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1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1篇
  7篇
综合类   133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11.
利用克里雅河流域于田县气象站1960-2010年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利用RClimDex软件计算了该流域12个极端气温指数,采用10 a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暖昼日数(TX90)、暖夜日数(TN90)、夏日数(SU)和热夜日数(TR)等极端气温暖指数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变幅分别为1.45 d· (10a)-1、1.82 d·(10a)-1、3.07 d· (10a)-1、1.66 d·(10a)-1.其中,夏日数(SU)和暖夜日数(TN90)变化最显著.②在极端气温冷指数中,月最高气温极小值(TXn)和极端最低气温(TNn)上升,冷昼日数(TX10)、冷夜日数(TN10)、结冰日数(ID)和霜冻日数(FD)分别以0.61 d· (10a)-1、0.91 d·(10a)-1、1.1d·(10a)-1和0.9 d· (10a)-1下降.③各极端气温指数变化在1960-1986年与1987-2010年两个时段差异明显.在1987-2010年,极端气温暖指数明显上升,而极端气温冷指数下降趋势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2.
柳兰传粉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曼曼  康健  武晓娜  洪波 《北方园艺》2010,(13):144-146
试验以原产黑龙江省小兴安岭经驯化栽培的野生柳兰为试材,通过室外挂牌标记定株观察、培养基法、联苯胺-过氧化氢法等方法,对其开花习性和传粉昆虫访花行为、花粉活力及柱头可受性等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柳兰花期从6月中旬到8月下旬,单株花序花期约49 d,单株小花数约70~130朵,小花花期一般为2~3 d,花药散粉时,花柱仍未伸长,花药与柱头之间有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同朵花自花授粉机会很低,繁育系统属于异花授粉方式,且需要传粉者。在实验室条件下,柳兰花粉活力不高,开花当天至花2 d柱头可受性逐渐升高后下降。  相似文献   
113.
东壁龙眼是鲤城区主栽的早熟优良鲜食品种,由于受气候、环境和管理水平等影响,经常出现冲梢现象,造成产量下降。我们选择鲤城区玉霞果场东壁龙眼(树龄15年,面积0.67hm^2,土壤为砂壤土,株行距6m×6m),其中约200株采取培育秋梢结果母枝、控制冬梢、  相似文献   
114.
为了利用PCR技术得到甘蓝型油菜A7-FT基因启动子序列,根据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序列,利用启动子在线预测软件预测其功能与结构,根据其预测的顺式元件的分布,从5′端开始缺失的方式获得5个不同片段长度的启动子序列。构建含不同片段长度启动子的GUS基因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拟南芥,得到T_2幼苗,经过GUS染色与脱色,探讨A7-FT基因启动子的功能,为研究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PCR技术从甘蓝型油菜湘油15号基因DNA中获得A7-FT基因启动子序列。利用PLACE和PlantCARE在线工具对该段序列进行预测,发现A7-FT基因启动子除了存在启动子核心元件CAATbox和TATAbox,还有光应答元件、激素应答元件、胚乳表达应答元件、抗逆性应答元件、生理控制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基于预测的顺式作用元件的分布情况,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不同片段长度启动子,与pCAMBIA1303载体构建5′端缺失载体,分别命名为M1、M2、M3、M4、M5。通过农杆菌介导拟南芥,GUS染色与脱色结果显示,在-1 549~-238可能存在一些负调控元件的结合位点,而-238~+1区域是该启动子的核心区段。  相似文献   
115.
藜麦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藜麦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对10个藜麦新品系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茎粗、主茎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分枝数、千粒重)与单株产量进行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与藜麦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偏相关;7个农艺性状可以解释51.60%藜麦单株产量的变异,株高(X2)和茎粗(X3)可以解释48.20%藜麦单株产量的变异,最优回归方程为Y=-102.340+1.040X2+3.257X3;株高和茎粗对藜麦单株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因此,在适宜种植密度基础上,将适当提高株高和茎粗作为云南昆明及周边地区高产藜麦选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6.
洪波  王淼  周轩 《水产科技情报》2020,47(6):332-336
为探究张网捕捞作业对凤鲚幼鱼的损害性,根据2017年5—10月杭州湾北部张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全长分析、幼鱼密度和质量占比等方法,对张网渔获中凤鲚幼鱼的生物学特征及幼鱼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5—10月各月份张网渔获物中均有凤鲚幼鱼出现,6月份凤鲚幼鱼的平均全长达到最大值112.8 mm,8月份最小,仅为64.7 mm;平均体质量则是10月份最大,达4.4 g,8月份最小,仅1.7 g。5月份凤鲚幼鱼质量密度最高,达到493.1 g/kg,8月份最低,仅为70.3 g/kg;凤鲚幼鱼的数量密度则是7月份最高,为225 ind/kg,6月份最低,为63 ind/kg。渔获中凤鲚幼鱼质量占比5月份最高,为49.3%,8月份最低,仅7.0%;9月份渔获中凤鲚幼鱼数量占比最高,为21.0%,6月份最低,仅为5.3%。研究结果表明,5月和7月杭州湾北部张网对凤鲚幼鱼的损害程度最高。为保护凤鲚幼鱼资源,除调整禁渔期以外,建议组织开展张网网目尺寸试验,研究不同网目尺寸对凤鲚幼鱼释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7.
在调查的基础上,将获得的有关杨剑舟蛾成虫、卵、幼虫、蛹4个虫态的大量研究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杨剑舟蛾各虫态及其总体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为进一步研究杨剑舟蛾的生物学特性、预测预报及其防治等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18.
选用6种药剂对感病枣树进行枣疯病防治效果对比试验,还分析了98%盐酸土霉素对不同树龄枣树枣疯病的防效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枣疯病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98%盐酸土霉素+吲哚乙酸效果最好,达64.7%,其次是祛疯灵和98%盐酸土霉素,防效分别为58.3%和57.1%。98%盐酸金霉素+吲哚乙酸、98%盐酸金霉素和盐酸四环素防效较差。98%盐酸土霉素处理对不同树龄枣树的枣疯病防效结果表明,当初始病级一致时,随树龄增加防效降低,且该处理对1~2级枣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3级以上重度发病枣树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9.
从罹病桃蚜虫尸上分离到了一株昆虫病原真菌,命名为JMF-01,本文旨在确定该菌株分类地位并探索其生防潜能。对罹病的桃蚜虫尸进行分离纯化,基于形态学观察和r DNA-ITS、RPB2、IGS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该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浸叶浸虫法研究该菌株不同浓度条件下对桃蚜的致病力并进行温室防效测定。结果表明菌株JMF-01在PDA培养基上5 d后菌落直径58~60 mm,分生孢子镰刀形,3~7隔。菌株JMF-01对桃蚜具有较强致病力,处理桃蚜在7 d后累计校正死亡率和LC50达到85%和9.87×105cfu/mL;孢子悬浮液最高浓度的温室防效在14 d时高于70%。该菌株的r DNA-ITS序列(MW404610)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Gen Bank登录号:JF773657)相似度达100%,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RPB2、IGS序列分别与木贼镰刀菌(GenBank登录号:MK077112,KX583611)的相似度也达到99%以上,聚在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菌株JMF-01经鉴定为桃蚜的病原真菌木贼镰刀菌...  相似文献   
120.
花生作为一种种植历史悠久的农作物,在社会建设的各个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极大的市场需求量,使花生种植的社会经济效益愈加凸显。基于花生种植存在的问题,从选种、选地、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高产技术推广等角度切入,做好花生高产种植的各方面工作,对花生高产量、高质量、健康生长和农民收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