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计数、称重和酶学分析的实验方法研究温度对中国对虾幼体生长发育与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实验表明,温度对中国对虾各期幼体的存活率、变态率和增重量及三种消化酶活力有明显的影响,呈一个峰值变化。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随着幼体发育,温度对存活率的影响逐渐减弱,对增重量影响逐渐增大。还表明温度对其各期幼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与食性有关,各期幼体的三种消化酶活力对环境温度有各自的适应性,适温范围为22-28℃,而且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其适宜温度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2.
总结经验教训 重振我国养虾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虾病在全国范围内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使养虾业陷入困境。但是在与这场虾瘟的斗争中,我国广大虾农和科技工作者经过艰苦的努力和认真的探讨,创造了许多防病的好经验和典型,从这些典型中使我们看到了养虾业的希望,证明了虾病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改进养虾方法,养虾业一定会重振雄风。在此.我想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群众的防病生产经验,谈谈我对预防虾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虾育苗池细菌种群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虾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藻类等。据不少文献报道[1~5],引起对虾发病和死亡的条件致病菌多是正常虾体和养殖环境中的正常菌群成员,在一般情况下不表现出病害。当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高、饵料不适等情况发生时,虾的抗菌作用减弱,这些细菌便侵入虾... 相似文献
4.
对虾育苗期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防病的原理 对虾幼体疾病的来源一是垂直传播,即病原体通过母体的卵子传到子代,如已得到证实的有一种球状病毒、一种短杆状病毒、支原体等;二是母体所带之病原体经排泄物、卵液等排入水中,这些病原体再侵染卵子或幼体,而使幼体发病;三是育苗环境中的病原体,如池壁、育苗工具和育苗用水中的病原体或带病生物所带之病原体,感染卵及幼体,如多种细菌病、真菌病、白斑杆状病毒病等等;四是病原体通过饵料或饵料生物传到幼体,如已查明卤虫就携带立克次小体,多种小甲壳类可携带白斑病病毒,这些生物被幼体或幼虾摄食后会被感染。因此… 相似文献
5.
对虾养殖现状及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对虾养殖业正在经历一个马鞍形的发展过程,自1978年国家水产总局在文登召开的全国鱼虾养殖会议之后,特别是 1980年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突破之后,对虾养殖业在80年代中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至1991年全国养虾面积达220万亩,总产量达21.9万 t,平均亩产对虾99、2 kg。但 1992年于福建漳浦地区暴发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WSSV),至1994年传遍了我国沿海各个角落,使对虾产量下降到6.38万t,亩产量降至28.25kg(主要还是病残虾),直接经济损失35亿。之后,经过全国广大养虾工…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与缢蛏投饵混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4 个50 m × 50 m ×18 m 的陆基围隔中分别放入缢蛏 (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0 ,250 , 375 和500 只( 0 , 10 ,15 和20 只/ m 2) , 壳长为 540 cm ±035 c m , 再放入等量 (6 尾/ m 2) 的中国对虾 ( Penaeus chinensis) , 体长为285 cm ±016 c m 。投饵饲养3 个月结果表明, 缢蛏放养密度为20 只/ m 2 时, 对虾的成活率 (740 % ) 和产量 (4136 kg/h m 2) 最高, 分别比单养对虾的成活率(650 % ) 和产量 (3054 kg/h m 2) 高138 % 和354 % , 氮的绝对利用率提高了53 % 。缢蛏密度为10 只/ m 2 时, 其成活率和产量最高, 为904 % 和316 kg/h m 2 ; 密度为20 只/ m 2 时, 降至 782 % 和92 kg/h m 2。本系统中对虾的生产潜力为124 g/ ( m 2·d) , 缢蛏的极限配养量为1500 kg/h m 2 左右。 相似文献
7.
8.
蛋白质是对虾幼体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关于对虾养成期蛋白质及其它营养素需求量的研究较多,但对其幼体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尚未见详细报道。蛋白质除了作为有机体增长的“构件”和组织修复的原材料外,还是对虾幼体重要的能量来源。育苗生产中,以轮虫为对虾幼体饵料,育苗效果最好。据此可以推测,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饵料较适宜于对虾幼体的存活与生长。本研究利用不同剂型和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饲料饲喂中国对虾的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探讨其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旨在为对虾苗种生产和幼体饲料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收稿日期:1999-01-1…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各期幼体的消化酶活力与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华缄螯蟹幼体发育过程中,五种消化酶活力表现出三种变化模式。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食性转换过程中出现较明显变化,其中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在状幼体期达到最大值;淀粉酶活力在状幼体期达最大值;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极微。氨基酸含量随着幼体发育逐渐增加,在必需氨基酸中以亮氧酸含量最高,色氨酸含量最低;非必需氨基酸中含量最高者为谷氨酸,最低者为胱氨酸。同时单个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A/E)在幼体不同发育阶段略有差异,但基本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防治的新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3年中国大陆大面积发生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以来,科技人员和养虾业者就开始了对该病的防治研究与试验,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渗水养虾、井水养虾、蓄水处理后养虾等不同的养殖方式,加强苗种质量中检测和苗种的选用,加强饲料质量管理、饲料的投喂一以及水质控制、药物的使用等,使中国对虾的养殖产量大幅度提高.走出了对虾养殖的低谷。但对虾疾病仍然是养虾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生产不稳、风险极大。为此,作者根据近几年养虾的实践,结合各地的经验,对对虾疾病防治提出以下新见解和防冶技术:一、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