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研究中西太平洋人工集鱼装置禁渔期措施对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鲣Katsuwonus pelamis产量特征的影响,通过收集2012—2015年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在中西太平洋的渔捞日志数据,对漂流人工集鱼装置(FADs)禁渔期和非禁渔期鲣的产量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2012—2015年鲣产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均超过80%,并没有发生明显波动;鲣渔获产量比例在2015年的非禁渔期出现明显的下降;2012年以后,鲣的平均单船产量和平均网次产量均明显下降,这可能与禁渔期的延长有关;K-S检验结果显示,2012—2015年,禁渔期与非禁渔期鲣的平均单船产量和平均网次产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禁渔期结束后第一个月鲣的平均单船产量和平均网次产量均达到或接近全年最高水平。研究表明,中西太平洋海域FADs禁渔期的实施和延长会对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捕捞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业界需提高针对自由鱼群的捕捞效率,以适应日益严格的养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2.
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影响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2011年9—12月金枪鱼围网渔船调查期间测定的围网沉降深度数据和收集的放网时间、放网速度和括纲松放长度等渔具操作数据,以及流速、流向等渔场环境数据,通过多元回归统计定量分析围网沉降深度与有关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试图寻找影响网具沉降的有效外部因子.结果表明,流向和放网速度对网具沉降深度的影响不明显(P>0.05, df=53),而放网时间、流速及括纲长度对网具沉降深度的影响均显著(P<0.05, df=53),最终得到沉降深度(D)和放网时间(T)、流速(Cs)及扩纲长度(L)的多元回归模型为D=0.069T?144.5Cs2+0.022L+158.主成分分析表明,中国金枪鱼围网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利用有关渔场海况信息对捕捞操作进行有益的改变.在一般操作条件(放网时间为550 s,括纲长度为2000 m)时,模型预测表明:在无风无流的情况下,网具沉降深度平均值为236.78 m,95%置信区间为[211.51,262.04],而遇海流急促的情况(流速为1 kn)时,网具沉降深度平均值为92.27 m,95%置信区间为[60.56,123.97].  相似文献   
23.
海洋食物网拓扑学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BFM)对海洋食物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需求.作者针对食物网动态这一生态系统的核心问题,对其近期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食物网拓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综述.食物网拓扑学通过建立一系列拓扑学指标,定量描述食物网各个成员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以及各个成员对整个食物网的作用.评价渔业对食物网的影响或食物网对外界的响应,开发可持续的捕捞方案,需要建立并运用食物网的动态模型.鱼类生物的重要特点是其捕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由个体大小(体长、体重)决定.而体长结构的渔业种群动力学模型发展已经成熟.因此,建议将食物网拓扑学的动态建模、体长结构的渔业种群生物量模型、鱼类个体大小相关的捕捞过程研究结合起来,作为基于生态系统渔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潜在解决方案.对此,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选择食物网资料采集较为容易、渔业统计资料较为全面的海洋食物网,开展试点研究,从而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EBFM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4.
为了解中西太平洋人工集鱼装置下鲣鱼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根据2013年2月至3月金枪鱼围网采集的鲣鱼样本,对其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N)及碳氮比(C∶N)随叉长的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鲣鱼叉长范围为31.0~65.0 cm,平均值为(44.30±7.85)cm,优势叉长组为40.1~50.0 cm,占总体样本的45.12%。δ13C的平均值为(-15.94±0.59)‰,叉长对δ13C有显著性影响(F=10.92,P0.05),各叉长组的δ13C均值相差较小,说明所有样本的初始饵料来源相似。δ15N的平均值为(17.50±1.81)‰,叉长对δ15N有显著性影响(F=16.72,P0.05),且小型鲣鱼的δ15N明显大于大型同类,说明小型鲣鱼的营养位比大型同类高。C∶N的平均值为(3.06±0.05)‰,叉长对C∶N值均有显著性影响(F=4.21,P0.05),各叉长组C∶N均值随叉长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鲣鱼的营养状况随叉长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5.
声学方法作为现代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方法的重要手段, 在北太平洋渔业资源评估中应用日益广泛。其中, 目标强度对声学调查评估精度影响重大。目前, 已经有许多学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北太平洋一些物种的目标强度进行了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了现有的北太平洋主要渔业资源的目标强度及其测量方法, 将其归纳总结为原位测量(in situ)、非原位测量(ex situ)和模型法, 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并根据调查目标种类、现场调查条件等方面对目标强度测量估算方法的选取提出建议, 以期为北太平洋重要经济鱼类目标强度测定工作提供参考, 为北太平洋重要经济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
基于CART算法的长江口鱼种丰富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是西太平洋最大的河口生态系统和典型的生态群落交错区,预测鱼类生物多样性对评价其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科学指示意义。结合2012―2013年长江口15个站点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利用分类与回归树(CART)算法中的回归树算法,构建了长江口鱼种丰富度预测模型。基于1-SE准则,最优决策树的复杂性参数设置为0.067,结果表明,盐度、溶解氧和季节是影响长江口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此外,使用2014年的观测数据对回归树模型预测的长江口鱼种丰富度予以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相对误差(ARE)和平均绝对误差(AAE)值的统计结果显示,回归树模型在春、夏季的预测效能优于秋、冬季,模型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预测能力,表明利用CART算法对长江口鱼种丰富度进行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7.
热带西太平洋帆蜥鱼胃含物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业观察员于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热带西太平洋(165°45′E~178°00′W,03°02′S~18°34′S)采集的138尾帆蜥鱼(Alepisaurus ferox)样本,对其胃含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帆蜥鱼胃含物中共鉴定出61种(类)生物,分属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多毛类、刺胞动物和海樽类等6大类44科。此外,还观察到了同类相食现象以及塑料垃圾。胃含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71,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7,饵料优势指数(D)为0.12。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结果显示软体动物为帆蜥鱼的主要食物,其IRI为7 573.31,占IRI总和百分比(IRI%)为53.11%。在科一级水平上,褶胸鱼科、帆蜥鱼科、龙骨螺科、翼管螺科、单盘蛸科、爪乌贼科、刺虾科、宽腿鰯科、Eurytheneidae和浮沙蚕科为其优势饵料。  相似文献   
28.
基于网具模型试验的金枪鱼围网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型试验根据田内准则,选择大小尺度比分别为:λ=20∶1,λ¢=1∶1,制作的模型网规格为:网衣长109 m,网高15.6 m,上纲80.9 m,下纲98 m,下纲基本重量为0.663 kg/m,浮力配备25 N/m,模型网和实物网的缩结系数相同。试验结果显示,围网中部下纲沉降深度(D)和时间(t)的关系:D=–0.0014t2+0.276t–0.6476(R2=0.9953);下纲重量对沉降性能有显著影响,而放网速度对沉降性能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两者交互项对沉降深度有显著影响;在0.531~0.663 kg/m的范围内,随下纲重量增加,沉降深度呈大幅度增加趋势,而沉降速度呈递减趋势;在0.663~0.759 kg/m范围内,沉降深度小幅度递减,而沉降速度大幅度提高。当下纲重量为0.663 kg/m时,沉降速度随放网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沉降时间的增加,下纲张力在0~20 s范围内波动较大,之后保持一定的平稳状态。本研究通过对金枪鱼围网模型网制作的分析与探讨,旨在更好地通过模型试验研究金枪鱼围网网具性能。  相似文献   
29.
基于2011—2014年在长江口北支水域进行的底拖网资源调查,通过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物种优势度分析甲壳类的物种多样性,采用等级聚类、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群落更新指数和迁移指数及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甲壳类群落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共捕获甲壳类34种,其中虾类16种,蟹类17种,虾蛄类1种。甲壳类优势种组成年度差异较大,仅葛氏长臂虾和三疣梭子蟹在4个年度均为优势种,其余多为单年度优势种。资源密度组成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其平均生物量和平均个体尾数分别为19.53 kg/h和1297.69个/h。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显示,2011年、2013年及2014年聚为同一组群,而2012年为单组群。群落更新指数和迁移指数及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表明,2012年甲壳类群落结构受扰动较小,因而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0.
金枪鱼围网模型试验结果与海上实测的比较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模型试验是测定渔具作业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模型试验结果是否能客观反映网具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的性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需要进行比较评估。本研究通过多元线性模型标准化下纲沉降速度和沉降深度, 并分析比较了海上实测数据和模型网具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 (1) 标准化后的模型围网平均沉降速度(0.1180.135 m/s)超过实物网平均沉降速度(0.1420.153 m/s)80%以上; (2) 标准化后的实物网平均沉降深度(150.11167.14 m)为模型网的平均沉降深度(266.89275.62 m)57%60%; (3) 在不考虑各层水流流速的情况下, 实物网平均沉降深度拟合值(171.93179.69 m)为模型网平均沉降深度拟合值的64%65%; (4) 相较于其他水层, 130 m水层的流速对于实物网的沉降深度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模型试验是否能够客观反映实物网的沉降性能, 以便为今后金枪鱼围网的沉降性能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