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68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中东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作业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辽宁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海泰”船于2001~2002年在中东太平洋进行的金枪鱼延绳钓探捕的生产数据,分析了长鳍金枪鱼延绳钓作业的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及上钓率的月变化和年间变化,并对上钓率与作业渔场表层水温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海泰”船平均每月下钓68568钩,2001年月均产量为2960尾;2002年月均产量为1290尾。以重量计,2001年月均产量为31373kg;2002年月均产量为15889kg。两年间相比,2002年月均产量明显低于2001年。不同月份间实际日产量波动较月产量波动小,两年间的平均日产量差异显著。不同月份间上钓率亦差异显著,而年间平均上钓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作业海区日产量和上钓率差异极显著,A、D、E和H区日产量和上钓率较高。在水温15~22℃范围内,上钓率在0.7%~11.1%之间波动,平均值为3.64±0.156%;水温24~30℃范围内时,上钓率在0.25%~3.7%之间,平均值为1.06±0.085%。两个温度范围的上钓率差异极显著。月平均上钓率与作业渔场月平均表层水温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2.
南极磷虾调查CPUE指数变动的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10年1月~2月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周围水域开展的南极磷虾拖网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对南极磷虾CPUE指数变动的影响因素(包括表温、水深、拖速和拖曳深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开始捕捞至结束捕捞的表温相差较小时,平均CPUE相对较高(250 kg/min);(2)起放网表温在0.5~1.0℃和1.0~1.5℃时,平均CPUE均较高(250 kg/min);(3)当海底平均深度大于2 000 m时,CPUE均最低(100 kg/min);(4)随着拖速和拖曳深度的增加,平均CPUE逐渐减小,当拖速小于2.5 kn及拖曳水深小于25 m时,平均CPUE达到最大,分别为364.46 kg/min和347.59 kg/min。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南极磷虾资源提供基础数据,并为海上生产提供指导性参考。  相似文献   
63.
黄海南部小黄鱼生长、死亡和最适开捕体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2008-2009年在黄海南部海域底拖网采集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Bleeker,1877)]样本的生物学资料,应用FiSAT软件对小黄鱼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通过Beverton-Holt模型评价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与临界体长、拐点体长等进行比较,以确定最适开捕体长.结果显示:(1)小黄鱼的体长(L)和体质量(W)关系式为W=0.0268×L2814.(2)应用FiSAT软件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为L=27 cm,k=0.45 a-1,to=-0.47 a;(3)总死亡系数Z=2.40,自然死亡系数M=0.77,捕捞死亡系数F=1.63,开发率E=0.68.(4)在现行的捕捞死亡系数F=1.63下,Yw/R达到最大值时开捕年龄和开捕体长分别为1.41 a和15.42 cm;拐点年龄和体长分别为1.83 a和17.41 cm;临界年龄和体长分别为1.70 a和16.82cm.现阶段小黄鱼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综合考虑渔民利益和资源修复需要,建议黄海南部小黄鱼的最适开捕规格定为体长14.83 cm.  相似文献   
64.
根据2006年6月、8月和10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底拖网定点捕捞调查资料,研究区域内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调查共捕获无脊椎动物49种,共2232.277kg、1 037 641尾.分析了调查区域内虾类、蟹类、头足类及口虾蛄4个类别的生物量及密度组成,虾类在密度组成中占主导地位,占总密度的90.1%,蟹类在生物量组成中占主导地位,占总生物量的58.2%.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研究不同种类的生态优势度,细点圆趾蟹(1 822.64)为6月份的唯一优势种,双斑蝠(1 573.90)及中华管鞭虾(1 135.36)为8月份优势种.三疣梭子蟹(3 667.30)、鹰爪虾(1 568.35)及口虾蛄(1248.70)为10月份优势种.使用多样性指数D、H'、J分析了该水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发现在3个航次调查中,10月份多样性指数最高;在不同调查区域,长江口中部多样性指数最高.采用Bray-Curtis指数Cn比较了长江口不同区域的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长江口中部及长江口南部种类组成相似性最高,Cn=0.628;长江口北部和长江口南部种类组成相似性最低,Cn=0.1660与历史资料对比,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主要捕获种类变化不大,群落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65.
南极磷虾商业捕捞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国际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协会最新发表南大洋渔业生物捕捞统计数据,对近30年以来南极磷虾捕捞水域分布、产量年变化以及捕捞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概述,以期对我国远洋渔业生产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66.
黄海鳀鱼的卵巢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组织切片方法和常规目测法对黄海鯷鱼的卵巢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描述了卵巢各发育期的特征,对不同发育期卵巢内卵母细胞的发育时相组成、卵径分布、卵巢两叶及其前、中、后部发育的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鯷鱼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步;Ⅱ期卵巢由1~3时相卵母细胞组成,2时相卵母细胞在数量上占优势(66.39/6);Ⅲ、Ⅳ和Ⅵ期卵巢均由1~4时相卵母细胞组成,其主要区别在于4时相卵母细胞所占比例不同,其中Ⅳ期卵巢中最高(34.8%),Ⅲ期次之(28.69/6),Ⅵ期最低(17.8%);Ⅴ期卵巢由1~5时相卵母细胞组成,已发育成熟的5时相细胞所占比例最高(29.8%);卵巢由Ⅲ期到Ⅴ期的发育过程中,主要是3、4时相卵母细胞向4、5时相的发育,1、2时相细胞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卵母细胞的粒径分布呈明显的峰、谷特征,这与以前对该问题的“浅锯齿状分布”认知有明显不同;Ⅲ和Ⅵ期卵巢内的卵径(长径)呈单峰分布,优势粒径组均为0.5~0.6mm;Ⅳ和Ⅴ期卵巢呈双峰分布,优势粒径组分别为0.2~0.3mm、0.7~0.8mm和0.5~0.6mm、1.1~1.2mm;V期卵巢两个优势卵母细胞群在粒径分布上彼此分离,粒径较大的群内均为水合卵母细胞,呈现出明显的分批产卵特征。鯷鱼卵巢左叶大、右叶小,右/左重量比值为0.71,95%置信区间为(0.67,0.75);卵巢叶间和叶内部位间卵母细胞的发育状态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7.
为了提高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型捕捞与管理技术,促进《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2014年10-11月在辽东湾进行了网目尺寸为40 mm、50 mm、60 mm的单片刺网、双重刺网和三重刺网以及生产对照网的选择性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各种实验网的渔获种类数均在6-9种之间,优势种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的优势度随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减小,但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的优势度随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同型试验网在不同网目尺寸条件下的渔获量有显著性差异,其中,60 mm试验网与40 mm同型试验网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比较,单片刺网为800%,双重刺网为650%,三重刺网为500%;而异型试验网在网目尺寸相同条件下对渔获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试验网的组内渔获组成平均相似度分别为单片刺网59.24%,双重刺网62.63%,三重刺网66.51%;组间分别为71.44%、67.50%和70.58%;对组内和组间平均相似度贡献最高的种类均为口虾蛄和花鲈.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各型试验网的渔获物幼鱼比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8.
以2008年夏季在中国黄海中南部海域引起绿藻暴发的主要种类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为研究对象,在消声水池内利用经过校正的、工作频率为70 kHz的Simrad EY500回声探测-积分系统对其声反射特征进行测定,根据浒苔的回声积分等测定值建立了浒苔声反射强度与浒苔密度关系的定量表达式.实验结果显示,浒苔是有效声散射体,其体积反向散射强度(Sv,dB)与浒苔密度(p,g/m3)之间的关系为Sv=17.31g p-95.9,与鱼类目标强度和体长关系具有类似的表述模式.结果证实渔业声学原理和现行渔业声学仪器、方法同样适用浒苔的探测,水声技术可成为下沉浒苔快速监测的有效手段.实验同时显示,浒苔的声散射特征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这可能与其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气体(氧气)有关.因此,若欲利用声学方法对下沉浒苔资源进行定量评估调查,需对浒苔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同步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69.
渤海渔业生物生殖群体结构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4年春季渤海底拖网调查资料,从渔获物的种类组成、渔业资源结构、优势种以及重要鱼类的体长、体重和性腺成熟度等方面分析了渤海渔业生物生殖群体结构,并利用聚类分析法对生殖群体的区域集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季渤海的生殖群体种类仅为51种,资源量指数为1.54kg/网·h,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优势种更替明显,生殖群体结构的小型化、低龄化更加突出;生殖群体区域集群分布明显,渤海中部和渤海湾的种类组成最相近,相似指数达到67.67%.  相似文献   
70.
秘鲁外海夏季渔业资源与水温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12月~2007年1月在秘鲁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海渔场的探捕调查,对该海域夏季的渔业资源和水温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南半球夏季调查海域(13°~22°S,78°~90°W)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存在一大范围的低温水舌,表层水温分布范围为19·37~23·26℃,由南向北递升。北部温跃层顶界较浅,厚度较小,强度较大;而南部温跃层顶界较深,厚度较大,强度较弱。拖网的平均CPUE为38·4kg/h,渔获物以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主,占总渔获量85·2%;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仅分布于调查海域东南部的秘鲁专属经济区外缘水域,资源密度指数为3·7kg/h。秘鲁外海除茎柔鱼外,其他中上层鱼类的资源少,集群性差,不适合作为大型拖网加工船的作业渔场来开发。建议我国的东南太平洋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拖网渔业向智利外海南部(45°~50°S)和西部(95~110°W)海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