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0篇
  6篇
综合类   26篇
水产渔业   19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即食半干虾仁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试验原料,探索半干即食虾仁的加工技术。对蒸煮时间及顺序、调味配方、干制方式及杀菌条件等制作工艺关键步骤进行了研究,制作出风味浓郁、口感良好的半干即食虾仁。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先蒸煮后调味,蒸煮时间为5min,通过正交试验筛选调味配方为1L水需加盐50.0g、糖50.0g、柠檬酸2.0g、味精5.0g,二段干燥,先后于50℃和60cC各烘干1h,80~85℃杀菌处理30rain,此条件下可以较好地保持产品的品质和风味。该研究为对虾的开发利用及提高产品附加值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2.
春夏季养殖罗非鱼体内食源性致病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罗非鱼食源性致病菌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2008年2~7月广东省不同区域罗非鱼养殖场为调查对象,定期采样分析罗非鱼体内及养殖环境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情况。[结果]春季罗非鱼养殖环境中共鉴定出8种致病菌,鱼体内共鉴定出6种致病菌;夏季罗非鱼养殖环境中共鉴定出13种致病菌,鱼体内共鉴定出12种致病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是养殖罗非鱼体内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夏季食源性致病菌的种类与数量多于春季。[结论]罗非鱼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与养殖区域、水温及溶氧量等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3.
河豚毒素为一类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神经性毒素,毒性极强,可通过阻碍钠离子通道而抑制神经传导,使神经麻痹而导致死亡,成为威胁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风险隐患之一,受到国际社会重点关注而被严格管控。同时,河豚毒素具有镇静、镇痛和麻醉等药理作用,在临床医疗方面应用前景广泛。河豚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免疫法和仪器分析法等3大类。但由于缺乏高获得率、高分离度的纯化工艺和制备技术,难以大批量生产高纯度的河豚毒素,成为临床应用和安全管控的难点。文章概述了河豚毒素检测和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4.
[目的]优化鲍鱼内脏多糖酶解工艺条件,为鲍鱼内脏多糖的提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杂交鲍内脏为原料、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从6种蛋白酶中筛选出提取鲍鱼内脏多糖的适宜酶制剂,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多糖提取率影响较大的蛋白酶作用条件进行优化,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其最适作用条件.[结果]胰蛋白酶是提取鲍鱼内脏多糖的适宜酶制剂;各因素对鲍鱼内脏多糖提取率的影响排序为料液比>pH>加酶量,料液比与pH的交互作用对多糖提取率影响显著(P<0.05),而料液比与加酶量、pH与加酶量的交互作用对多糖提取率影响不显著(P>0.05).胰蛋白酶提取鲍鱼内脏多糖的最适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9(g/mL)、pH 8.6、加酶量2.1%、酶解时间2 h、酶解温度37℃,在此条件下,鲍鱼内脏多糖提取率为6.97%,与预测值(6.99%)接近.[结论]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的胰蛋白酶酶解工艺可有效提取鲍鱼内脏多糖,建立的回归模型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  相似文献   
85.
目前,由于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海上倾废的不当排放,导致海水污染严重,并且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措施还不完善,使对虾的质量安全不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虾的出口贸易和市场消费,成为渔业发展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提  相似文献   
86.
为探明鱼露在不同发酵时间点挥发性物质的差异以及脂肪酸对传统鱼露的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鱼露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在5个不同发酵时间点的鱼露样品中共检测出7大类56种挥发性化合物,并用内标法对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定量。以OVA值为依据,从56种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出12种对鱼露风味轮廓贡献显著的主体呈香化合物如3-甲硫基丙醛等。鱼露的主体特征风味可描述为蘑菇香味、土豆香味、麦芽香味、香草味、水果香味和鱼腥味。鱼露中的脂肪酸主要分布范围为C15~C26,不饱和脂肪酸(UFA)相对含量高达67.23%。在鱼露发酵过程中,风味相关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变化较为显著,与主体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证明不饱和脂肪酸是鱼露发酵过程中产生特征风味的重要前体物质。  相似文献   
87.
文章以凝胶特性、肌原纤维蛋白化学键以及脂质、磷脂含量等为指标,研究了5种淡水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鲮(Cirrhinus molitorella)、鲢(Hy-pophtha...  相似文献   
88.
建立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织纹螺中河豚毒素(TTX)的方法,样品用1%乙酸甲醇溶液提取,调节pH至8.5~9.0后,采用碳纳米管净化处理后上机测定。以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经Amide柱梯度洗脱,以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3~50 ng·mL~(–1)质量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R)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为83.7%~91.4%,相对标准偏差为2.3%~8.6%,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μg·kg~(–1)和1μg·kg~(–1)。该方法适用于织纹螺中TTX的检测。  相似文献   
89.
通过比较研究多脂红肉鱼(蓝圆鲹)和白肉鱼(带鱼)腌干加工中菌相的变化规律,以探讨加工过程对菌相的影响并寻找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优势菌。在腌干加工过程中采用Illumina平台的MiSeq技术比较分析了两种多脂鱼的菌相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种鱼的菌相主要分布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在科水平上,初始原料的蓝圆鲹和带鱼分别含7个和15个科的细菌,带鱼包括了蓝圆鲹的所有菌群,肠杆菌科作为共同的优势菌,在蓝圆鲹和带鱼中分别占47%和26%。从腌制开始,两种鱼的菌群数都大量减少,弧菌和芽孢杆菌科作为共同优势菌,前者平均占蓝圆鲹和带鱼的40.3%和42.2%,后者则平均占16.7%和13.3%。原料中,蓝圆鲹和带鱼都包含了肠杆菌科、假单胞菌、弧菌科和希瓦氏菌科这4种腐败菌,加工阶段,两种鱼的优势腐败菌都为弧菌科。乳酸菌包括链球菌科和乳杆菌科,仅出现在带鱼中。研究表明,在腌干加工中,带鱼的细菌减少程度大于蓝圆鲹,总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两种鱼含共同的菌群和优势菌,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腌干后两种鱼的腐败菌大大减少,说明腌干加工有利于降低鱼类腐败的可能性。可选择带鱼作乳酸菌的分离以进行后续的抗氧化研究。  相似文献   
90.
冷海水喷淋保鲜装置在海水鱼保鲜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近海作业的渔船绝大多数是带冰作业,利用冰来保鲜捕获的海产品,但是在保鲜中存在着渔船作业时间受到限制与保鲜时间短、质量差。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等缺点。而冷海水喷淋保鲜装置是利用冷却海水保鲜的原理.采用循环喷琳的方法,对海产品进行冷却,达到保鲜的目的。下面主要论述利用该装置对两种海水鱼进行冷却保鲜的结果,供捕捞工作者参考。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1.鲜活海水鱼:揭蓝干鱼(ganusfuscescens,又名泥猛),褐菖(Sebasticusmarmoratus,又名小虎鱼),褐蓝子鱼体重为45s-120s,褐童蛐体重为Zog-45g,均购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