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21.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2,3,4和5次·d-1)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率和水质的影响。试验在室内2m3的圆形水泥池(d=1.6m)中进行,采用全封闭养殖模式,凡纳滨对虾(初始重量为0.24g)养殖密度为50尾·m-3,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为42.98%)。通过7周的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频率为1~4次·d-1时,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对虾增重率显著增加;投喂频率由4次·d-1增加到5次·d-1时,对虾增重率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在1次·d-1时最低,2次·d-1时最高,2~5次·d-1时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投喂频率为1和2次·d-1之间、3和4次·d-1之间差异显著)。投喂频率为3次·d-1时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随着投喂频率1~3次·d-1增加,饲料系数逐渐显著降低,蛋白质效率显著递增;而投喂频率从3~5次·d-1增加时,饲料系数增大,蛋白质效率逐渐下降(3和4次·d-1差异显著;4和5次·d-1之间差异不显著)。投喂频率对水环境中的pH值、H2S含量、COD、盐度等水质指标没有显著影响;在养殖后期水环境中投喂频率3~5次·d-1的NH 4和NO-2浓度较投喂频率1~2次·d-1时高。 相似文献
22.
研究了中草药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初始体重0.30g.尾-1)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以及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影响。6种实验饲料(按顺序分别为1,2,3,4,5和6)中中草药的添加量分别为0,0.5,1.0,2.0,4.0和8.0g·kg-1饲料。除了饲料2之外,斑节对虾的成活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都显著(P<0.05)优于对照组(饲料1)。投喂饲料3的斑节对虾增重率与对照组相比,虽然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投喂添加中草药的饲料对斑节对虾肌肉的水分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但脂肪含量明显下降。结果表明,斑节对虾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中草药能够促进生长、显著提高成活率和降低饲料系数,并改变斑节对虾肌肉中脂肪含量和氨基酸组成。 相似文献
23.
运用综合对比分析法,对黄鳍鲷(Sparuslatus)养殖中定期泼洒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formis)De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施用地衣芽孢杆菌De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水体环境和养殖生产性能,使养殖黄鳍鲷的成活率、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分别提高18.2%、21.0%和312%;显著降低水中氨氮(NH3-N)、亚硝酸盐(NO2^-N)、活性磷酸盐(PO;一一P)质量浓度及底泥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P〈0.05),其中养殖前、后期的底泥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较对照组降低49.77%和22.63%,NO2^-N、PO4^3-P质量浓度则总体较对照组降低25.82%和41.00%,NH3-N质量浓度在养殖前、中和后期较对照组降低36.33%、18.10%和14.28%;水体中弧菌数量在养殖后期较对照组降低61.76%,底泥中的总异养细菌数量在养殖中、后期较对照组提高38.61%,整个养殖期间水体及底泥中的芽孢杆菌数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5.34%和26.37%。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在集约化对虾养殖中,饲料中添加昆虫蛋白0.25%、a5%与添加葡聚糖1%的对比试验,经126天养成,结果表明添加昆虫蛋白a25%组较理想,养殖对虾的每公顷产量、成活率比添加葡聚糖1%的两组,分别搞高152.5kg、115%,且在生长指标上昆虫蛋白0.25%试验组在肥满度、日增长率、日增重率分别比葡聚糖1%试验组提高4A%、67%、10.4%。说明昆虫蛋白均优于葡聚糖。 相似文献
25.
设置两个试验,分别研究不同密度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尼罗罗非鱼与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Var.liui)协同净化对虾集约化养殖后期排放水的效果。结果显示,不同密度罗非鱼对养殖排放水COD、TN和TP都有较明显的去除效果,最优密度为1 000 g/m3;罗非鱼与细基江蓠繁枝变种混合组对养殖排放水的净化效果优于江蓠组和罗非鱼组,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9.2%、26.1%和47.5%。试验表明,罗非鱼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可组合用于养殖排放水的生物净化处理。 相似文献
26.
与其他领域相比,水产养殖行业中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在人员引进、人才培养、研究方向、职称职务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其存在的部分问题,结合自身体验与所见所闻,作出了较为贴近实际、便于本土化的分析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认为渔业非营利性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需要与其他事业单位合理地差别对待;绩效考核的引入亟待实现“本土化”,以适应不同地区与单位的现状;不同职称的工资待遇应缩小差距,在项目申请、研究生培养资格等方面应实现“大同化”。 相似文献
27.
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涵盖了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三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一起,构成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三大支柱.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2... 相似文献
28.
2009年5月至11月,在广州市番禺区海鸥岛对6口罗非鱼河口养殖池塘的微藻群落结构和水质因子进行定期采样分析,共检出微藻7门157种,其中绿藻67种,蓝藻34种,硅藻18种,甲藻5种,隐藻3种,裸藻28种,金藻2种。各池微藻优势种种类丰富,但不同门类优势种单胞体积差异较大,其中:数量优势种多为蓝藻类的威利颤藻、点形平裂藻、褐色念珠藻、圆胞束球藻、坚实微囊藻、不定微囊藻等和绿藻类的蛋白核小球藻、镰形纤维藻、空星藻等;生物量优势种多为裸藻类的鱼形裸藻、秋鳞孔藻、琵鹭扁裸藻、扭曲扁裸藻、糙膜陀螺藻和甲藻类的加顿多甲藻、多纹膝沟藻以及隐藻类的啮蚀隐藻、具尾蓝隐藻等;卷曲螺旋藻既是数量优势种又是生物量优势种。微藻数量和生物量在养殖前中期增加较快,物种多样性丰富,后期多呈较低水平,物种多样性也逐渐下降。养殖前中期各池微藻数量范围为(0.59~72.85)×107ind·L^-1,生物量范围为1.12~114.14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98;养殖后期微藻数量范围为(16.29~67.37)×107ind·L^-1,生物量范围为6.57~67.76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78。各池微藻数量或生物量多与COD、DIN等营养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罗非鱼也可通过滤食作用有效影响池塘微藻群落结构和水质因子的变动。 相似文献
29.
试验以生物絮团技术 (Biofloc technology, BFT) 养殖30 d的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及其池塘水体为基础,设定红糖持续添加组 (BS-组) 和不添加红糖组 (NBS-组),探究在稳定的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 (Bioflic, BF) 养殖系统中,适时停止添加红糖对养殖水质和氮收支的影响。在28 d内监测总氨氮 (TAN)、亚硝酸盐氮 (NO2 – -N) 等,并测定试验前后虾体和投喂饲料的总氮 (TN)。结果显示,BS组和NBS组的TAN、NO2 – -N均处于较低水平,试验期间两组TAN质量浓度维持在0.02~0.06 mg·L−1,试验第7天后两组NO2 −-N质量浓度在1.00 mg·L−1以下。研究发现:1) 氮收入主要为饲料,占比78.8%;氮输出主要为水体TN,BS组和NBS组的水体TN分别占45.06%和52.55%;2) 收获虾体的氮输出分别占21.49%和25.43%,两组的饲料氮利用效率分别为18.14%和23.14%。可见,在稳定的BF养殖系统中适时停止添加红糖,对水体微生物去除TAN和NO2 – -N的效果不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0.
文章研究了从硝化菌群中分离的菌株NB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其对氨氮 (NH4 +-N) 和亚硝氮 (NO2 −-N) 的去除效果,并对菌株NB5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菌株NB5在盐度25~45、pH 6.0~9.0、15~35 ℃和通气量1~2 L·min−1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P>0.05)。在盐度45、35和25条件下对NH4 +-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6.24%、88.93%和75.08%;pH 7.5和9.0条件下分别为99.53%和99.37%;温度30、25、15和35 ℃条件下分别为99.53%、97.22%、97.29%和71.26%;通气量为2和1 L·min−1时分别为99.87%和99.82%。在上述培养条件下菌株NB5对NH4 +-N的最大去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条件组 (P<0.05)。菌株NB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NO2 −-N浓度变化无显著作用 (P>0.05)。经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NB5鉴定为海水硝酸盐还原菌 (Nitratireductor aquimarinus)。研究表明,菌株NB5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和氨氮去除效果,尤其适合中高盐度 (25~45) 养殖池塘环境。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