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2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03-2006年在西江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主要产卵场-封开青皮塘渔场和郁南罗旁渔场的6个点,进行了4次水质监测,据此分析水域营养现状与污染情况。结果表明,青皮塘和罗旁渔场水域溶解氧充足,化学需氧量较低,受到耗氧有机物的污染较小,无机磷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相似文献   
12.
2003-2006年在西江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主要产卵场-封开青皮塘渔场和郁南罗旁渔场的6个点,进行了4次水质监测,据此分析水域营养现状与污染情况。结果表明,青皮塘和罗旁渔场水域溶解氧充足,化学需氧量较低,受到耗氧有机物的污染较小,无机磷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两产卵场无机氮(DIN)含量均较高,近4年单因子指数均大于1,水域DIN浓度均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部份监测点超过Ⅴ类,两产卵场主要受氮污染。采用营养指数法及有机污染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两产卵场的水质均达到了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河网桡足类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典型河网水域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于2012年3月、5月、8月和12月对该水域进行4个季度的采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及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桡足类9科24属31种,以及桡足幼体和无节幼体。结果显示,该水域桡足类优势种的季节演替及空间变化明显,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和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等种类为常见种。桡足类及无节幼体的现存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水期现存量大于枯水期;桡足类现存量的平面分布较为均匀,无节幼体的现存量基本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降低的趋势。总体看来,丰水期桡足类的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高于枯水期,空间分布格局基本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降低的趋势。PCA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桡足类群落结构与水温、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以及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和p H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2007—2008年在珠江八个入海口进行4个季节的生态调查数据,探讨了珠江八个入海口水域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等指标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季节数量变动及对浮游桡足类总数量的影响,并将本研究水域与珠江口外海水控制区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做了比较。结果显示:周年共鉴定38种浮游桡足类,隶属3目10科23属。其中春季25种,夏季28种,秋季23种,冬季21种。优势种主要有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等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四季平均丰度的变化趋势为春季(79.06 ind./L)>夏季(56.11 ind./L)>秋季(17.52 ind./L)>冬季(14.62 ind./L)。珠江口夏季浮游桡足类出现的种类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为四季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高锰酸盐指数对浮游桡足类分布的影响极为显著,夏、秋季对浮游桡足类的分布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分别为溶解氧和硅酸盐。  相似文献   
15.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以2000年采得的珠江河口新鲜河鱼和河虾的肉为调查对象,测定其肉内重金属(砷、总铬、铜、锌、铅、镉、镍)残留量。调查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在鱼、虾肉中富集能力有所有不同,在不同食性的鱼类中不同重金属的残留量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珠三角河网水域是珠江之水流入南海的必经之地,对2012年该水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383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和绿藻是最主要类群,其次是裸藻和蓝藻。颗粒直链藻原变种是调查水域的本底物种,也是最优势种;而变异直链藻和网球藻分别是枯水季节和丰水季节的指示物种。从季节变动看,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呈现枯水季节高、丰水季节低的特征,主要与径流导致的稀释作用和透明度升高引发的沉降损失有关。从空间分布看,总生物量呈现自西南向东北升高的趋势,主要与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关,而且空间分布格局无季节差异。从不同类群的相对组成上看,硅藻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绿藻和裸藻次之,这与20世纪80年度初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硅藻在枯水季节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在丰水季节由于绿藻和裸藻优势的明显增大,导致硅藻的优势下降,这与流域中一些死水区域如水库、浅滩中的蓝绿藻和裸藻在丰水期涌入干流有关,PCA分析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外,不同站位在相对组成上的季节变动还受盐度的影响。综上,物理因子包括与径流相关的稀释作用和与透明度相关的沉降损失不仅影响总生物量的季节变动,也影响不同类群的相对组成;而化学因素如营养盐含量是决定总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与河口潮汐作用相关的盐度变化对类群相对组成的空间分布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于2010年7~9月对珠江水产研究所内养殖池塘的水质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池塘夏季氮的昼夜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氨氮(NH(4)(+)-N )、无机氮(DIN)、总氮(TN)均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水体NH(4)(+)-N与DIN浓度在14:00~18:00时段处于一天中的最低值,而在20:00后浓度逐步上升.3个池塘中,NH(4)(+)-N是DIN的主要形式.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单养罗非鱼的池塘水中NH(4)(+)-N和DIN浓度值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混养鱼类池塘.TN浓度平均值在1.473~1.907 mg/L之间,其中DIN含量在TN中所占的比例不高.相关分析表明:水体NH(4)(+)-N、DIN含量较高的池塘,NH(4)(+)-N、DIN含量均与DO、pH、水温(T)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呈显著正相关.TN含量与DO、pH、T等环境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三种菊酯类农药对剑尾鱼、罗非鱼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中,对病虫害的防治经常使用农药.有的农作物与养殖水体临近,在使用农药时,常会渗入养殖水体,造成水体污染,从而引起鱼类急性中毒死亡.而在所使用的农药中,菊酯类是经常使用的农药,为了探讨剑尾鱼和罗非鱼对三种常用菊酯类药物的敏感性以及两种鱼对其的敏感性的差异,特进行了本实验.  相似文献   
20.
北江清远段水产品中铅含量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北江水产品中铅含量情况,在北江清远地区河段设英德沙口、英德连江口、清新县飞来峡大坝和清城石角镇4个监测河段,对渔获样品进行铅含量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监测点铅平均含量依次为英德沙口>英德连江口>清新县飞来峡大坝>清城石角镇;三类水产品中铅平均含量以贝类最高,达4.21 mg/kg;按鱼类不同食性来分析,肉食性鱼类铅残留指数最高,为1.42;按鱼类不同生活水层来分析中下层鱼类铅残留指数最高,为1.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