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比例玉屏风多糖对草鱼肠黏膜形态结构及主要免疫与吸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择750尾平均体重为(74.50±2.50)g的健康草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对照组(Ⅰ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Ⅱ~Ⅴ组)投喂在基础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0.8、1.2、1.6、2.0 g/kg玉屏风多糖的试验饲料。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14天时,Ⅴ组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而绒腺比则显著提高(P0.05)。2)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7天时,Ⅲ和Ⅳ组头肾中白介素-2(IL-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Ⅱ、Ⅲ、Ⅳ和Ⅴ组头肾中干扰素γ(IFN-γ)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Ⅲ、Ⅳ和Ⅴ组肠道中钠葡萄糖转运蛋白1(SG L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14天时,Ⅳ和Ⅴ组头肾中IL-2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Ⅱ、Ⅲ、Ⅳ和Ⅴ组头肾中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Ⅲ、Ⅳ和Ⅴ组肠道中SG LT-1和G LUT-2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4)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21天时,Ⅳ组头肾中IL-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Ⅱ、Ⅲ、Ⅳ和Ⅴ组头肾中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Ⅱ、Ⅲ、Ⅳ和Ⅴ组肠道中SG LT-1和G LUT-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5)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28天时,Ⅳ和Ⅴ组头肾中IL-2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Ⅲ、Ⅳ和Ⅴ组头肾中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Ⅱ、Ⅲ、Ⅳ和Ⅴ组肠道中SGLT-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综上所述,在草鱼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玉屏风多糖能够改善肠黏膜形态结构,促进肠道中SGLT-1和GLUT-2基因的表达,调控头肾中IL-2和IFN-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肠道吸收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节约饲养成本出发,草鱼饲料中玉屏风多糖最适添加量为1.6 g/kg。  相似文献   
12.
罗氏沼虾致病性溶藻弧菌的鉴定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广东省湛江市某养殖场患病的罗氏沼虾幼虾匀浆液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QY170324,通过细菌微量生化鉴定管与16SrDNA序列分析对该株优势菌进行鉴定,并进行药敏特性分析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嗜盐性,兼性厌氧,为革兰氏阴性弧菌,能利用蔗糖、甘露糖,赖氨酸脱羧酶、V-P试验均为阳性,在含3%、6%、8%、10%NaCl胨水中均能生长;根据其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鉴定该菌为溶藻弧菌。通过PCR扩增该菌的16SrDNA基因,经过测序及BLAST比对,菌侏OY170324与溶藻弧菌的同源性高达99%;经人工回归感染试验,该菌有较强的致病力。分离的溶藻弧菌QY170324对庆大霉素、四环素、哌拉西林、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头孢曲松、卡那霉素、新霉素、米诺环素、麦迪霉素、头孢唑林、多黏菌素B中度敏感,对克林霉素、羧苄西林、头孢氨苄耐药。  相似文献   
13.
为查明广东省肇庆市某牛蛙养殖场患病牛蛙的致病原及有效的治疗药品,试验取病蛙的肝脏、肾脏、腹水划线培养,分离得到菌株N1和N2,在纯化后通过细菌生理生化和细菌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 表明:菌株N1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菌株N2为弗氏柠...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监测四川某地区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本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对采自该地区不同区域的8个猪场的70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菌对12种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阿莫西林、红霉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分别为100%、82.86%,敏感性最高的氧氟沙星、头孢唑啉敏感率分别为82.86%、60%,所有菌株耐药性至少3耐,最高达11耐,51.43%呈7耐以上,共39种耐药谱型.由此可见,该地区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耐药程度严重.故筛选有效抗生素,采取必要措施防治此病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超低温的发展历程、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和优势所在,回顾了我国渔业生产中鱼精子的超低温的应用,及未来市场的发展前景。分析了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影响结果的因素,稀释剂、抗冻剂、冻融方法在操作过程中的原理原则和注意事项,以及目前解决超低温过程中产生问题所能采取的方法措施,总结了超低温目前存在的缺陷和未来需要发展的方向,有益于超低温冷冻在渔业领域大面积的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2011年4月,四川资阳某规模化猪场发生一起以产房仔猪呕吐、腹泻、脱水、排黄色稀粪和高发病率为特征的传染病,发病率为90%,死亡率达65%以上,给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继发大肠杆菌感染。根据诊断结果采取了积极的防治措施,取得较好效果,大大减...  相似文献   
17.
在广东广州番禺某牛蛙养殖场发现较为特殊的疾病且传染率和死亡率较高,为查明其致病原,从患病牛蛙(Rana catesbeiana)中抽取其背部的积液和对其他病变部位如肝、脾等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后得到两株优势菌,然后将两株优势菌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进化树构建、革兰氏染色细菌和生理生化实验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显示一株菌株GPY923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另一株菌株GPY924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进行人工感染后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对丁胺卡那、红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呋辛、青霉素和氟苯尼考敏感,对多种药物耐药;海豚链球菌对林可霉素和头孢呋辛耐药,对头孢他啶中度敏感,其余药物均敏感。  相似文献   
18.
从广东佛山某养殖场发病死亡的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肝、脾和肾中分离出2株病原菌(201901141和201901142),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用改进的寇式法计算半数致死剂量(LD50),运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加州鲈源普通变形杆菌病原,探明该菌药物敏感性和防治方法。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分离得到的2菌株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对健康加州鲈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5.13×105CFU/g和6.46×105CFU/g。2株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都与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一致,其16S r RNA基因序列与普通变形杆菌同源性最高,综合判定病原菌为普通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株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四环素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羧苄西林等中度敏感;对头孢呋辛、苯唑西林等不敏感。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普通变形杆菌引发的加州鲈疾病。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类志贺邻单胞菌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55株类志贺邻单胞菌进行耐药性鉴定,同时采用PCR方法对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55株类志贺邻单胞菌对30种抗生素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克林霉素(98.2%)、万古霉素(98.2%)、氨苄西林(90.9%)、麦迪霉素(89.1%)、羧苄西林(89.1%)、苯唑西林(87.3%)的耐药性较高。TEM、gyrB和tetR基因PCR检出率分别为18.2%、67.3%和36.4%,其中39株致病菌至少含有1个耐药基因。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所得的全部类志贺邻单胞菌均多重耐药,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但非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20.
遥感与物联网耦合技术在土地生物资源动态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区是包含了土地自然资源、野生和畜牧生物以及人类社会的复杂系统,本研究以牲畜和草地资源关系为模式场景,通过哨兵2号(Sentinel-2)卫星影像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分析生物质覆盖率,通过穿戴式智能终端获得牦牛的位置和行为信息,并利用最小凸多边形法(minimum convex polygon,MCP)和整体动态加速度(overall dynamic body acceleration,ODBA)计算得到牲畜行为信息和活动量状态.结果表明:1)秋季NDVI呈显著减小趋势,冬季NDVI不再发生变化,其中2019年9月NDVI平均值达到最大值,为0.65,之后急剧减小;2)牧场围栏对于试验生物的活动能力和采食需求是有限边界,带犊牦牛和不带犊牦牛之间的家域面积无明显区别;3)在影响家域范围的因素中,人为因素基于其主观特性,影响力远大于其他因素,而物理隔离因素大于季节因素和其他环境因素;4)牦牛在2020年2月的家域面积最小,由于入冬后采食资源有限,牧场多辅以谷物饲喂,并利用附加围栏控制牦牛活动范围,避免其过多消耗能量.5)人为干预和采食资源减少的驱使下,试验生物趋向于保守的能量消耗策略,同时不带犊的生物由于负担较轻,活动量及能量消耗较小,在恶劣环境下具备更好的生存机会.本研究为实现数据采集、数据耦合和分析决策系统提供全新分析思路与方法,后续研究中将现有试验流程方法嵌入相对无限空间、低干扰试验环境,完成数据采集-耦合分析-反向决策干预验证的反馈闭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