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144篇
农学   102篇
基础科学   93篇
  105篇
综合类   682篇
农作物   90篇
水产渔业   98篇
畜牧兽医   444篇
园艺   85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检测鸭坦布苏病毒卵黄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纯化的鸭坦布苏病毒WR株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鸭坦布苏病毒卵黄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优化后确定检测样品的结果P/N([样品孔OD450nm-空白孔OD450nm)/(阴性孔OD450nm-空白孔OD450nm)]≥2.1判为阳性,<1.5者为阴性;1.5≤P/N<2.1者判为可疑,重检后仍可疑者定为阴性。以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H9亚型禽流感病毒、H5亚型禽流感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鸭瘟病毒和大肠杆菌卵黄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经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本方法的建立对开产种鸭和蛋鸭坦布苏病毒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解中国目前禽坦布苏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状况及病毒分子演化特征,对2010~2011年采集自中国沿海及周边的9个省的439份疑似家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样品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分离毒株NS5基因的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采集的187份家禽病料中检测出42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1.6%,而2011年采集的252份样品中检测出37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3.9%。对部分毒株的NS5基因测序表明,本研究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与已发布的同时期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NS5基因同源性在98%以上,与2010年前分离的鸡源及蚊媒坦布苏病毒的同源性介于83.8%~85.8%之间;所有2010年后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毒株在系统进化上共同构成了一个进化分支。结果表明,2011年禽坦布苏病毒仍在中国沿海及周边的9个省的家禽中流行,病毒NS5基因的测序分析表明,到目前为止在家禽中流行的禽坦布苏病毒未出现明显的分子变异。  相似文献   
993.
对11个秋葵品种生育特性、植株形态、果实和产量等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级五角、广西黄秋葵、台湾五福、重庆黄秋葵的熟期、植株外形、嫩荚外观、产量等综合性状较好,可在江苏沿海地区作为特色品种引进种植。  相似文献   
994.
指出了在营林工作中,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相对较为棘手的工作,因为在采取传统的技术治理有害生物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对森林生态或林木健康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而近些年,生物农药的研发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开辟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新途径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探讨了生物农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995.
作为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DDTS尽管已被禁止使用,但由于其稳定的结构,土壤中仍然残留大量的DDTs,亟需开发快速高效的DDTs降解技术。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微米尺寸具有纳米单元的铁粉(微纳铁,micro/nano-Fe~Ⅱ)活化过硫酸钠(sodium persulfate,PS)降解场地污染土壤中DDTs的效果,并考察了微纳铁负载量、过硫酸钠浓度、反应时间及氧化-洗脱耦合对DDTs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纳铁能有效活化Ps降解土壤中的DDTs,在Ps浓度为100mmol/L时,DDTs的降解率随着微纳铁负载量增加而增加,当微纳铁升高到44.8g/L时,p,p'-DDT和o,p'-DDT的降解率高达92.2%和95.1%。洗脱-氧化耦合实验中,3种表面活性剂Tween80、Brij35和SDBS,其中Brij35土壤洗脱液中DDTs的降解效率最高,微纳铁和Ps的摩尔比为4:1时,对DDTs有最佳的降解效果。以上研究结果为DDTs的去除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也为其他有机污染场地的修复提供了一类新技术。  相似文献   
996.
随着磺胺类抗生素(SAs)的生产量和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大量的SAs进入到环境中,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抗生素污染,并且环境中的抗生素也引发了诸多健康与安全问题。该文综述了我国磺胺抗生素的使用及污染特点,对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来源和污染途径,以及其对农作物生理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7.
为制备抗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DHAV-1a)结构蛋白VP1的单克隆抗体(MAbs),本研究以pGEX-VP1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同时以纯化浓缩的全病毒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筛选抗VP1蛋白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间接ELISA方法,经融合、筛选制备杂交瘤细胞及鉴定MAbs的稳定性、特异性、腹水效价和中和活性等生物学活性,获得了2株持续且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1A2和5G3)。MAbs腹水ELISA效价分别为1:3.2×104和1:2.0×106。亚类鉴定均为IgG1/κ型。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2株MAbs均能与DHAV-1a VP1蛋白和DHAV-1a全病毒发生特异性反应。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2株MAbs能与鸭1型甲肝病毒(DHAV-1)和DHAV-1a发生交叉反应。中和试验结果显示5G3株具有中和活性。结果表明2株MAbs的ELISA效价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均能与DHAV-1和DHAV-1a全病毒发生特异性反应,其中一株具有中和活性。  相似文献   
998.
为建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快速鉴别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PRRSV美洲型经典株、高致病性变异株以及TJM-F92疫苗株的Nsp2基因序列特点,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经优化反应条件后,建立了能同时检测并区分PRRSV美洲型经典株、变异株及疫苗株的多重RT-PCR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与猪其他病毒间不存在交叉反应;敏感性高,对重组质粒标准品的检出下限为1.13×103拷贝/μL。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对349份临床疑似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检出PRRSV阳性119份,其中美洲型经典株5份、变异株107份、TJM-F92疫苗株7份,且有变异株和TJM-F92疫苗株混合阳性7份。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PRRSV美洲型经典株、变异株及TJM-F92疫苗株的多重RT-PCR鉴别检测方法,可用于PRRSV的临床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99.
由于水稻种子的饱满度受水稻自身遗传基础和水稻灌浆期生长环境的双重影响。为了了解不同饱满度水稻种子对稻米食味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选用比重1.15,1.10,1.05的氯化钠溶液(简称为盐水)和比重为1的蒸馏水(依次设为Ⅰ,Ⅱ,Ⅲ,Ⅳ共4个处理)对3个水稻品种进行了选种,清选后立即干燥,并对干燥后不同品种不同比重范围的12个试样进行了稻米外观和食味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水稻处理Ⅰ的比例占到接近50%或更高,处理Ⅱ的比例略低,而处理Ⅲ和Ⅳ所占比例较低。稻米外观中的整精米率、成分测定中的食味评分随着饱满度的降低呈现了减少趋势,而垩白米率和碎粒率呈现增加的趋势。处理Ⅰ、Ⅱ和处理Ⅲ、Ⅳ间在崩解值和消减值方面的差异较为显著,而各处理间直链淀粉含量和最高粘度的变化并不明显。本研究有利于实际生产中精确把握不同品种的灌浆特性,选育灌浆结实好的品种,以便在稻米加工中进行准确的稻米品质分级,整体提高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茭草淹水还田培养过程中土壤溶液Eh、pH值、溶解性有机碳(DOC)和金属离子浓度以及土壤磷形态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茭草淹水还田可增强土壤的还原作用,提高上覆水和孔隙水中DOC的浓度,从而促进土壤中氧化铁结合态磷的溶解,增加向上覆水中磷的释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茭草淹水还原过程中Eh和溶液中DOC浓度的变化是引起上覆水磷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茭草还田前期可显著增加茭白田上覆水中磷的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