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3篇
水产渔业   173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维生素E及脂肪源对大菱鲆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菱鲆饲料中分别添加鲤鱼鱼油及花生油作脂肪源,每种脂肪中添加两个水平的维生素E(8mg/kg和300mg/kg维生素E醋酸酯),饲养大菱鲆84d,探讨其对大菱鲆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发现,(1)以鲤鱼鱼油为脂肪源的添加高剂量的维生素E能提高大菱鲆血清补体活性,而以花生油为脂肪源的饲料添加高剂量的维生素E不影响大菱鲆血清补体活性;(2)以鲤鱼鱼油和花生油为脂肪源的饲料添加高剂量的维生素E不影响大菱鲆中性粒细胞的吞噬率及白细胞总数;(3)以鲤鱼鱼油为脂肪源的饲料添加高剂量的维生素E能提高大菱鲆的溶茵酶活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影响减弱;(4)饲喂n-3HUFA含量高的饲料,对大菱鲆腹水病的抵抗能力高于n-3HUFA含量低的饲料。  相似文献   
92.
2014年10月,利用 PCR-DGGE 技术分析了标准化养殖池塘中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含物及附着基和底泥中细菌的菌群结构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仿刺参肠含物、附着基、底泥中细菌多样性较高,分别平均获得30.00±1.00、15.33±1.70、21.67±2.62条带,肠含物中细菌种类数显著高于附着基和底泥。聚类分析和戴斯系数表明,不同池塘的仿刺参肠含物样本单独聚为一支,相似性达到0.785,附着基和底泥样品聚为一支,平均相似性达到0.532。不同样品 DGGE 图谱中20条优势条带的切割、克隆、测序,共获得了20条细菌序列,表明肠含物细菌种类以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 sp.)、脱硫杆菌属(Desulfobacterium)、脱硫叠球菌属(Desulfosarcina sp.)、极地杆菌属(Polaribacter)、Algibacter sp.为主,附着基中主要以 Robiginitalea sp.和 Silicibacter sp.为主,底泥样品中主要以假单胞菌属(Proteobacterium)、噬胞菌属(Cytophaga)、Desulfosarcina sp.为主,肠含物中细菌特有种类的分离与鉴定为仿刺参养殖潜在益生菌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3.
养殖大菱鲆黑瘦症的病原菌鉴定及杀菌中草药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患黑痩症的大菱鲆幼体内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株,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大菱鲆致病菌,并经过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组织病理学显示,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肠道及脑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组织破坏。用煎煮法提取11种常用中草药成分,测定该致病菌对中草药的杀菌效果。实验表明,五倍子和白头翁的杀菌效果最好,黄柏、穿心莲次之,当归、党参、杜仲、秦皮、金银花、乳香和没药的杀菌效果最差。以五倍子、白头翁为主要成分的初步治疗试验证明,药浴和口服给药可有效治愈大菱鲆苗期的黑瘦症。  相似文献   
94.
为探讨黄连素对主要海水养殖病原菌的抑菌作用,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黄连素对迟缓爱德华氏菌、哈维氏弧菌等10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并以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为指示菌,研究黄连素在不同温度、存储条件和金属离子影响下的药效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黄连素对10种海水养殖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及杀菌作用,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64~256mg/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为256~1024mg/L。其中,黄连素对大菱鲆弧菌和溶藻弧菌抑菌作用最明显,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64mg/L;对鳗弧菌、大菱鲆弧菌、迟缓爱德华氏菌、溶藻弧菌、鲨鱼弧菌和轮虫弧菌杀菌作用最强,最小杀菌质量浓度为256mg/L。质量浓度为512mg/L的黄连素溶液分别在20、40、60、80、100、121℃处理下作用30min,对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的杀菌率均超过99%,将20、60、100℃处理的黄连素溶液于室温下避光存储35d,对指示菌的杀菌率依然大于99%,显示其良好的药物稳定性。金属离子的影响试验也证实,水环境中的Na+、Mg2+、Ca2+、K^+等离子对黄连素的杀菌效果无显著影响。因此,黄连素适宜作为防治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的临床药物。  相似文献   
95.
用使君子、雷丸、茶籽饼、川楝子、大蒜素、矿物质分散剂组成中草药复方,分别以0、5、6、8、10、15、20和25 mg·L-1的浓度对刺参苗期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进行杀除效果和对刺参苗种的毒性试验,以研究中草药复方对海参苗期玻璃海鞘的杀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该中草药复方,浓度为10~15 mg·L-1时,药浴24 h,既能有效杀灭玻璃海鞘,又对稚参无毒副作用,对养殖水体各指标也基本无影响,是刺参养殖系统中杀灭玻璃海鞘的最适浓度。进一步的生产性应用实践表明,在刺参育苗池中采用“3+7”模式(用药后第3 d倒池、第7 d倒板)施用浓度10~15 mg·L-1的中草药复方,可达到杀除玻璃海鞘的良好效果,且与海参容易分离。在上述药物浓度作用下,刺参苗种伸展、附着和摄食正常,健康状况良好。该中草药复方适合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6.
本研究在前期构建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和QTL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26个与体长、体重、体宽、棘刺总数、抗病力相关的SNP位点,设计出可用于HRM检测的SNP扩增引物13对。在扩大群体中利用HRM小片段法对这13个刺参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候选SNP位点进行分型和多态性检测,并结合扩大群体的相关性状数据进行了QTL位点验证。多态性结果显示,13个位点中有3个单态性位点,其余10个多态性位点中有3个位点为低等位多态性,7个位点为中等位多态性。10个多态性位点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介于0.016(SNP113)~0.332(SNP160)之间,平均值为0.173;各位点的观测杂合度(Ho)介于0.031(SNP113)~0.818(SNP9)之间,平均值为0.433;期望杂合度(H_o)介于0.031(SNP113)~0.834(SNP9)之间,平均值为0.402;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030(SNP113)~0.393(SNP160)之间,平均为0.248,有6个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QTL验证结果表明,SNP40和SNP160位点为与生长(体长、体重、体宽)相关的位点,各位点的优势基因型分别为SNP40(CC)和SNP160(AA);SNP88、SNP112和SNP126这3个位点为与抗病力相关的位点,各位点的优势基因型为SNP88(CC)、SNP112(AA)和SNP126(TT)。基于这5个位点构建生长和抗病二倍型,发现二倍型K_1(CC AA TT)抗病力最强,S_1(CC AA)、S_3(CC AC)在生长方面优势显著,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生产中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7.
养殖大菱鲆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大菱鲆养殖中常见疾病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包括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疾病。系统地描述了这些疾病的流行特征、发病症状、危害程度、感染率及致病原等。同时为各种疾病提供了具体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对大菱鲆养殖生产与疾病防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系国内首次对养殖大菱鲆疾病进行的全面性报道。  相似文献   
98.
为了探究刺参(Apoasichopus japonicus)保苗阶段(7–9月)最佳的附着基更换频率(changing frequency,CF),本实验在夏季保苗期设置5个附着基更换频率组,即CF10、CF20、CF_(30)、CF40和CF_(50)。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并结合传统细菌培养法和16S r DNA细菌鉴定技术对上述不同实验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F20组刺参整池增重和个体增重幅度最大,CF_(30)次之,CF_(50)组由于死亡率高,整池重量为负增长。CF20组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分别为(5.986±0.135)%/d和(95.231±0.265)/%,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F_(30)次之,而CF_(50)组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养殖用水中4NH+-N、2NO--N和COD随着附着基更换频率的降低而升高,并在第50天时分别达到0.53 mg/L、0.28 mg/L、0.18 mg/L。各实验组水体中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随附着基更换频率变化不明显,而附着基上的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随附着基更换频率的降低而升高,CF_(50)组异养细菌总数在第50天时达到1.38×105 cfu/cm2,弧菌数量达到1.5×104 cfu/cm2,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附着基上优势菌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dyticus)、需钠弧菌(V.natriegens)、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其中,溶藻弧菌为刺参条件致病菌,且一直存在于养殖系统中并逐步占据绝对优势。这与CF_(50)组在实验进行到43 d时开始出现化皮,50 d时开始出现死亡现象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附着基长时间未更换,会滋生大量玻璃海鞘、日本毛壶、内刺盘管虫等敌害生物,争夺栖息空间和食物,导致刺参苗种生长减慢。综上,由实验结果显示,在7–9月高温季节每20 d更换一次附着基最佳。考虑到生产成本,附着基更换频率一般为20~30 d为宜。本研究结果为刺参苗种培育工艺的优化及刺参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
养殖大菱鲆的爱德华氏菌病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2004年5月至2005年9月间,先后对潍坊、烟台、威海和青岛等沿海区域养殖的大菱鲆自然发生的6宗爱德华氏菌感染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病原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大菱鲆爱德华氏菌病的致病菌。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病具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感染形式。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可引起大菱鲆肾脏、脾脏、肝脏、肠、鳃、皮肤等器官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显著特点是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使得各器官组织出现巨噬细胞浸润现象。病鱼的组织病理变化以肾脏最为明显,包括巨噬细胞大量增生,多发性局灶坏死伴有渗出性炎症反应以及肉芽肿的产生;肾脏外观则显示异常膨大,正常组织转变为白色脓疡或豆腐渣状。本文属国内首次报道爱德华氏菌感染大菱鲆致病,为该鱼类的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0.
采用传统细菌培养方法,对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早期发育各阶段幼体体内及环境(投入饵料及培育用水)菌群的组成与结构展开研究,对分离的优势细菌进行分子鉴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刺参幼体体内菌群结构与环境菌群结构相关性分析。幼体各发育期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在幼体开口前的各发育时期(性腺、卵、受精卵、原肠胚)均无可培养细菌,在投饵以后,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体内可分离到可培养细菌,幼体发育到稚参以后,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总数急剧增加,并在4月龄时达到108 CFU/g数量级。在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中,弧菌(Vibrio)占比为2.2%~77.3%。对环境菌群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培育用水中细菌含量变化不显著,随着幼体发育期饵料的转变,不同时期饵料中细菌含量差异显著。整个养殖系统中共分离到65株优势细菌,1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的65株优势菌鉴定为14个属43种细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幼体的发育,生物饵料中的细菌对消化道中的菌群结构影响越来越大。本研究结果为解析刺参消化道菌群的形成过程和演替规律以及养殖用益生菌的筛选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