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研究了盐度变化对条石鲷幼鱼鳃、肾脏和肝脏中Na+/K+-ATP酶活力的影响。经不同盐度(8、18、28、38、48)的处理,条石鲷幼鱼3种组织Na+/K+-ATP酶活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低盐度(8和18)处理的幼鱼鳃Na+/K+-ATP酶活力在前6 h略微增加,然后逐渐降低,在处理24 h时下降到最低,之后又开始增加。经高盐度(38和48)处理时,鳃中Na+/K+-ATP酶活力在前6 h有所降低,然后迅速升高,并在处理24 h时达到最大,之后酶活力逐渐降低,并在处理96 h后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盐度处理组幼鱼肾脏Na+/K+-ATP酶活力在处理开始6 h均稍有增加,而从处理6 h开始降低,在处理24 h下降到最低,此后酶活力又呈现增加的趋势。在盐度为8的处理组中,肝脏Na+/K+-ATP酶活力与肾脏中变化趋势相似,而其它3组则逐渐降低,在处理24 h时达到最低,之后又逐渐增加。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适盐范围广,具有较强的渗透压调节能力。3种组织的Na+/K+-ATP酶活力酶活性在盐度为18~38的范围内变化不明显,而在8和48的盐度下变化较大,最终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与肾脏相比,盐度变化对鳃和肝脏Na+/K+-ATP酶活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2.
63.
64.
研究了增加饲料中维生素C(VC)质量分数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血清溶菌酶活性及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鱼粉、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VC质量分数分别为104.21 mgkg-1、455.33 mgkg-1和800.54 mgkg-1的3组饲料,依次编号为C1(对照组)、C2、C3。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投喂平均体质量为(6.180.15)g的银鲳幼鱼9周。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VC质量分数的增加,血清溶菌酶活性逐渐升高,C3组较C1、C2组溶菌酶活性显著性升高(P0.05)。增加VC质量分数可显著提高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但VC对不同组织中SOD活性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随着饲料中VC质量分数的增加,肝脏与肌肉中VC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同时,高水平VC也显著降低了组织中丙二醛(MDA)的质量摩尔浓度。分析表明,增加饲料中VC质量分数(大于455.33 mgkg-1)可提高银鲳血清溶菌酶活性与组织抗氧化能力,降低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65.
66.
以淡水组为对照,通过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96h的急性盐度(15和22)胁迫试验,研究了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的血浆皮质醇和代谢反应,并探讨了施氏鲟适应环境盐度变化的渗透调节机理。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导致幼鱼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随后各项指标逐渐下降,并分别于24、48、96h时基本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盐度15组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分别在胁迫5、24和48h时达峰值,而盐度22组则分别在0.5、24和24h时即达峰值,且胁迫后0.5h时的皮质醇浓度、12h时的血糖及12~48h时的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盐度15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的Na^+浓度随着盐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Cl^-浓度在15和22盐度组中匀先升高后降低,血浆K^+浓度在盐度组(15和22)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突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并在24h达最大值,胁迫12h和24h时22盐度组幼鱼血浆渗透压的浓度显著高于15盐度组(P〈0.05)。15和22盐度组的Na^+/K^+-ATP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12h时达最高值,随后下降,但在12~96h内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盐度突变可在第一时间内导致施氏鲟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而血糖及乳酸的变化则明显滞后于皮质醇的变化,且通过对幼鱼血浆中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变化的分析,发现通过机体的生理调整,至96h时施氏鲟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有了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7.
在水产养殖中,抗生素是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最有用的药物。但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过度使用抗生素,反而诱导产生了一系列带有抗性基因的致病菌,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本文以近15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为依据,概括介绍了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产生及其传播途径、ARGs污染的危害性、国内外ARGs污染研究现状及加强ARGs污染研究的必要性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围绕抗性基因的检测、ARGs的传播、扩散及作用机制和控制、消除ARGs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后续研究重点的展望,以期为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8.
渗透压调节与鱼类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离子细胞与离子通道是渗透压调节的重要细胞和通路。本文结合近期国内外在渗透压调节方面的研究热点,论述鱼类离子细胞与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并做出展望。主要从离子细胞的命名演变及离子细胞亚型的类型和两种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离子细胞的命名从"氯细胞(chloride cells,CCs)"、"线粒体丰富的细胞(mitochondrion-rich cells,MRCs或MR)"发展到"离子细胞(ionocytes)",其中还有PNA+、PNA-、Ⅰ型MR细胞、Ⅱ型MR细胞、Ⅲ型MR细胞、Ⅳ型MR细胞相继因不同的功能而被独立进行命名。两种离子转运通道是: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蛋白(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和Na+/K+/2Cl-协同转运蛋白(NKCC),CFTR在离子细胞的尖端处表达,而NKCC则在离子细胞基底进行表达调控,两者在渗透压调节中处于下游层次,可直接反应离子调控的水平。 相似文献
69.
研究了不同脂肪水平饲料对褐菖鲉(Sebastiscusmarmoratus)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肝脏中主要脂代谢酶活力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体质量为(27.56±0.19)g的褐菖鼬幼鱼225尾,随机分成5个组,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6.1%、9.5%、12.4%、15.1%和18.5%的饲料,试验周期为60d。结果表明,1)褐菖铀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脂肪水平12.4%时达到最大(P〈0.05),饵料系数则相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肝体指数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大(P〈0.05),成活率在各组问没有显著差异;2)鱼体肠道脂肪酶活力呈上升趋势(P〈0.05),胃蛋白酶与淀粉酶活力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褐菖鲉的脂肪酸合成酶活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脂蛋白酶活力和肝酯酶活力也呈上升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根据特定生长率与饲料脂肪水平的回归曲线计算得出,褐菖鲉幼鱼最适脂肪需求量为12.72%。 相似文献
70.
饲养密度对银鲳幼鱼增重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饲养密度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5.33±0.07 g)增重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共设4组饲养密度,分别为5、10、15、25 ind.m-3,依次编为D1、D2、D3、D4组,实验周期为60 d。研究结果显示,饲养密度对银鲳幼鱼的增重率具有显著性影响,4组密度组中以D3组银鲳的增重率最高,且均显著高于其它3组密度组(P<0.05)。最高密度组(D4组)的增重率与D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的增重率均显著高于D1组(P<0.05)。4组密度组间银鲳胃蛋白酶活性并无显著性差异,但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则在不同密度组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均在D3组达到最高值,且均显著高于其它各密度组(P<0.05)。D3和D4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D1和D2组(P<0.05)。综合分析可知,饲养密度可显著影响银鲳幼鱼的增重率与消化酶活性,本实验条件下的适宜饲养密度范围内(15 ind.m-3左右),银鲳幼鱼具有较好的生长速度及较高的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