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刺参龙须菜混合养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系统中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刺参单养组及不同配比的刺参龙须菜混养组,围隔内底层水体中细菌数量均呈增高趋势,细菌数量在2.14×106~4.27×106cells/ml之间。不同刺参龙须菜配比的养殖系统内沉积物中的细菌数量在1.55×108~3.39×108cells/gdw之间,比水体中的细菌数量高两个数量级。DGGE图谱的UPGMA树状结构聚类分析图表明,不同取样时间(6月17日、7月7日)的沉积物细菌组成差异较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刺参龙须菜混养围隔内沉积物的优势细菌主要归属于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δ-pro-teobacteria)和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  相似文献   
12.
海蜇浮游幼体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2条件下,初生碟状体(伞径2~3mm)经过20 d的培养,棒状附着器形成,发育成为幼蜇(15~20 mm).测定分析了人工培养的初生碟状体到幼蜇的摄食量和生长规律(伞径和体重),2~20 mm的海蜇幼体伞径日生长率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2.748 8e0.1018x,体重与伞径的关系式为Y-6×10-5-0.5χ3.5475,摄食量与伞径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43.537χ1.775.  相似文献   
13.
刺参养殖水质的变化特点和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刺参养殖水质变化特点、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刺参养殖水质的调控和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C)和刺参韩国群体(K)进行完全的双列杂交,得到4个交配组合C(♀)×C(♂)、K(♀)×K(♂)、K(♀)×C(♂)和C(♀)×K(♂).各交配组合的子一代刺参在16℃、盐度为31的海水中暂养7d,然后转移到温度或盐度按以下4种方式改变的实验海水中:1)实验海水温度以1℃/h的速率上升;2)刺参被转移到梯度的高温海水(27℃、28℃、29℃、30℃和31℃)中;3)实验海水的盐度以2 psu/h的速率上升或者下降;4)刺参被迅速转移到梯度的高盐度(36、38、40、42和44)或者低盐度(21、19、17、15、13和11)的海水中.统计单个实验中刺参的存活率.结果显示,温度渐升时,C(♀)×C(♂)和C(♀)×K(♂)组的最高存活温度(Survival temperature maximum,STMax)显著高于K(♀)×K(♂)组,C(♀)×C(♂)和C(♀)×K(♂)组刺参存活率为50%时的温度(50% 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50%CTMax)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温度突升时,两杂交组的半数致死高温(Median lethal temperature,LT50)高于韩国自交组,但低于中国自交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盐度渐升时,C(♀)×K(♂)组的半数致死高盐(50% critical salinity maximum,50%CSMax)显著高于韩国自交组(P<0.05).盐度渐降时,K(♀)×C(♂)组的半数致死低盐(50% critical salinity minimum,50%CSMin)显著低于K(♀)×K(♂)组(P<0.05).盐度突降时,K(♀)×C(♂)组的耐受盐度下限(Lower salinity tolerance limit,LSTL)显著低于K(♀)×K(♂)组(P<0.05).研究表明,中韩杂交刺参在温度和盐度耐受性方面有一定的杂种优势,意味着通过杂交育种,刺参的抗逆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5.
于2007年在青岛流清河扇贝养殖区对当年升温培育的栉孔扇贝稚贝进行了海区养成。通过提早分苗比较了分苗组和不分苗组的扇贝生长情况,同时比对了春季升温苗种与自然采苗苗种的生长情况,并拟合出栉孔扇贝湿重与壳长、壳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提早分苗的栉孔扇贝壳长(19.97mm)大于未分苗组(15.69mm,P〈0.05)。春季升温苗种与自然采苗苗种相比在生长上具有优势(P〈0.05),至当年的12月20日,它们的平均壳长分别为26.89mm和13.59mm,次年的9月12日,平均壳长分别为51.45mm和45.45mm。春季升温苗种在夏季高温季节的成活率高于自然采苗的苗种(P〈0.05),分别为84.25%和37.14%。  相似文献   
16.
皱纹盘鲍幼鲍配合饵料的研制与喂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春季用配制的7种饵料,在室内以两个不同条件下,对两种大小规格的幼鲍(壳长7.0~10.0与13.0~16.0毫米)进行了49天与70天的两批喂养试验,并用日本商品饵料与海带作生长对比。所有7种配合饵料对幼鲍的生长效果都远超过了自然饵料——海带,其中有3种较为突出,平均日增长多在100微米以上,而与日本商品饵料效果接近。若以海带的饵料当量值为1.00,对于大个体组的幼鲍,0301的当量为1.78,0302为1.73,0306为1.62,日本饵则为1.68;而小个体组效果低于日本饵。通过保形率试验,在20~24.7℃下连续充气,24小时后0301、0306与8540的保形率分别可达70.4%、71.7%与76.3%;48小时后仍各保持65.8%、64.0%与71.3%。虽经48小时浸泡与气泡冲击仍无碎散现象,其保形率接近日本饵。配合饵料还成功地通过了海上试验,在1985年夏季海上喂养结果,配合饵料同样显示比海带优越。配饵8540在第一阶段(25天)平均日增长高达176、168微米;全阶段(54天)平均日增长8540为154微米,是海带的2.39倍。这一结果不仅加快了鲍生长、缩短了养殖周期,而且弥补了夏秋季缺少海藻饵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7.陆上工厂化养鲍技术要点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工厂化养鲍,南方地区以深水池立体养殖为主,北方地区以单层水槽养殖为主,还有多层水槽养殖的单位。在此主要叙述深水池立体养鲍技术。 (1)养成设施与器材 A.厂房 较为理想的厂房应是半透明的双层保温屋面,屋面下设调光帘,墙体用保温建材,在山墙的高处设可以控制的通风孔。  相似文献   
18.
我国鲍增养殖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1982~1988年由于人工育苗技术的不断改进,为鲍生产提供了可供人工养殖及放流增殖的大规格苗种,掀起了鲍人工养殖的高潮,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我国年产量从1985年的100多吨猛增到1995年的1000多吨,但从1990年至今,无论是在人工育苗还是人工增养殖过程中均出现了大量死亡现象,给生产单位造成了严重损失,挫伤了育苗及养殖单位的积极性,出现了大的滑坡。作者对滑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单因素设计,以初始体重为4.5~4.8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分别配制以鱼粉、马尾藻和酒糟等为主要成分的配合饲料(蛋白含量为14.7%、17.7%、19.1%及21.5%)喂养刺参70d。实验表明,实验刺参的增重率和对配合饲料的消化率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配合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为21.49%时,试验幼参的增重率及蛋白质消化率达到最大。另一组试验对5种含有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氨基酸配合饲料进行了饲喂对比试验,实验进行了40d。结果表明,饲喂富含甘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饲料的刺参增重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1998年于山东省蓬莱市用10只日本盘鲍与300只皱纹盘鲍,在220m^2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4.7mm的杂交鲍苗143.8万只,6500只/m^2,;在580m^2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1.9mm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177.9万只,3100只/m^2。杂交鲍苗的壳和存活率明显大于我国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