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9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1.
华南地区外来鱼类革胡子鲶的建群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入侵现状及种群现状,对华南地区珠江(西江、北江、东江)、鉴江、潭江和南渡江等主要河流的多个样点进行调查,并对各种群年龄结构、性比和性腺发育期等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华南地区各主要河流均有革胡子鲶分布,各群体均存在二龄以上个体和性成熟个体,样本性比为(♀∶♂)=1∶1.18,在调查中同时发现大量仔、幼鱼,表明革胡子鲶在华南地区各自然水域能够实现正常越冬和自然繁殖,已建立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112.
为了解海南岛河流鱼类种类组成和分布现状,2016-2017年对海南岛代表性河流——南渡江进行了全流域的采样调查。调查过程中共采集到鱼类样本1 249.79 kg,共计17 755尾,包含鱼类物种136种,隶属于13目50科108属。结果表明,南渡江鱼类种类保存相对完整,本次调查鱼类种数占历史总种数的89.48%;在鱼类区系上,以鲈形目52种居首位,占总数的38.2%,其次为鲤形目的 46种和鲇形目的 16种;在种类变化上,新出现27种,其中包括尼罗罗非鱼、云斑尖塘鳢等11种外来鱼类。同时也缺失43种鱼类,鲤形目和鲈形目缺失较为严重,鲤形目由历史的第一大目变为如今的第二大目;在鱼类分布上,以河口的灵山和上游山区的白沙鱼类保护最为完好,种类最多,分别为73种和60种。  相似文献   
113.
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对血鹦鹉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鹦鹉鱼增色饲料中虾青素的最适添加量及着色规律。[方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3‰、5‰、8‰的虾青素和5‰虾青素+20μg/kg的甲基睾酮,投喂7 cm左右的鹦鹉鱼进行增色试验。应用SalmoFanTM(帝斯曼有限公司)比色板测定色度,观察增色过程中血鹦鹉的体色变化。[结果]5‰和8‰虾青素组增色效果好于3‰虾青素组,但5‰和8‰组间差异不显著。5‰虾青素+20μg/kg的甲基睾酮组在试验开始后1周内色度增加速度高于5‰虾青素组,但长期增色效果两组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血鹦鹉色度增加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试验开始后10 d内,色度增加速度较快,而后色度增加的速度趋于平缓,进入平台期。[结论]鱼体解剖结果显示,虾青素主要沉积在血鹦鹉鱼的皮肤上。  相似文献   
114.
根据大口黑鲈IGF-I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克隆IGF-I基因内含子核苷酸序列,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在中国养殖群体和美国野生群体中筛选IGF-I基因内含子上的多态位点.应用RFLP、CRS-RFLP和SSCP技术建立多态位点的检测方法,同时比较分析其中4个多态位点在两个群体中基因频率分布.结果表明:(1)IGF-I基因内含子1、3和4序列长分别为1 317 bp、712 bp和1 941 bp;(2)在3个内含子上共发现7个多态位点,其中在内含子1的208和1070位为G-A突变;内含子3的第40个碱基为一个 "A" 的插入-缺失突变,第307位为C-T突变,683位是G-A突变;内含子4上的696碱基处有一个20 bp的插入-缺失突变,在1 563位为G-A突变,表明大口黑鲈IGF-I基因序列上存在较多的SNPs;(3)内含子1上SNP G1070A的A等位基因能为Hind III限制性内切酶识别,采用RFLP技术分型.根据内含子1上SNP G208A侧翼序列,设计错配引物,使错配碱基和A等位基因共同形成Taq I酶切位点,建立CRS-RFLP检测方法.内含子4上SNP G1563A采用SSCP检测方法,同时对内含子4上的插入-缺失突变进行PAGE电泳分型.试验结果显示,RFLP、CRS-RFLP和SSCP三种SNP检测方法简单易行,适于在水产动物SNP标记研究中推广应用;(4)在中国养殖群体中,只有内含子1上的SNP G1070A具有多态性,其它3个多态位点只在美国野生群体中存在多态,证实中国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5.
养殖篇 一、生物性特性 黄缘盒龟曾经是国内分部极为广泛的龟种,主要分布于安徽,河南,浙江,湖南,湖北,台湾的山区,海拔300米至1000米为主要发现地,因此也俗称山龟。这些地区的冬天有不同的低温期,由于冬季黄缘盒龟大都将自己埋入土内,  相似文献   
116.
为探明二硫代磷酸酯类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特异性毒性机理,以尼罗罗非鱼和土鲮(Cirrhinus molitorella)为试验对象,研究暴露在不同药物质量浓度(0.05、0.1 mg/L)和不同时间下2种鱼的生存状况以及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试验及清水恢复的整个过程中,暴露在0.05、0.1 mg/L药液中的尼罗罗非鱼和鲮的死亡率分别为100%和0;尼罗罗非鱼和鲮的脑及肝脏中的ACh E酶活性呈现出随药物暴露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趋势,但尼罗罗非鱼体内ACh E酶活性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鲮(P<0.05),且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在10 d清水恢复后,暴露在0.05、0.1 mg/L药液中的鲮脑中的ACh E酶活性复原度高达96.25%、79.33%。由此得出,低剂量的二硫代磷酸酯类对尼罗罗非鱼具有高毒性,而对鲮的毒害作用较小,其特异性的毒杀机制可能源于2种鱼体内ACh E酶活性对二硫代磷酸酯类敏感性的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7.
中国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分布于中国领土和领海的鱼类共有2000多种,其中淡水鱼类有800余种。  相似文献   
118.
采用4种不同动、植物性蛋白质及其不同含量的饲料分别喂养4组倒刺鲃鱼苗别。试验结果:植物性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比含量较低的饲料更好促进鱼苗的生长;饲料中含有一定比例动物性蛋白质比不含动物性蛋白质会更好促进鱼苗的生长,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9.
为了探讨血鹦鹉鱼(Vieja synspila♀×Amphilophus citrinellus♂)增色期饲料脂肪水平对其生长、免疫力和吸收虾青素的效果,选取540尾血鹦鹉鱼随机分为6组,投喂虾青素为4‰而脂肪添加水平分别为2.93%(对照组)、5.90%、8.89%、11.91%、14.94%、17.92%的饲料60 d。结果显示:1)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血鹦鹉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饲料脂肪水平为11.91%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体色的红值(a*)、黄值(b*)和组织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体表红值(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在脂肪添加水平为14.94%时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黄值(b*)在11.91%组达到最大值,与14.94%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体色亮度值L值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游离脂肪酸(NEFA)在14.94%组达到最低值,并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总蛋白(TP)在11.91%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胆汁酸(TBA)和血清总胆固醇(TCHO)含量分别在11.91%组和14.94%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在一定虾青素含量的饲料中,适量添加脂肪可提高血鹦鹉鱼的生长性能、有效改善虾青素的吸收效率、增强机体免疫力,过高的脂肪水平则对虾青素吸收无益。综合分析各指标,推荐血鹦鹉鱼着色饲料(4‰虾青素)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11.91%~14.94%。  相似文献   
120.
红姑鱼是洄游性鱼类,具广盐性,可在淡水中存活、生长,一年内可多次成熟产卵。最适宜孵化温度和盐度分别为25℃和30‰。该鱼可存活于2-33℃的水温中,最宜生长水温为18-30℃,在10℃以下水温红姑鱼几乎停止生长。溶氧量降至2.2mg/L以下时,开始死亡。红姑鱼亩产可高达1600公斤,病害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