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2篇
  1篇
综合类   101篇
水产渔业   13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团头鲂双向选育效应研究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李思发 《水产学报》2000,24(3):201-205
报道1986 ̄1999年团头鲂正向选育和逆向选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正向选育采用混合选育法,每代从鱼苗到亲鱼的总选择率约为万分之四,选留健壮的较大个体,第五代成鱼阶段的平均日增重率比对照系(原种)提高29.1%,即选育效应每代平均为+5.8%。逆向选育为全兄妹近交,后代随机留养,近交系第三代成鱼阶段的平均日增重率比对照系(原种)降低16.6%,即选育效应每代平均为-5.5%;近交系每第四代当年苗种阶段畸形率高达2.8%,越冬成活率比对照系低28.4%,比选育系低48.3%;选育系的越冬成活率比对照系提高38.4%。本研究证明,科学的良性选育可大大提高养殖性能;近亲交配可导致养殖性能的迅速降低,必须严加防范。  相似文献   
72.
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的F10、F11、F12、F13 4个世代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异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个微卫星位点扩增后,共得到78个等位基因,扩增片段长度大小在100~295 bp之间,4个选育世代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84~3.2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27 1~0.676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CPI)为0.567 6~0.622 9,3个遗传参数都一致呈现随着选育世代数累进而稳定下降的趋势,表明“新吉富”罗非鱼在长期选育过程里越来越趋于纯化之中。另一方面,4个选育世代两两间遗传分化FST值为0.019 07~0.133 54,世代间亦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显示“新吉富”罗非鱼的选育技术路线(黄河、长江及珠江3大农业生态区同步选育、适时交流,始终注意保持繁育群体的有效大小,严格的择优四步程序等)可使选育群体保持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水平,有利于长期选育的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73.
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为暖温性集群洄游鱼类[1]。20世纪60年代,大黄鱼曾是我国四大渔业对象之一,但不合理的捕捞作业使大黄鱼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1985年,福建省大黄鱼人工繁育获得成功,随后大黄鱼人工网箱养殖在闽、浙、苏、鲁等地广泛开展[2,3]。成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中规模最大的种类。但是,经过连续多代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近亲交配和遗传变异导致的种质退化越来越明显,而有关大黄鱼种质资源的研究寥寥无几。迄今,仅极少量研究涉及大黄鱼的同工酶[4]、RAPD分析[5]及AFLP标记[6]。在…  相似文献   
74.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e)、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自然分布于南至中国福建闽江(~26°N),北至朝鲜半岛(~45°N),西达离长江口约1400km的重庆,由于人为因素,广东珠江流域也有少量存在(图1)。图1为中华绒螯蟹在东亚种群分布状况。中华绒螯蟹原本是东亚的土著生物。但自20世纪初中华绒螯蟹已移居并繁衍于欧美大陆沿海,并在莱茵河河口地区和旧金山湾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地方群体。图2为中华绒螯蟹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5.
我国引进萨罗罗非鱼群体的AFLP遗传指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AELP技术初步分析了我国引进的萨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指纹特征,8对选择性引物在25个个体中共检测到247个扩增片段,每对引物扩增出的片段数目为27~34,平均扩增片段数目为30.9。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为16.6%。共检测出25个基因型,每个个体含有独自的基因型。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929~0.995,群体遗传变异较小。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萨罗罗非鱼的种质保存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6.
罗非鱼染色体组操作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非鱼属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idae),约有700种,主要分布于非洲。按照Trewavas[1]分类法,可把罗非鱼分为3个属,即Tilapia属、Sarotherodon属和Oreochromis属。目前,有生产应用价值的主要是Oreochromis属的尼罗罗非鱼(O.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以及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2]。罗非鱼具有生长快、食性杂、繁殖快、产量高和味道鲜美而少刺等优良特征,近年来,全球罗非鱼养殖产量逐年递增,现已成为世界性主要养殖鱼类之一。这就迫使人们不断对养殖罗非鱼进行遗传改良,以防其种质退化。当前,国内外除了人工选…  相似文献   
77.
一个养鱼生态系统的能量结构与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思发 《淡水渔业》1988,(5):41-44,32
介绍南汇养殖场渔牧农复合生态系统的成鱼池的能量投入产出结构与效率。1983~1984年,成鱼池光合能为总太阳辐射能的1.15%。生物能、生物能—工业能及总能的净转换系数分别为8.74、8.43及3.40%。这三类能量的吨鱼耗能分别为46.68、48.35及119.87GJ。太阳辐射能、生物能及工业能分别占耗能量的60、39及1%。随着渔牧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完善,吃食鱼比例的增加,滤食组比例的减少以及颗粒饲料的增加,1984年的能量转换系数较之1982年提高了23.3%。  相似文献   
78.
团头鲂(megalobrame amblycephla)原产于长江中游的一些湖泊中,系草食性经济鱼类。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以来,已成为我国主要淡水养殖种类。但由于大量人工放流和广泛地人工繁殖、近亲交配,致使团头鲂群体出现退化现象,生长优势明显减  相似文献   
79.
根据1970年1月1日的统计,美国约有年平均水面在202公顷(3030亩)以上的水库1,20坐,总面积358万公顷(5370万亩)按大小分:202—810公顷的坐数占52%,但仅占总面积的15%;810—2,025公顷的304坐;1,025—4,050公顷的130坐;4,050—10.000公顷的115坐。  相似文献   
80.
2011年在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种质研究试验站对"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F13、F14、F15 3个世代群体的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67 d的试验结果表明:(1)F13、F14、F15 3个选育世代的平均试验末体重分别为:195.7、213.4和218.3 g,方差分析表明,F14和F15世代间的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P=0.483),但F14、F15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F13(P0.05);(2)F13、F14、F15 3个选育世代的绝对增重率分别为2.39、2.61和2.74 g/d,其中,F15比F14提高4.98%,F14比F13提高9.21%,生长速度逐代提高的平均值为7.10%,F13-F15生长性状的选择响应约为7.10%;(3)F13、F14、F15 3个选育世代的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6.33%、4.87%和1.60%,即F13F14F15,呈现出逐代降低的趋势。据此可以推测,在连续定向选育过程中,"新吉富"罗非鱼的遗传改良进程并没有停止,尚未到达选育极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