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综合类   22篇
水产渔业   124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1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影响黄条鰤苗种运输成活率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条鰤苗种运输试验的结果表叫.提高黄条鰤苗种运输成活主的天键是:选择健康活泼的苗种;做好苗种运输前的暂养和准备工作;选择适宜的运输水温;确定合理的运输密度。  相似文献   
32.
在水产养殖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会改变水域中的菌落结构,并会诱导产生抗生素抗性菌,对养殖生物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初步掌握当前我国沿海养殖密集水域抗性菌的多样性概况,对我国沿海11个典型养殖区的底泥进行采样,选用常见的6种抗生素对菌株进行筛选,并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抗性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养殖水域,其底泥中抗性菌的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2)在大部分养殖水域,抗性菌属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 3)养殖水域底泥中细菌的多样性在不同抗生素的作用下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海水养殖中使用抗生素对抗性菌多样性影响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水产养殖活动对我国沿海典型养殖区抗性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并可为抗生素使用的生态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以银鲳(Pampus argenteus)为研究对象,进行了5组不同频率额外投喂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的实验,依次为无额外投喂海蜇组(对照组)、1次/d、1次/3 d、1次/6 d和1次/12 d(依次标记为O组、A组、B组、C组和D组),通过分析实验中期(36 d)和实验结束时(60 d)银鲳的生长情况及其不同组织中主要蛋白与脂类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揭示银鲳在额外投喂海蜇过程中,其生长、机体蛋白和脂类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36 d和60 d时,高频率额外投喂海蜇组(A组和B组)银鲳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组,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血清和肝脏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60 d时,A组血清脂蛋白酯酶(LPL)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各组间肝脏与肌肉中LPL活性无显著性差异;60 d时,高频率组(A组和B组)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低投喂频率组(C组和D组)(P0.05),肌肉组织中,额外投喂海蜇试验组FAS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高频率投喂海蜇可提高银鲳组织代谢酶的活性,特别是脂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从而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银鲳的生长率,在银鲳人工养殖过程中,基于机体代谢指标的分析,每3天额外投喂一次海蜇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4.
采用16S r DNA-PCR菌群分离鉴定的方法,对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幼鱼的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菌群结构进行了鉴定,用产酶菌筛选培养法对产消化酶的菌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并测试了各菌株消化酶的活力。研究发现,云纹石斑鱼幼鱼消化道内可培养的主要菌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其中产消化酶的菌株占可培养菌的55.6%。在产酶菌中,同一株菌产3种酶的有5株;产2种酶的有9株;中肠和后肠的菌株数最为丰富,胃次之,幽门盲囊和前肠菌群种类较少;产脂肪酶的菌株都集中在中肠。产消化酶的菌株主要以产蛋白酶和淀粉酶为主,且产酶量丰富,产蛋白酶活力最高达(87.732±1.134)U/m L;淀粉酶活力为(77.176±0.599)~(73.458±0.574)U/m L;产纤维素酶的菌仅一株,且酶活力较低。分析得知,消化道的菌群结构直接影响了外源性消化酶的种类与活性。本研究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产酶有益菌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
将银鲳幼鱼置于盐度14、25、36的海水中96 h,检测不同盐度下银鲳幼鱼血清渗透压、过氧化氢酶(CAT)以及鳃泡膜质子泵(VHA)、Ca2 -ATP酶、碳酸酐酶(CA)活力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情况。结果显示,血清渗透压变化和盐度呈正相关,并出现波动变化,变化范围为271~379 mOsm/kg,96 h时各盐度组血清渗透压均有恢复正常的趋势。高盐度(36)和低盐度(14)组CAT活力都显著升高而后逐渐恢复(P<0.05),盐度36组8 h时为各值中的最高点。鳃VHA活力变化:盐度14组先上升后回落,对照组基本保持平稳,盐度36组先下降而后恢复。盐度改变后,Ca2 -ATP酶活力都出现显著增强(P<0.05),盐度14组比盐度36组的变化趋势更明显。盐度14和36组CA活力都出现显著增强(P<0.05),其中盐度36组24 h时为最高值。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血清渗透压与鳃VHA活力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A活力在低盐度适应时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盐度14组血清渗透压与Ca2 -ATP酶的变化呈基本相反趋势。结果表明,银鲳幼鱼在适应不同盐度时,血清渗透压会伴随盐度升降而改变,并激活CAT,而鳃VHA、Ca2 -ATP酶、CA在渗透压调节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
研究了增加饲料中维生素C(VC)质量分数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血清溶菌酶活性及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鱼粉、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VC质量分数分别为104.21 mg·kg^-1、455.33 mg·kg^-1和800.54 mg·kg^-1的3组饲料,依次编号为C1(对照组)、C2、C3.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投喂平均体质量为(6.18±0.15)g的银鲳幼鱼9周.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VC质量分数的增加,血清溶菌酶活性逐渐升高,C3组较C1、C2组溶菌酶活性显著性升高(P<0.05).增加VC质量分数可显著提高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P <0.05),但VC对不同组织中SOD活性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随着饲料中VC质量分数的增加,肝脏与肌肉中VC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同时,高水平VC也显著降低了组织中丙二醛(MDA)的质量摩尔浓度.分析表明,增加饲料中VC质量分数(大于455.33 mg·kg^-1)可提高银鲳血清溶菌酶活性与组织抗氧化能力,降低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37.
采用蛋白和脂肪水平双因素实验,通过检测云纹石斑鱼血清、肝脏和肌肉中免疫与抗氧化指标,为饲料蛋白和脂肪的适宜配比提供依据。以鱼粉和豆粕作蛋白源,鱼油和大豆油混合油作脂肪源,3个蛋白水平分别为:35%、40%、45%,每个蛋白水平分别设3个脂肪水平:9%、12%、15%,每组3个重复。LZM活力和IgM含量在蛋白水平40%~45%时较高,也呈现随脂肪水平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且蛋白水平比脂肪水平和交互作用对LZM和IgM有更显著的影响。肝脏SOD活力在40%蛋白水平时较高,在低蛋白水平(35%)时SOD活力随脂肪水平上升而增强,而高蛋白水平(45%)时则相反。蛋白、脂肪水平和交互作用对CAT活力均有显著影响,蛋白水平较高CAT活力较强。肌肉SOD和CAT活力变化趋势与肝脏大致相反。MDA含量随蛋白水平增加而减小,蛋白水平对肝脏和肌肉MDA都有显著作用,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增加肝脏MDA显著下降。实验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维持在一定水平(40%左右)是必要的,当蛋白需求满足时,适当增加脂肪水平有利于鱼体健康。  相似文献   
38.
研究了银鲳(Papus argenteus)肝及卵巢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含量在整个卵黄发生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饲料n-3 LC-PUFA对卵黄发生期间组织中抗氧化水平的影响。分别以100%鱼油(FO组)、70%鱼油和30%大豆油(FSO组)、30%鱼油和70%大豆油(SFO组)、100%大豆油(SO组)为脂肪源,配制了4组等氮、等能及等脂的试验饲料。以1年龄雌性银鲳为试验对象,每组饲料设3重复,试验周期185 d。研究结果表明,肝与卵巢组织SOD、CAT活性、T-AOC水平及MDA含量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卵黄发生后期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卵黄发生前期(P0.05)。肝SOD(除SO饲料组外)、CAT活性、T-AOC水平及MDA含量在卵黄发生中期与前期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卵黄发生中期FO与FSO饲料组卵巢SOD、CAT活性及T-AOC水平则均显著高于卵黄发生前期(P0.05)。FSO饲料组肝与卵巢SOD、CAT活性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均为最高值,且在卵黄发生中、后期均显著高于SO饲料组(P0.05),但与FO饲料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饲料组间肝与卵巢T-AOC水平在卵黄发生前期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卵黄发生后期,FO与FSO饲料组肝与卵巢T-AOC水平均显著高于SO饲料组(P0.05),但FO与FSO饲料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与卵巢中MDA含量随着饲料n-3 LC-PUFA含量的升高而呈现出升高趋势,且这种升高趋势在肝组织中表现更为明显,卵巢组织MDA含量在卵黄发生中、后期仅FO饲料组表现出显著性升高趋势(P0.05),其他各饲料组在卵黄发生各期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统计分析表明,银鲳卵黄发生过程中组织中抗氧化水平逐渐升高,适宜的饲料n-3 LC-PUFA含量(4.01%,FSO饲料组)可明显改善银鲳卵黄发生中期与后期组织中的抗氧化水平。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饲料与卵黄发生时期对银鲳组织抗氧化水平均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且两者对肝T-AOC水平与MDA含量存在显著性的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39.
养殖银鲳幼鱼体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分析了室内水泥池人工养殖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在不同生长阶段(2006年6-9月)的体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人工养殖银鲳在进入幼鱼阶段初期,其体脂含量相对较低,随幼鱼的生长体脂含量逐渐升高,自7月底至9月银鲳幼鱼体脂含量一直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且显著高于6月至7月中旬期间的体脂含量(P<0.05).在进入幼鱼阶段的初期 (6月),鱼体饱和脂肪酸(SFA)含量相对较低,显著低于7至9月间的SFA含量(P<0.05).幼鱼初期时的多不饱和脂肪 (PUFA) 含量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含量处于较高的水平,但随着幼鱼的生长,鱼体PUFA与HUFA 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至8月份时鱼体二十碳五烯酸(EPA)与花生四烯酸(AR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幼鱼初期时的水平(P<0.05).但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在试验期间无明显的变化(P>0.05).  相似文献   
40.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36日龄舟山本地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形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22℃时,初孵仔鱼~15 d属于仔鱼期,16~35 d为稚鱼期,36 d起转为幼鱼期。牙鲆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1.028 2 0.7011x-0.018 4x2 0.000 6x3,R2=0.992;肛前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179 7 0.371 7x-0.012 1x2 0.000 2x3,R2=0.960;体高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615 6-0.069 6x 0.022 4x2 0.000 3x3,R2=0.988。舟山本地牙鲆孵化后3 d开始开口摄食,试验用生物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在仔鱼阶段其摄食率为25%~100%,饱食率为25%~80%;到稚幼鱼阶段摄食率均达到100%,饱食率90%。摄食高峰基本出现在白天,属白天摄食类型,稚鱼期会出现早晨与黄昏二个摄食高峰,稚鱼期晚上基本不摄食。舟山本地牙鲆饱食时间随生长发育增加而缩短,消化时间随生长发育而增长。研究结果表明,除培育水温较北方牙鲆培育水温高而使生长发育较快外,摄食特性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