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篇
  5篇
综合类   42篇
水产渔业   1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为了改善高位池对虾养殖水质,降低养殖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对自主研发的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调控对虾养殖水质的效果进行研究,设计了3个不同循环量(20m·3h-1,T1)、(40m3·h-1,T2)、(60m3·h-1,T3)水处理系统进行高位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量的循环水系统均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NH4+和NO2-,T1、T2、T3对NH4+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46%、56%、57%;对NO2-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38%、34%、54%;各处理组对NO3-均没有明显的消除作用。T1、T2对PO34-无消除效果,T3对PO34-的相对消除率为36%。T1对COD无消除效果,T2、T3对COD的相对消除率为9%、15%。综合比较可知,60m·3h-1循环水处理系统对改善水质效果最好,40m3·h-1次之,20m3·h-1最差。  相似文献   
142.
不同因素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和总脂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牟氏角毛藻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材料的可行性,以牟氏角毛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C/N和CO2/空气2个因素5个水平对海洋产能微藻的生长以及总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N=2、CO2/空气=1/15时.牟氏角毛藻的相对生长率最高,为1.98/d;C/N=3、CO2/空气=1/25时,平均生长率最低,为1.35/d;C/N...  相似文献   
143.
大亚湾海洋牧场低碳渔业生产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基于人工鱼礁为构建主体的大亚湾海洋牧场为研究实例,以2007年4月和2009年5月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海洋牧场在资源养护和提高海域碳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型海洋牧场建设提高了海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以及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渔业资源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的数量增加。根据海域叶绿素浓度的提高进行计算,海洋牧场建设使海域碳汇增加了937.40kgC,相当于3.44tCO2。如果同时考虑通过渔业生物收获从海域中移出碳而增加的海域碳汇能力,则其起到的海域碳增汇能力将更高。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海洋牧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渔业生产模式,有利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也是生物碳汇扩增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44.
分析了广东省南澎列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调查采获的大型底栖生物标本共46科64种,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三者占了总种类数的86%。大型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02.08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201.67个/m2。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栖息密度以多毛类居首位。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布范围在2.58~3.41,平均为2.99,属较高水平;均匀度(J)为0.86~0.96,平均为0.93。  相似文献   
145.
大亚湾春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3月在大亚湾5个典型站位采用现场稀释法,研究了大亚湾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g)和浮游植物的生长率(μ)。结果显示:3月份大亚湾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16~1.14 d~(-1),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33~1.74 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47%~258%,对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70%~330%。表明大亚湾作为典型的亚热带海湾,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与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均较高,各站位之间的差异表明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受到海流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与其它海湾相比,春季大亚湾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6.
在室内半静水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μg·L-1、5μg·L-1、10μg·L-1、50μg·L-1和100μg·L-1)的0。柴油水溶液(WSF)胁迫15d和清洁海水恢复7d中翡翠贻贝(Pernaviridis)外套膜与内脏团组织中CYP4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变化。2-△△Ct法分析结果表明,CYPd基因在翡翠贻贝外套膜和内脏团中均有表达,WSF胁迫对其表达水平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且表达水平具有组织差异性;内脏团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外套膜,两组织CYP4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随着WSF胁迫时间的延长,整体呈现出先诱导后抑制再诱导的波动变化趋势,其中50μg·L-1浓度组表现最为显著(P〈0.01)。WSF胁迫解除后外套膜与内脏团CYP4基因相对表达水平迅速下降,部分浓度组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47.
为了降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胁迫,探讨养殖密度与能量转换效率的关系,2004年6~7月在室内水族箱条件下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在不同密度下的能量转换效率。试验初始幼虾规格为5·0~6·0cm,体重2·75~3·20g·尾-1。实验设3个密度梯度组,分别为50、150和400尾·m-3,实验水体0·10m3,投饵率4%~7%,养殖时间3周。结果表明,试验密度为50尾·m-3时,能量转换效率为19·31%±1·01%;150尾·m-3时为22·56%±2·69%;400尾·m-3时为15·31%±2·49%。显然,养殖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能量转换效率产生明显影响,3组密度试验显示,以150尾·m-3密度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8.
2005年12月11~13日,在大亚湾海域湾口设点进行浮游植物的限制性元素研究,采用现场单营养和多营养加富实验方法获得了浮游植物对添加元素的响应情况。在单营养加富实验中,铁(Fe)组增值最大,其次是氮(N)组,分别为1·1562和0·9581μg·L-1。多营养加富实验中,无Fe组和无磷(P)组在实验的第3天达到了最高值,分别为1·16151和0·8778μg·L-1。差异显著性评估结果显示,大亚湾湾口海域N和Fe元素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分析认为,Fe是作为一种刺激因子在实验中起作用。N元素限制的形成,是由优势种硅藻对N元素的需求高和N限制的外海水对湾口区的影响显著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49.
鱼类标志放流过程中,关键细节缺失参考依据易导致标志鱼因标志操作不规范而死亡(或导致标志脱落),从而影响基于标志群体抽样的增殖效果评估、放流群体时空格局等后续研究的准确性。本研究以南海重要增殖放流鱼类黄鳍棘鲷为对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了标志过程中关键操作(标志前麻醉与否、标志部位、植入角度)的生长率、存活率、标志保留率的差异。40 d的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标志操作对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麻醉与否对实验鱼的存活率影响极显著。标志部位、植入角度对标志保留率影响显著。优选出的最佳标志操作组合为麻醉,将T型标志以45°植入背鳍基前部肌肉(存活率95.56%、标志保留率98.89%)。综合以往资料,本研究提出了黄鳍棘鲷[体长(10.05±0.39)cm]T型标志操作规范建议,为今后科学开展标志放流提供参考依据:①标志前暂养,将待标志鱼放入培育池内暂养3 d或以上,标志前24 h停食;②材料消毒,将T型标志和标志枪针头用75%酒精浸泡消毒5 min;③麻醉,用30 mg/L丁香酚溶液(或MS-222麻醉剂)麻醉至鱼体腹部向上翻转时,迅速进行标志;④标志,用标志枪针头拨去标志部位的1个鳞片,然后针头与鱼体呈45°将T型标志植入背鳍基前部肌肉;⑤鱼体消毒,将标志鱼放入含有5%聚维酮碘(或高锰酸钾)的海水溶液中药浴消毒30 min;⑥标志后暂养,消毒后的标志鱼人工暂养7 d后可放流。  相似文献   
150.
李纯厚  齐占会 《水产学报》2023,47(11):119311-119311
我国是渔业大国,2022年水产品产量达6 800多万t,其中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0%。渔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尤其是优质蛋白质供给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渔业生产活动对养殖水域和毗连自然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备受关注。渔业生态环境学科主要研究渔业活动对自然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渔业生产以及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受损渔业水域生态修复与生境恢复等基础科学和产业技术问题。本文概括性总结了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近十年来各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对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推动中国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