙地上通过集约栽培措施。使大面积(116万公顷)林分的生产力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