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5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杂交优势普遍存在于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鲟鱼杂交既能丰富其遗传特征,又能利用可能出现的较好的生长、抗病等性状,增加新的养殖品种.但鲟鱼杂交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制约对其杂交优势的利用.介绍鲟鱼类杂交的应用及杂交优势产生的可能原因,并对鲟鱼杂交在世纪应用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2.
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生长、存活、肥满度和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饥饿条件下,5 d后杂交鲟幼鱼生长基本停滞,10 d后负生长,与投喂饵料组的生长性能差异显著。消化酶活性方面,0~1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活性一直低于投喂饵料组,至2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显著高于其它组;各处理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是饥饿组的脂肪酶活性低于其他两组;各处理的杂交鲟幼鱼淀粉酶活性虽然有起伏波动,但是15 d后饥饿组快速升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组。  相似文献   
23.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测量5批次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黑龙江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共644尾)的体长、体质量,观察其生长、个体繁殖力、卵巢发育、卵径、卵质量和卵色等。结果表明:3种鲟雌亲鱼的体长与体质量差异显著,施氏鲟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小于杂交鲟与达氏鳇(P0.05),而杂交鲟的体长和体质量则显著小于达氏鳇(P0.05)。施氏鲟、杂交鲟和达氏鳇雌亲鱼的成熟系数(GSI)和繁殖力差异显著,杂交鲟的GSI和平均绝对繁殖力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达氏鳇(P0.05),而施氏鲟与达氏鳇的GSI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鲟的相对繁殖力(Fw)显著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3种鲟雌亲鱼产卵质量与体质量比值以10%~15%为主,该比值范围内雌性施氏鲟个体数约占同龄雌性个体的42.66%,杂交鲟为42.91%,达氏鳇为41.93%。施氏鲟和杂交鲟的卵多为棕色,而达氏鳇的卵为棕灰色。达氏鳇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与杂交鲟。杂交鲟的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及成熟系数均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24.
在水温(18±0.5)℃下,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施氏鲟Acipenserinae schrenkii胚胎发育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胚胎发育进程与微量元素含量的关系,为稚、幼鱼及亲鱼培育的营养需求量和饲料配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胚胎发育过程中,Fe、Mn、Cu、Zn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代谢高峰期各不同。Fe含量呈先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孵出期最高(18.12mg/kg);Mn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受精卵期含量最高(1.04mg/kg);Cu含量的高峰期分别为卵黄栓期、心搏期、孵化早期和孵出期,含量分别为1.66mg/kg、1.95mg/kg、1.83mg/kg和1.93mg/kg;卵裂期Zn含量最高(10.86mg/kg);视泡期微量元素的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25.
对已经用水蚯蚓作为饲料培育了2周、平均体重0 87g的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幼鱼,采用以水蚯蚓投喂(A组)作为对照,用硬颗粒直接投喂(B组),水蚯蚓、硬颗粒交替投喂(C组),水蚯蚓、软颗粒及硬颗粒交替渐进投喂(D组)3种方法驯化,试验35d,研究配合饲料对施氏鲟幼鱼的驯化效果。结果表明:用3种投喂方法均可在28d之内完成配合饲料的驯化过程;B组、C组和D组的驯化成活率分别为41 2%、47 9%和72 1%,后者与前两者的成活率差异显著(P<0 05);试验结束时,各组间试验鱼的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 05)。  相似文献   
26.
用施氏鲟同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进行正反杂交试验,比较3种鲟鱼纯种及杂交种后代连续两年的育苗指标得出如下结论:杂交种后代同大部分纯种的发育速度及有效积温差异不明显,但同母本更为相近;3种鲟鱼纯种的受精率、出苗率、开口率、转口率、成活率高于大部分杂交种,其中成活率差异特别明显(P<0.01)。同年度不同杂交种间成活率差异有较大变化,比较不同年份小体鲟♀×施氏鲟♂的成活率有明显差异(P<0.01),这与纯种亲本成活率变化一致,但施氏鲟与西伯利亚鲟杂交种差异不明显;施氏鲟♀×小体鲟♂连续两年的成活率为0,其他3个杂交种的成活率均达到30%以上。  相似文献   
27.
湖鲟微卫星引物在三种鲟鱼及杂交子代的通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2对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 Rafinesque)微卫星引物对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 Brandt)及三种杂交鲟进行种间的通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2对湖鲟微卫星引物在六种鲟鱼中有较高的通用性,有6对引物(50%)在6种鲟鱼中扩增出PCR产物,但仅有4对在6种鲟鱼中得到清晰可辨且有多态性的条带,可以直接用来分析几种鲟鱼的遗传多样性和进行杂交鲟的辅助育种工作.其中,位点LS-68在三种纯种鲟鱼中的等位基因大小范围上有明显差异,可作为三种纯种鲟鱼的分子标记位点;位点AfuG112在除施氏鲟外的其他鲟鱼中都得到特异扩增产物,可以用于检测施氏鲟群体的纯度(施氏鲟无带,怎么能用来检测纯度),人工辅助育种的品种选择;位点AfuG122仅在三种杂交鲟中得到清晰可辨的条带,可以作为区分杂交种与纯种的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28.
以作者的研究经历及国内外相关资料为基础,重点介绍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和养殖技术研究的发展历史、我国的鲟鱼及其目前的主要养殖种类、养殖地区、生产方式、生产量和产业发展趋势,并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9.
中国的鲟鱼养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作者的研究经历及国内外相关资料为基础,重点介绍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和养殖技术研究的发展历史、我国的鲟鱼及其目前的主要养殖种类、养殖地区、生产方式、生产量和产业发展趋势,并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0.
俄罗斯鲟鱼苗的几种外部畸形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俄罗斯鲟鱼的几种外部畸形症状进行了描述,并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