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2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08年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8月针对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相关性、超标倍数和超标率等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特征和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期间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为63.2 mg/kg、Zn为261.0 mg/kg、Pb为96.7 mg/kg、Cd为6.7 mg/kg、Cr为167.4 mg/kg。同一口门5种重金属相关极显著(P<0.01);每种重金属含量在各口门间相关极显著,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同源性。珠江口水域重金含量表现出整体的超标现象,超标率均不低于87.5%,Cd超标倍数最大。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显示,重金属污染处重度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显示,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处于较严重水平;Cd对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22.
珠江三角洲地区精养淡水鱼塘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于养殖前期(5月)、中期(9月)和后期(12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和乌鳢(Channa argus)4个品种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功能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样池塘浮游植物丰度、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密度均值达1.32×10~8 cell/L,最大值为3.00×10~8 cell/L,生物量均值为168.17 mg/L,最大值为345.41 mg/L;共鉴定到196种(含变种变型)藻类,分属于绿藻(91种)、裸藻(40种)、硅藻(27种)、蓝藻(23种)、甲藻(7种)、隐藻(4种)、黄藻(3种)、金藻(1种)等8大藻门;采样池塘藻类可划分出A、B、C、D、F、G、G_2、H1、J、K、L_1、L_M、L_0、M、MP、N、P、S1、S2、T、T_D、W1、W2、W_S、X1、X2、X_(Ph)、Y等28个功能群;频率分析发现C、F、J、MP、N、P、W1、X2、Y、K、L0、M、W2等主要优势功能群在精养池塘中出现频率高,生物量比重大,说明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稳定,整个养殖过程水体的生态功能比较单一;对环境因子与主要优势功能群进行冗余分析(RDA),得到池塘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状况的首要影响因素是有机质含量(COD_(Mn)),其次为营养物质含量水平(TP和N:P),最后为水体物理环境,包括透明度(SD)、pH、溶解氧(DO)、总可溶性固体(TDS)和水温(WT)。研究发现,池塘水体浮游植物功能群数养殖中期多于前期和末期,并在养殖中期水体交换量大的大口黑鲈和云斑尖塘鳢池塘较为突出,表明在高密度精养池塘中,进行充足的水体交换是高温时期防控水质恶化的重要措施。基于传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方法,判定池塘水质状况为洁净,但以浮游植物功能群生境特征判定水体污染严重,且与水体理化环境测定结果和现场水体表观相符,说明功能群比多样性指数能更好地反应池塘水质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23.
根据2003~2005年春、秋季对珠江八大门口水域的采样分析结果,研究了珠江八大门口水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的变化及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水体中无机氮的形态主要以硝酸态氮(NO3--N)为主;无机氮平均含量范围为1·986~5·070mg·L-1;虎门、鸡啼门无机氮含量相对于其他门口偏高,横门、磨刀门则相对偏低。活性磷酸盐含量较低,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该水域富营养化比较严重,属于N超标富营养化型。  相似文献   
24.
2008年6月对蕉岭石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水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结果发现浮游植物(包括变种、变型)5门30属63种。其中,绿藻18属43种,占总种数的68.25%;硅藻5属10种,占总种数的15.87%;蓝藻4属6种;甲藻2属3种;隐藻1种。绝对优势种为扎卡四棘藻(Attheya zachariasi),隐藻(Cryptomonas sp.)、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和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的优势程度次之。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指数水平来看,该保护区的水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属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25.
2006年珠江入海口营养现状调查及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对珠江口水质营养盐进行了3次调查,设8个监测点,据此分析水域营养现状与污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珠江口氮营养盐含量占很高比例,N∶P比达41.9∶1,其中超过国家海水水质4类标准包括无机氮100%超标准,无机磷20%,化学需氧量5%,珠江口溶解氧饱和度在56.2%~94.4%之间。此次调查应用营养指数法(EI)和有机污染指数(A)评价法进行分析,EI值结果显示珠江口水域各监测点均大于1已处于富营养化水平,A值结果也全部大于4显示水域已受到重污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26.
为了解珠江河口水体中As的分布,2006年在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8大出海口进行水体监测.结果表明:八大口门水体中As含量均没超过地表水一类水质标准,As平均含量为0.0018 mg/L,最大值为0.0059 mg/L,最小值为0.0002 mg/L.从珠江河口空间动态看,As平均含量:虎门>蕉门>横门>磨刀门=洪奇沥门>虎跳门>鸡啼门>崖门;从季节上看:5月>8月>2月>11月,丰水期大于枯水期.单因子评价指数法结果表明.珠江河口污染指数均小于1.As在珠江口对污染贡献较少.  相似文献   
27.
珠江口浮游动物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珠江口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于2006年至2007年间,对珠江河口区丰水期(8月份)、平水期(11月份)、枯水期(2月份)的浮游动物进行采样分析。共采集浮游动物94种,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共鉴定出49种,其中桡足类35种,枝角类14种;其次轮虫类有28种;原生动物6种;被囊动物和糠虾类各2种;多毛类、螺类、水母类和异足类各1种;还有3种未知种类。还发现浮游幼虫10类。珠江口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有河口半咸水种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和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tyciflorus)、镰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falcat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以及枝角类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这些优势种多为耐污种类,表明珠江口的水质已受到污染。依据珠江口不同水文期采样调查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在2007年2月枯水期最低,2006年11月平水期最高。[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260-268]  相似文献   
28.
鳜鱼养殖池塘水体叶绿素a与16项水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广东省新会与南海16口鳜鱼(Sinipercachuatsi)养殖池塘水体叶绿素a、水温、pH值、溶解氧、总铵氮、磷酸盐、亚硝酸盐等17项水生态因子的水平变化进行测定,取62次测定数据,讨论P10~P90百分位数区间各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求出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建立叶绿素a(y-因变量)与其他16项水生态因子(xi-自变量)间的3种数学模型:Y=f(x1,x2,……x16),Y=f(x1,x12,x2,x22,……x16,x162),Y=f(x1,x12,x13,x2,x22,x23……x16,x162,x163)。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68.9%、82.7%和90.1%。结果表明,叶绿素a与其他16项水生态因子间存在曲线函数关系。它们与叶绿素a(y)相互影响,从大到小顺序依次是:第一类为COD、钙和细菌总数;第二类为亚硝酸盐、溶解氧、浊度和pH值;第三类为Mg、磷酸盐、CO2、温度和总碱度;第四类为铵氮、硝酸盐、总硬度和非离子氨。本研究推出养殖池塘水体叶绿素a与其他各水生态因子的关系模型,旨为对探讨水生态因子的调控途径、寻求最佳养殖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9.
珠江口水域鱼虾类重金属残留的调查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 2 0 0 0年 5~ 6月、10~ 11月对珠江口区 4个入海口 (虎门、蕉门、横门和磨刀门 )进行取样调查 ,10个采样点共采得鱼虾类样品 2 4种 ,分属 2 1科。进行Cu、Zn、Pb、Cd、Ni、As、Cr的肌肉残留分析 ,并与 1986年和 1999年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2 0 0 0年珠江口生物体主要残留物为As、Cd、Pb ,其污染负荷比分别为 36 .8%、2 5 .6 %和 19.8% ;Cu和Cd检出率最高 ,皆为 10 0 % ;As、Cd超标率最高 ,分别为 2 3.2 %和 16 .9%。方差分析显示 ,丰水期 (5~ 6月 )与枯水期 (10~ 11月 )Zn、As、Cr、Ni的平均残留量差异显著 ;对于不同生活水层和不同食性的鱼类 ,Cu的平均残留量差异极显著 ,呈底层 >中下层 >中上层 ,而其他 6种元素无显著差异。鱼、虾肌肉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均值为 0 .4 3,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30.
于2012年5月-12月对珠三角地区主养笋壳鱼(Oxyeleotris marmoratus)、草鱼(Grass carp)、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四个品种的池塘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将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在整个调查期间,主养笋壳鱼、草鱼、大口黑鲈和乌鱧池塘的生物量分布无明显变化规律,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4.718 mg/L、3.693 mg/L、2.579 mg/L及20.932 mg/L。四种池塘小型浮游动物(原生动物和轮虫类)的生物量占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比例很高,枝角类和桡足类对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贡献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发现,主养笋壳鱼池塘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有pH、水温、透明度和总固体含量。主养草鱼池塘水温、透明度和总固体含量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主养大口黑鲈池塘中溶解氧含量极大地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主养乌鱧池塘pH、水温和亚硝酸盐含量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影响显著。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池塘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值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