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8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4篇
  9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47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稀释液溶质和渗透压对鸡精液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15种物质不同渗透压(300mOsm、400mOsm、500mOsm)对鸡精子低温保存的精子活力、生存指数、存活时间和30h精子畸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鸡精子低温保存生存指数大于50的物质由高到低依次为果糖、甘露醇、谷氨酸钠、山梨醇和氯化钾;精子总存活时间大于120h的物质由高到低依次是果糖、甘露醇、谷氨酸钠、山梨醇、氯化钾、磷檬酸钠和乙酸钾;30h精子畸形率小于0.2的物质由低到高依次为L-谷氨酸钠、甘露醇、蔗糖、乳糖。渗透压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均随渗透压升高而降低。在300mOsm时,30h精子畸形率、精子生存指数和存活时间均极显著高。  相似文献   
33.
根据2008年4个季度的生态调查取样,对连云港海州湾田湾核电站附近潮间带A、B断面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结构特征及资源密度等进行了研究.经统计分析:养殖区B断面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42.32g.m-2和71.83个.m-2,明显高于天然海滨浴场A断面处的11.24 g.m-2和63.67个.m-2;A、B断面配对站位群落相似性指数超过0.50的有6对,而其他有显著性关系的却不是非常明显,表明海洋工程可能使附近海域内各生境之间底栖动物群落的分化程度降低;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中,春、夏、秋、冬季的多样度分别为1.72、1.20、1.68、0.84,其中冬季达到重度污染,这可能与人为扰动有关,海洋工程活动会导致生态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甚至生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整体上田湾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受田湾核电站相关工程活动影响的程度尚不能得出定论,需要继续调查监测该海域的生物资源状况,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监测机制.  相似文献   
34.
35.
范秀梅  崔雪森  唐峰华  樊伟  伍玉梅  张衡 《水产学报》2022,46(12):2340-2348
为了科学预测鸢乌贼资源量的分布,更加合理开发和利用其资源,实验利用2017—2019年阿拉伯海公海灯光围网鸢乌贼生产数据,结合同期的盐度、温度、混合层厚度、海面高度异常、叶绿素a浓度、海表流速、经度和纬度数据构建了阿拉伯海鸢乌贼渔场的PCA-GAM预报模型。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会形成多重共线性,易造成模型过拟合,降低模型的预报能力。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降维技术,将环境数据转变成少数几个不相关但保留重要信息的主成分(PCs),将前8个PCs作为广义加性模型(GAM)的解释变量构建模型。利用交叉验证得到预报值和实际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经过ln(CPUE+1)变换]相关系数均值为0.532 7,回归模型斜率的均值为0.708 7,截断的均值为1.471 1。模型预报的鸢乌贼资源量分布和实际的CPUE[经过ln(CPUE+1)变换]在空间上重叠度较高,表明PCA-GAM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报阿拉伯海鸢乌贼资源量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36.
黄海中南部水域鳀鱼脂肪含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根据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5月黄海中南部水域鱼 (Engraulisjaponicus)的调查资料 ,分析其脂肪含量与叉长、性别以及水分含量的关系。产卵前期 (5月)、产卵盛期 (6月 )和越冬期 (1月 )脂肪含量同叉长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 ,而在产卵中后期 (7~ 1 0月 )无显著相关性。在 5~ 1 0月雌性脂肪含量比雄性高 ,其中 5月差异最大。不同季节、不同性别的脂肪和水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 <0 .0 1 )。脂肪和水分含量变化幅度很大 ,分别为 0 .54 %~42 .97%、36.31 %~ 85 .45%。产卵前期平均脂肪含量最高 ,产卵盛期和越冬期较高 ,产卵中后期最低  相似文献   
37.
分离式卫星标志放流技术及其在金枪鱼渔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式卫星标志放流技术为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志放流方法,依赖于Argos卫星进行定位,现今已发展到了第二代。该方法具精度高、信息量大及不依赖于回收等特点。该技术有助于研究人员掌握鱼类洄游、生长、繁殖和索饵等生物与生态特征,是获得海洋生物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并成为目前海洋渔业资源评估的有效方法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外学者在三大洋针对金枪鱼开展了分离式卫星标志放流活动,并获得了丰富的信息,也证实了该技术的优越性。我国鱼类卫星标志技术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对于其在渔业资源评估研究中的应用尚处于初步阶段。为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分离式卫星标志与放流技术及其在大洋金枪鱼渔业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内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根据我国2010—2019年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捕捞渔船的生产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域48渔区南极磷虾渔场的分布特点,采用重心迁移轨迹模型和标准差椭圆(SDE)模型探讨了南极磷虾的渔场变动特征和规律。结果显示,南极磷虾捕捞量主要集中在48.1亚区,占比为70.30%,48.2亚区和48.3亚区的产量相差很小,占比分别为14.28%和15.42%;年间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曲线上升,最小值为2012年,最大值为2019年;月间CPUE先增后降,最小值为1月,最大值为6月。48.1亚区的年间和月间渔场重心均往西南方向移动;48.2亚区年间的渔场重心东移,但移动范围较小,月间规律不强;48.3亚区年间渔场重心南移,月间渔场重心向西北移动。经SDE分析可知,48.1亚区渔场分布范围最广、离散程度最大,48.3亚区渔场方向性最强、向心力最明显。48.1亚区渔场重心主要分布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48.2亚区渔场重心分布于南奥克尼群岛东侧,48.3亚区渔场重心分布于南乔治亚群岛东北侧。聚类结果表明,48.1亚区年间渔场重心均较为集中,48.2和48.3亚区除2017年外,其他年间渔场重心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39.
基于分离式卫星标志信息的金枪鱼垂直移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金枪鱼类的活动规律,该文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分离式卫星标志于2010-2012年对36尾黄鳍金枪鱼进行了放流试验。结果表明:围网捕捞方式释放的8枚标志信息回收率达到100%,但标志的时间只有0.5~5 d;利用手钓方式释放的28枚标志信息回收率达到75%,标志的时间为0.5~91 d,且有2枚标志是正常浮起。此次试验中,记录时间10 d的标志有18枚,10~20 d的标志有3枚,≥20 d的标志有8枚,特别是在手钓作业方式下进行的标志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黄鳍金枪鱼有85.9%的时间在0~150 m水层活动,有13.0%时间在≥150~250 m水层活动,仅有1.1%时间在≥250 m水层活动。就水温来说,81.7%的时间活动在≥24℃的水层,16.2%的时间活动在16~24℃的水层,仅2.1%时间活动在≤16℃的水层。在0~50 m水层,夜晚出现频次约是白天的2倍;而在50~500 m水层,均是白天出现频次要大于晚上。总体来说,有68%的黄鳍金枪鱼个体在傍晚18:00时有上浮到浅水层活动的行为,而在凌晨06:00时有明显的下潜行为。该研究初步证明了黄鳍金枪鱼的放流取得了成功,为以后进一步开展金枪鱼的卫星标志放流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0.
由于渔业高强度捕捞压力及频繁的海洋工程导致近海海洋环境恶化,东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资源量发生了严重衰退。为可持续利用东海带鱼资源,于2014年夏季8月在东海区渔场采用底拖网菱形目50、55、60、65、70、75 mm和80 mm对带鱼的逃逸率网具选择性进行试验研究,采用套网法对不同尺寸的囊网网目的选择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带鱼渔获物肛长范围为55~283 mm,平均肛长为159 mm,优势肛长组为140~190 mm,囊网中带鱼渔获的主要肛长组分布在140~220 mm,在套网中主要肛长分布在130~190 mm;随着网目由小变大,囊网中带鱼的平均肛长、体质量也逐渐变大;在数量和体质量逃逸率方面,随着网目增大整体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由于其他非目标渔获和带鱼体型容易挂网的特点,造成囊网中渔获积累产生的堵塞效应,严重影响相关网目中带鱼的逃逸率;根据带鱼的50%选择体长(L0.5)与不同网目尺寸拟合的直线:L0.5=2.241 9M+17.503(r=0.930)。以此利用推测的拟合线性关系,并参考相关文献得出的带鱼雌雄个体的L0.5标准反向推出,捕捞雌性带鱼L0.5的最小网目尺寸为65.63 mm,雄性带鱼L0.5的最小网目尺寸为68.76 mm。运用现行可捕标准以及渔业生产,故建议专门用于捕捞带鱼的拖网网目尺寸至少为65mm。同时研究表明海水温度变化对带鱼的体质量资源密度与尾数资源密度的分布有一定影响,其为影响渔具选择性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