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26篇
水产渔业   34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推水养殖系统是集循环养殖、高效集污、生物净化及自动控制等技术为一体的生产方式。但该系统营养物质归趋尚未明晰,造成饵料资源浪费和养殖调控失策。该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推水养殖系统为实验组,以普通池塘养殖系统为对照组,利用稳定同位素[碳(δ13C)、氮(δ15N)]技术研究两种养殖系统生物食物组成和系统食物网结构。结果表明,草鱼推水养殖系统各生物组分δ13C介于(-25.76±0.23)‰-22.26±0.20‰,普通池塘系统δ13C介于(-25.83±0.24)‰-22.38±0.15‰;推水养殖系统各生物组分δ15N介于(6.73±0.08)‰12.34±0.11‰,普通池塘系统δ15N介于(6.73±0.08)‰12.14±0.11‰。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系统中草鱼饲料和底泥碎屑是消费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草鱼的主要食物来源是草鱼饲料,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主要食物来源是草鱼饲料、大型浮游动物,鲫(Carassius auratus)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底泥碎屑,底泥碎屑的主要来源是草鱼饲料。推水养殖系统草鱼饲料对草鱼的食物组成贡献率高于普通池塘系统。因此,采用推水养殖模式,可促进养殖生物对饲料的摄食,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2.
为了解冬季绿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肌肉营养成分的空间差异,分析并比较了2016年12月采集的大别山区三个样地的绿太阳鱼肌肉营养成分。利用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非参数多变量排序(NMS)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结果显示:大别山区栖息环境(水库、溪流)对绿太阳鱼肌肉营养成分影响较大;随后t-test的结果显示同一样地溪流环境中的绿太阳鱼丰满度K,肌肉氨基酸组成中的脯氨酸Pro、甘氨酸Gly、蛋氨酸Met、组氨酸His、精氨酸Arg、总脂肪,以及脂肪酸酸组成中棕榈酸(C_(16∶0))、硬脂酸(C_(18∶0))、油酸(C_(18∶1))均高于水库中绿太阳鱼的含量;同时水库环境中绿太阳鱼肌肉中的花生一烯酸(C_(20∶1))、二十二碳二烯酸(C_(22∶2))、二十二碳六烯酸(C_(22∶6))、十七碳一烯酸(C_(22∶6))、花生二烯酸(C_(20∶2))、花生三烯酸(C_(20∶3))、花生四烯酸(C_(20∶4))、二十二碳四烯酸(C_(22∶4))、二十二碳五烯酸(C_(22∶5))等不饱和脂肪酸高于下游溪流绿太阳鱼肌肉中的水平。  相似文献   
23.
探究微生物制剂的修复效果和最佳投放浓度,为实际应用微生物制剂修复白洋淀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奠定基础。采集鲥餱淀水陆交错带表层(0~20 cm)黑泥作为实验底泥,加入鲥餱淀湖水,投入组PP微生物制剂(成品活菌数不低于7×1010个/g)浓度分别为3.0、5.0、10.0、20.0 mg/L。结果显示,微生态制剂对上覆水CODCr、总磷和总氮的最高降解率分别为33.57%、83.33%和42.98%,对底泥全氮和有机碳的最高降解率分别为31.16%和19.53%;底泥中多酚氧化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提高;水体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增加,蓝细菌门丰度下降明显,Candidatus Rhodoluna、Aquirestis和Hydrogenophaga(氢噬胞菌属)等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推荐微生物制剂投加浓度为3~5 mg/L(活菌个数不少于2.1×108~3.5×108个/L)。  相似文献   
24.
澳洲鳕鲈的生物学特征及人工繁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澳洲鳕鲈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工繁育研究进展情况,为今后开展澳洲鳕鲈规模化人工养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26.
草鱼养殖池塘生物膜固着微生物群落碳代谢Biolog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李志斐  王广军  谢骏  郁二蒙  余德光  夏耘  魏南 《水产学报》2014,38(12):1985-1995
为了探索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膜形成过程固着微生物对碳源的需求特征,以生态基为生物膜载体材料,以草鱼养殖池塘为生物膜培养环境,利用Biolog技术,分析了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第0、15、30、45和60天)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采样时间生物膜固着微生物样品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均在培养168 h后达到稳定,并且5个采样时间点的AWCD值即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生物膜固着微生物的碳代谢能力在15、30、45 d时最强,显著高于0和60 d(P0.05);多样性指数也呈现出与AWCD值相同的规律,15、30和45 d生态基的4类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Mc Intosh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0和60 d(P0.05);同一采样时间生物膜固着微生物对多聚物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的利用率明显高于胺类、氨基酸类、酚类和羧酸类;随着生物膜的形成,固着微生物提高了对α-D-葡萄糖-1-磷酸、L-丝氨酸、N-乙酰-D-葡萄糖氨、吐温40、D-甘露醇等碳源的利用率;生物膜微生物代谢特征PCA分析表明,主成分1(PC1)贡献度为33.9%,主成分2(PC2)贡献度为21.1%,15、30和45 d的固着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小,碳源代谢差异不显著,而与0和60 d的碳代谢差异显著。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膜固着微生物在15~45 d代谢能力最强,且对碳源的利用是有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27.
建立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投入产出优化模型,并将其运用于水产养殖的投入产出分析。在获得投入、产出系数后,利用GM(1,1)模型预测最终水产养殖的需求量(上下限)、资源保证程度(最高量和最低量);然后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对未来各阶段投入产出系数进行修正和设计灰色投入产出优化模型;最后进行模型计算,取得多种可供选择的优化方案并进行综合论证评价后确定最满意方案。该模型做到了方法互补,求解比较容易而且便于灰靶决策。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生物絮团技术对彭泽鲫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为生物絮团技术在鲫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生物絮团组和对照组,生物絮团组通过添加葡萄糖控制碳氮比(C/N)为20:1,对照组仅投喂配合饲料.试验周期60 d,期间每隔6d测定一次水质指标(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试验结束后测定彭泽鲫的生长指标.[结果]生物絮团组彭泽鲫的终末均重、个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蛋白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饵料系数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养殖水质方面,从整个养殖周期来看,生物絮团组的氨氮浓度相对较稳定,维持在1.00 mg/L左右;亚硝酸盐氮浓度变化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硝酸盐氮浓度也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10.00 mg/L以下.[结论]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彭泽鲫养殖中可有效改善水质,并可促进彭泽鲫生长和提高饵料利用效率,实现饵料蛋白的二次利用.  相似文献   
29.
不同碳氮比对杂交鳢稚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养殖水体中不同碳氮比对杂交鳢稚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方法】在水体零交换条件下,以杂交鳢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葡萄糖,研究不同C/N对杂交鳢池生物絮团的形成与营养成分、养殖水质以及杂交鳢的生长性能与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从而筛选出生物絮团形成所需的适合C/N.在室内塑料桶中分4组,对照组投基础饲料(C/N=7.6∶1);试验组分3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葡萄糖,控制C/N分别为10∶1、15∶1和20∶1.【结果】15d后15∶1组和20∶1组的生物絮团已经形成,碳氮比越高,其所形成的生物絮团的粗蛋白含量越低;当C/N≥10时,可形成较多的生物絮团,并有效的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当C/N超过15时,对杂交鳢稚鱼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结论】在杂交鳢稚鱼养殖水体中维持碳氮比为10∶1~15∶1,可达到水质调控目的,维持生物絮团系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研究结果为生物絮团技术在肉食性鱼类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
为研究C/N调控和生态基对草鱼生长性能、水质及微生物活动的影响,利用PCR-DGGE技术对不同C/N条件下草鱼养殖池水体及生态基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监测养殖水质指标和草鱼生长状况。在生态基系统中,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上添加葡萄糖,控制C/N分别为15∶1(CN15)、20∶1(CN20)和25∶1(CN25)。结果显示:CN20处理组中,草鱼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CN25处理组中,溶氧、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CN20和CN25处理组中,COD及BOD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同时,生态基中的细菌总量随着C/N的提高逐渐增加,最高值为5.57×107 cells/g。PCR-DGGE结果显示:随着C/N提高,对照组、CN15、CN20和CN25处理组的水体细菌群落组成与水源水体的相似性分别为37%、32%、26%和22%,该4个处理组的生态基细菌群落组成与养殖水体的相似性分别为59%、58%、55%和52%。红细菌(Rhodobacter blasticus)、绿弯菌(Chloroflexi)是各处理组生态基中的共有细菌,并且它们为对照组和CN15组养殖水体的特有菌;拟杆菌(Bacteroidetes)是CN20组养殖水体及生态基中特有优势细菌。结果表明,在生态基系统中,不同C/N影响水体细菌群落向生态基的定居迁移;C/N为20∶1与生态基结合使用可显著促进草鱼生长、提高养殖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