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1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252篇
林业   486篇
农学   272篇
基础科学   404篇
  352篇
综合类   2329篇
农作物   448篇
水产渔业   262篇
畜牧兽医   927篇
园艺   315篇
植物保护   119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282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253篇
  2015年   283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43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9篇
  1964年   13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茶多糖中单糖组成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统一的茶多糖(TPS)制备工艺从不同等级的绿茶及不同茶类样品中制备出TPS,并对分离纯化后的各TPS样品中单糖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茶样的TPS主要由Ara、Gal、Glc 3种单糖组成,这3种单糖在绿茶TPS中摩尔比例近似2:2:1;在乌龙茶TPS中摩尔比例近似2:3:1;在黑茶TPS中摩尔比例近似1:3:2;在红茶TPS中摩尔比例近似3:4:1.绿茶和乌龙茶TPS的糖醛酸含量在17%~23%之间,而黑茶TPS和红茶TPS的糖醛酸含量分别为6.23%和1.95%.  相似文献   
262.
应用RAPD技术,对自然分布于山东半岛莱州湾、小石岛、俚岛、楮岛和汇泉湾的5个大叶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基于研究结果对山东半岛大叶藻种群保护和移植修复提出了建议。实验用10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42条条带,多态条带39条,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2.86%。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大叶藻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较高的遗传分化;AMOVA分析显示5个种群99.68%的变异来源于种群内部,而0.32%的变异来源于种群间;Mantel测试表明5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相关性;遗传多样性最低的是莱州湾种群,应该得到优先保护;遗传多样性较高的是俚岛种群和汇泉湾种群,可以作为山东半岛海草场移植修复的首选种群。  相似文献   
263.
为研制高效的PGPR生物菌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从云南多种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7株PGPR菌株对辣椒生长的影响,筛选出对辣椒促生作用明显的菌株。结果表明:盆栽68d后,接种过7株PGPR菌株的处理,株高、根长、茎粗、地上部鲜重与干重和地下部鲜重与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27.65%~60.29%、33.55%~104.64%、7.41%~18.52%、81.10%~179.92%与61.76%~141.18%和85.71%~285.71%与40.00%~160.00%。7株菌株均能显著促进辣椒幼苗的生长。其中,以A2菌株为最好,与对照相比各项指标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其次为A1、A3~A6;表现最差的是A7,但各项指标仍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64.
舒丰粳1号系舒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双季晚粳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19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安徽省双季晚粳稻区推广种植。该品种优质高产栽培应适时播种,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科学肥水运筹,构建高产群体;预防为主,综合高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265.
通过对保活温度(12、15、17、20、23、25 ℃),虾与水质量比(1∶6、1∶8、1∶10、1∶12、1∶15)和暂养时间(0、12、24、36、48 h) 3个因素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罗氏沼虾低温保活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检测低温保活过程中的水质指标及肌肉、血液、肝脏等虾体组织指标的变化,探究影响罗氏沼虾的保活机理。结果表明:罗氏沼虾的临界温度为9 ℃;单因素试验中,最佳保活温度为20 ℃,最佳虾与水质量比为1∶10,最佳暂养时间为24 h;正交试验中,最优工艺为保活温度20 ℃、虾与水质量比1∶12、暂养时间24 h,保活24 h内存活率可达100%;以正交优化后的最优工艺条件进行罗氏沼虾的低温保活试验,水样中氨氮质量浓度和菌落总数显著上升(P<0.05),但溶解氧质量浓度、pH均仍在适宜罗氏沼虾存活范围内变化,肌肉糖原质量分数、pH和三磷酸腺苷(ATP)质量分数下降,乳酸浓度显著上升(P<0.05),血液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显著上升(P<0.05),肝脏糖原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先降后升,而丙二醛(MDA)含量则先升后降。说明水质指标的变化会影响虾体肌肉、血液及肝脏各组织正常的生理代谢,从而影响其保活时间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266.
优化施肥下长江流域冬小麦产量及肥料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长江流域冬小麦不合理施肥带来的肥料利用率低的现状,探讨冬小麦产量分布特征及施用氮、磷和钾肥料的增产效应,为长江流域冬小麦肥料减施增效和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于2000—2018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的田间试验,以及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通过检索字段或字段组合(冬小麦、冬小麦+产量及冬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等)得到的此期间关于长江流域冬小麦田间试验的论文,共1 732个田间试验。试验处理包括:优化施肥处理,农民习惯施肥,以及在优化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的不施氮肥、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处理,以探究长江流域各省(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冬小麦在优化施肥下的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特征。【结果】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优化施肥处理下的平均产量为6.6 t·hm-2,其中安徽省平均产量水平最高,为7.3 t·hm-2,重庆市最低,为3.6 t·hm-2。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3、0.9和0.6 t·hm-2,但变异范围较大。氮、磷和钾肥平均相对产量分别为0.6、0.8和0.9,氮是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优化施肥处理的氮、磷和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2.6、11.6和7.7 kg·kg-1,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4.0、78.9和73.4 kg·kg-1。与农民习惯施肥措施相比,优化施肥处理平均增产0.5 t·hm-2,增幅为8.8%;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41.1%、121.1%和84.6%;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42.4%、23.5%和25.4%。【结论】优化施肥有效提高了长江流域冬小麦的产量和养分利用率,但各省(市)间存在一定差异且省(市)内变异较大。四川、云南、湖北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具有较低的产量反应,说明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供应,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养分优化管理方案。分析长江流域优化养分管理措施下的小麦产量反应和肥料利用率等参数,可以确定氮为小麦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267.
纳米氧化锌对两种蔬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金属型纳米颗粒对蔬菜种子发芽性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于2017年7月采用种子发芽试验,探究了不同浓度(0、50、100、200、500、700、1 000 mg·L-1)下纳米氧化锌颗粒(ZnO NPs)和硫酸锌(ZnSO4)处理对樱桃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和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种子发芽性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ZnO NPs或ZnSO4处理下两种蔬菜作物的发芽率与对照处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两种蔬菜的生物量则均受到抑制。ZnO NPs及ZnSO4处理对两种蔬菜根长的抑制作用强于芽长。ZnO NPs对两种蔬菜种子根长的抑制率比ZnSO4更大,且抑制率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1 000 mg·L-1时最高,达到98%。而ZnSO4对两种蔬菜芽长的抑制作用强于ZnO NPs。研究表明,尽管ZnO NPs和ZnSO4对两种蔬菜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但二者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两种蔬菜根长和芽长。  相似文献   
268.
【目的】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绵羊示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系,为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治疗与分化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绵羊ROSA26的基因组序列,利用在线工具ZiFiT Targeter Version 4.2设计合成3对引物,利用点突变法,以px330质粒为模板分别进行PCR,DpnⅠ去除质粒DNA后,PCR产物自身环化,酶切测序鉴定,构建以绵羊Rosa26为靶标基因的sgRNA/Cas9载体,构建的质粒含Cas9和向导RNA(single-guide RNA,sgRNA) 表达盒,由U6启动子驱动表达。将上述载体分别利用脂质体转染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sUMSCs),提取其基因组PCR后进行T7E1酶切,琼脂糖电泳分析条带灰度以检测载体编辑活性。根据sgRNA序列在绵羊ROSA26靶位点的上下游设计并合成左、右同源臂扩增引物,提取绵羊全基因组为模板分别进行PCR扩增得到左右同源臂,回收纯化后分别与pMD19-Simple连接,酶切测序鉴定获得左、右同源臂重组质粒。根据PCR引入的酶切位点,将左同源臂质粒和Donor表达载体DC-DON-SH02 ROSA26进行酶切连接,鉴定获得左臂重组打靶载体,使用相同方法将右同源臂质粒连接到左臂打靶载体上,鉴定获得Donor打靶载体,载体携带嘌呤霉素抗性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在生长良好的sUMSCs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嘌呤霉素,观察细胞存活时间,确定最佳抗性筛选浓度和时间。利用脂质体共转sgRNA/Cas9载体和Donor载体到绵羊间充质干细胞,在其ROSA26位点切割DNA双链,在DNA断裂处通过同源重组方式引入报告基因,转染48 h后进行嘌呤霉素抗性筛选,筛选结束后更换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观察绿色荧光的表达并提取阳性细胞基因组,针对ROSA26位点设计上下游两对引物对其进行PCR检测其整合情况。【结果】(1)针对绵羊Rosa26位点设计3对PCR引物,利用点突变法将sgRNA 克隆至px330的BbsⅠ酶切位点上,成功构建sgRNA/Cas9载体px330-sgRNA1/2/3,将其分别转染sUMSCs,T7E1酶切结果表明px330-sgRNA2/3出现脱靶现象,未在靶位点发生编辑,px330-sgRNA1的编辑效率最高,约为20%;(2)基于sgRNA1,PCR法获得打靶载体的左、右同源臂,经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方法先后连接到载体DC-DON-SH02 ROSA26上,经酶切和PCR鉴定,成功获得绵羊ROSA26位点的重组载体sROSA26-HA;(3)筛选得到sUMSCs最佳抗性浓度时间,利用Lipofectamine2000共转染sgRNA/Cas9载体和Donor重组载体到sUMSCs,1.5 μg·mL-1嘌呤霉素筛选15d至对照组细胞全部死亡,获得的阳性克隆并扩大培养。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的绿色荧光,且与对照组相比,阳性细胞克隆的基因组PCR均检测到特异条带,表明sUMSCs的ROSA26位点发生同源重组,GFP基因被成功敲入到基因组中并能正常表达,该细胞可以用于动物疾病模型中追踪sUMSCs的去向和分化方向的研究。【结论】成功利用CRISPR/Cas9系统在sUMSCs内实现外源GFP基因的定点敲入,获得绵羊示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系,为间充质干细胞进一步的临床转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9.
以青鱼、草鱼、鲢、鳙、卿5种淡水鱼为研究对象,研究淡水鱼糜加工中漂洗水温对蛋白质热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⑴5种鱼肉经漂洗后的肌原纤维Ca^2 -ATPase活性及凝胶强度均随漂洗水温上升而降低,并且在水温达15℃时有一加速下降的转折点;⑵鲫蛋白质受漂洗水温影响最小,其余依次为草鱼、青鱼、鲢、鳙。  相似文献   
270.
为探索气候变化感知在适应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以深度访谈数据为基础,基于“感知-适应”分析框架,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和泊松回归模型,分析胶州湾地区居民气候变化适应决策和适应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胶州湾地区绝大多数居民已经感知到气候变化,半数以上居民采取了一定的适应措施,大多数居民对适应措施效果的感到满意。居民采取适应措施介于0-4项,平均为1.07项,适应措施的普及率和多样化仍有提升空间。影响胶州湾地区居民气候变化适应决策与适应选择的主要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性,但“居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不论是对适应决策还是对适应选择的影响都较大,其中又以“对降水变化的感知”和“对气象灾害损失的感知”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